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興義府試院

鎖定
今之興義府試院,位於安龍縣城南桅峯山下,在黔、滇、桂交界地區享有盛名。1999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起,興義府試院修復方案經批准逐步實施。2011年4月初,施工方在試院大堂前早已夷為操場的空地上作業時,意外掘出號舍基址。鑑於這一發現的重要性,2011年6月16日至7月4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安龍縣文物管理所對試院舊址展開搶救性清理,共揭露面積1600餘平方米,發掘初步釐清不同時期的石砌基礎3組,即試院、建試院前的民宅及試院廢棄後的民國建築。
試院由左右轅門、告示房、鼓亭、頭門、龍門、魁星閣、左右號舍、大堂、官廳、二堂以及供賞玩的紅杏山房、納旭亭、蕉雨軒、植桂軒、芝蘭室、馳懷樓、觀海樓、天香閣、十八先生祠等組成,得屋209間,“規模宏闊,甲天下”。
中文名
興義府試院
揭露面積
1600餘平方米
地理位置
安龍縣城南桅峯山下
興義府試院位於安龍縣城南。清雍正九年(1793)貴州巡撫張廣泗上疏請建興義府試院,清廷准奏,時任知府黃世文建於府署右,後遷東門外大佛山麓。嘉慶五年(1800)又遷城北三里許。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府張瑛認為試院偏僻簡陋,故耗資白銀30800餘兩新建試院於城內署右(現址)。清同治年間,試院毀於兵火。光緒十五年(1889)復建。昔有轅門、告示房、萬壽宮、提調所、學公所、魁星樓、大堂、二堂、納旭亭、騁懷樓、觀海樓、天香閣、植桂軒等建築,大小房屋209間。試院規模宏闊,時號稱“甲天下”。晚清軍機大臣張之洞少年即攻讀於此。
民國元年(1912年)縣議會籌辦中學,定於試院基址改建校舍,1926年春建成盤江中學,後改為安龍縣立中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安龍縣第一中學,由中學使用和保護。由於後期人為改造和自然腐蝕等原因,試院建築大部分損毀,現僅存大堂、二堂、植桂軒、議事亭及跨水曲梁石橋等建築。現由安龍縣文物管理所進行保護和管理。
興義府試院是一組集祭祀、講學、考試、遊覽、休閒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建羣築。它的建成為盤江八屬民族地區培養了大批的人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