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舍巴日

鎖定
土家舍巴日是土家族的特有節日。“舍巴”,意為“擺手”,“日”即“做”。土家語動賓倒置,“舍巴日”,漢語直譯為“做擺手”,意譯為“擺手舞”它是苗族、土家族祭祀祈禱的一種活動,一般在年節舉行,並發展為祭祀、祈禱、歌舞、社交、體育競賽、物資交流等綜合性的民俗活動。 [1] 
中文名
舍巴日
節日時間
年節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所屬民族
土家族

舍巴日歷史沿革

土家族歷史悠久,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土家族舍巴日是以緬懷祖德、慶豐祈福為願景的一種風格獨特的民間節慶活動,一般在正月或農曆三月舉行,分舍巴祭、舍巴樂兩大部分。它涵蓋了土家擺手、毛古斯、梯瑪歌、擺手歌、神話、傳説、音樂、舞蹈及土家織錦、民間戲劇、民間遊藝、民間剪紙等一系列原生態文化現象,具有民族文化、道德、倫理、教育等諸多傳承功能和強大的文化凝聚力,是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薪火相傳的綜合載體。 [2] 

舍巴日文化形式

舍巴日“擺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舉行一次的叫“大擺手”。“大擺手”規模大、套數多、時間長,歷時七、八天,與集市貿易、文藝體育活動一起,在“擺手堂”前舉行。“擺手堂”,在土王祠。“小擺手”規模小,套數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舉行。
土家人在擺手活動中,追憶祖先創業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場景,整個活動都着濃厚的祖先崇拜痕跡。
“舍巴日”,土家語,又稱“舍巴巴”,“舍巴”擺手之意,“日”,動詞,“做”之意。土家語動賓倒置,“舍巴日”,漢語直譯為“做擺手”,意譯為“擺手舞”。帶有濃厚的祭祀色彩,歌隨舞生,舞隨歌名。相傳擺手舞源於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一種戰舞,始於遠古,繁盛於明清時期。 舍巴分為單擺、雙擺、大擺手、小擺手數種。跳擺手舞不拘人數多少,多者上萬,少者數百,擺手時以鳴大鑼、擊大鼓呼應節奏,氣勢恢宏,動人心魄。主要特點是手腳呈同邊動作,翩翩進退,成對成雙,節奏鮮明生動。擺手歌長達數萬行,堪稱土家族史詩。

舍巴日儀式規程

舍巴日 舍巴日
舍巴日儀式包括請祖先、敬祖先、跳擺手舞、唱擺手歌、演茅古斯五大部分。其中請祖先包括掃堂、封淨、迎神、接駕、安位、闖堂、絞旗等議程;擺手舞包括單擺、雙擺、迴旋擺、側身擺、沉臀擺、顛擺、掄手擺、悠擺等動作;擺手歌由梯瑪領唱,包括巫歌和民歌兩部分。巫歌有請神、迎神、敬神、送神、祈神、掃堂、倒壇等樂歌。民歌即土家人頌祖的山歌,即竹枝詞曲。如《白果姑娘》、《日客額,地客額》、《將帥拔佩》、《遷徙歌》、《搓託》。茅古斯是舍巴日的主場表演,表演時演員身扎稻草、棕葉、棕片、裝扮成身上長毛的人,摸擬實姐、宋捉、砍火畲、搶親、吃穇子、摘果子、抖狗蚤、示雄、抖押等土家祖先原始的生產、生活情景。並配以咚咚喹、打溜子等土家音樂表演。同時間雜上刀梯、咬鐵杵、摸油鍋、踩鏵口等梯瑪絕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