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舊大陸果蝠

鎖定
舊大陸果蝠,狐蝠科(Pteropodidae)180幾種吃果實或花的大眼蝙蝠,廣泛分佈於非洲到東南亞和澳大利亞一帶。有些種獨居,有些種集羣。大多數種棲息在樹林裏的開闊地,但有些棲息于山洞、岩石或建築物中。非回聲定位蝙蝠,眼睛較大,以果實為食。
中文名
舊大陸果蝠
分    佈
馬達加斯加澳大利亞
狐蝠科
種    類
管鼻蝠

舊大陸果蝠分佈

狐蝠類最有名的是飛狐(狐蝠屬〔Pteropus〕),分佈於馬達加斯加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熱帶島嶼上,也是蝙蝠中最大的種類。本科中最小的是吃花粉和蜜的長舌果蝠(長舌果蝠屬〔Macroglossus〕),體長約6∼7公分(2.4∼2.8吋),翼展約25公分(10吋)。狐蝠類毛色各不相同,有些為紅色或黃色,有些具條紋或斑點。除果蝠屬(Rousettus)的果蝠外,舊大陸果蝠都靠視覺而不是靠回聲定位避開障礙。

舊大陸果蝠代表種類

本科的亞洲代表種類包括各種管鼻蝠和為數眾多的短吻果蝠(犬蝠屬〔Cynopterus〕)。非洲的代表種類是頸囊果蝠(頸囊果蝠屬〔Epomophorus〕),雄性的肩上有束蒼白的毛,以及錘頭果蝠(Hypsignathus monstrosus),有大的鈍形吻和下垂的嘴唇。

舊大陸果蝠最新發現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蝙蝠是夜行性動物,眼睛退化,捕捉昆蟲主要用回聲定位來確定方位,蝙蝠是“瞎子”是不爭的事實。然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及其博士生沈永義日前發現,舊大陸果蝠並沒有回聲定位能力,它們主要依賴視覺和嗅覺來尋找食物,眼睛很“發達”。
據張亞平介紹,該研究團隊成功克隆了控制形成視網膜上視杆細胞,這一細胞主導暗視覺感受器的RH1基因。科學家研究發現無論是眼睛退化的食蟲蝙蝠還是眼睛發達的舊大陸果蝠的視杆細胞全部
舊大陸果蝠 舊大陸果蝠
都有表達RH1基因,説明了即使是那些眼睛高度退化的食蟲蝙蝠,它們仍然具有暗視覺。
張亞平研究團隊對該基因序列的進一步分析發現,該基因在果蝠與眼睛沒退化的食蟲蝙蝠墓蝠間發生了趨同進化,而眼睛都已經退化的長翼蝠和菊頭蝠也發生了趨同進化。該結果揭示了蝙蝠分化後,可能由於有些種類趨同於更多依賴視覺,眼睛發達;而有些是趨同於較少依賴視覺,眼睛退化,導致了RH1基因在蝙蝠裏面發生了多次趨同進化。這也就是為何人們會認為蝙蝠沒有視覺的原因。

舊大陸果蝠重要意義

課題組研究發現,雖然蝙蝠的夜行生活歷史長達至少5200萬年,但大部分蝙蝠仍然與多數哺乳動物一樣具有“雙色覺”,可以相應的看到紫外光和紅光。而且非回聲定位蝙蝠(舊大陸果蝠)和回聲定位蝙蝠在色覺能力上並沒有明顯差異。
課題組首次提供了基因表達的數據,開發出一種重建祖先終止密碼子的算法,並基於這種新的研究方法,對部分蝙蝠視覺退化的原因做出解釋:舊大陸果蝠原本生活在樹上,進化過程中有小部分棲息地變為基本無光的洞穴,長此以往導致這部分舊大陸果蝠視覺發生退化。但對恆頻蝙蝠而言,視覺退化的根本原因在於它具有一種更發達的回聲定位能力。發達的聽覺使恆頻蝙蝠不再需要發達的視覺,進而引起視覺退化。為適應生存環境,一種感覺形式的退化也會引起其他感覺形式的代償性增強。感覺代償進化機制的提出,對於動物感覺系統的進化和夜行生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