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興寧陵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興寧陵,又稱李昞墓,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街道後排村北,西北距漢高祖長陵約1千米,西距秦咸陽城一號宮殿遺址約2.5千米,南隔渭水與唐長安城相望,始建於北周天和七年(572年),是唐高祖李淵父親、唐太宗李世民祖父李昞的陵墓。 [2-4]  [11] 
興寧陵封土呈圓形,底部直徑15米,殘高5米。封土南面設神道,神道兩旁有石雕兩排。興寧陵為研究唐代早期帝陵制度、規模提供了實物依據,對研究帝王陵寢制度的演變有重要作用。 [4]  [10] 
2013年3月5日,興寧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中文名
興寧陵
地理位置
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街道後排村北
所處時代
唐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10:00—22:0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676-2-160

興寧陵歷史沿革

北周天和七年(572年),李昞去世,葬於今址。 [4] 
唐武德元年(618年),李淵即皇帝位,追諡其父李昞為元皇帝,重加修整墓冢,為“興寧陵”。 [4] 
1977年,咸陽市博物館對興寧陵進行了調查,調查有獨角獸1對,石馬2對,石獅1對。 [5]  同年12月,咸陽市博物館對興寧陵保護範圍進行規劃。 [12] 
2010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興寧陵遺址進行了全面考古調查與勘探。 [2] 
2014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再次對興寧陵遺址進行了全面考古調查與勘探,初步搞清了陵園的整體結構佈局,為陵園遺址整體保護規劃提供了詳細的基礎資料。 [2] 

興寧陵建築格局

興寧陵屬於封土為陵的陵園形制,封土形狀為圓形,底部直徑13米,高約5米。封土南側塌陷了一個大坑,坑長6米,寬3米,深約4米。陵園四周原有城牆環繞,在地面可以發現部分磚瓦堆積。陵園城牆平面形狀接近方形,南北長371米,東西寬357米,城牆南部開設有門。門外兩側有一對門閥,門閥只剩下基礎部分,平面形狀為長方形。 [8] 

興寧陵文物遺存

興寧陵綜述

興寧陵從南向北計有天祿2座,鞍馬4座,獅2座,均為兩兩相對。 [4] 

興寧陵天祿

天祿,俗名獨角獸,因頭有獨角而俗名,兩石獸保存完好,與永康陵的造型相同。長2.25米,因下半部陷埋入地,地面暴露高度為1.6米。頭上獨角已毀,呈站立狀,在胸肌兩側刻出雙翼。與唐順陵天祿略有不同,其腹下有云狀柱,把天祿與座連成一體。 [4-5] 

興寧陵鞍馬

興寧陵鞍馬長2.05米—2.2米,半埋地下,地面暴露高度1.2米—1.27米,馬頭微俯,各種馬具雕飾齊全,4件馬均有殘損。 [4] 

興寧陵石獅

興寧陵石獅大部埋於土中,地面暴露長度1.3米,高0.96米。呈蹲踞狀,胸部鼓凸,前肢上粗下細,向前蹬直,後肢曲蹲,頸上披毛,顎下有三縷須。兩側臉部為三層卷鬃。頭後部獅毛向下披,成三大綹,末梢部略成三角形。前肢肘部兩側刻畫翼狀或火焰狀紋飾,前後爪各四趾。後肢爪側刻畫卷毛。尾部側彎或從大腿內側向上貼於背部後呈三縷狀,尾尖端彎曲向上。 [4-5] 

興寧陵石柱

興寧陵西石柱完好,東石柱柱頭佚失,其造型與永康陵石柱大體相同。興寧陵與永康陵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柱身上未刻字,二是僅存的西石柱柱頭最下層的八稜台座側面有淺浮雕的垂幛紋,該紋飾又出現在中晚唐之際的文宗章陵的石柱頭上。 [5] 

興寧陵石馬

興寧陵4件石馬保存完好,石馬多呈靜態站立狀,雙眼圓睜,平視前方,額前兩綹鬃毛分向兩側,中間垂下一杏葉。兩耳多殘,馬面部筋骨突起,以縱向的凹稜表示出肌肉,嘴緊閉。馬絡頭由兩縱兩橫四根皮條組成。繮繩繫於馬面兩側,系綁於頭頂,成一鼓突,繮繩緊貼馬的左臉垂下。頸部鬃毛剪成短豎狀或三花狀。攀胸上一般飾5枚杏葉。馬背部有鞍韉,兩側有障泥垂下,下與馬腹平齊。馬臀部有鞦帶,兩側各有3枚杏葉。馬體壯碩,臀部渾圓,四肢粗短,前腿直立,後腿略彎曲。馬尾或與踏座相連,或綁成一團。興寧陵的兩件牽馬人身穿翻領或圓領窄袖袍服,兩件石馬人身穿翻領或圓領窄袖袍服,兩側開叉。腰繫寬帶,袍服前襟衣角塞在腰間。雙臂屈曲,右手置於胸前,左手位於腰間,作握拳執繮繩狀。 [5] 

興寧陵石人

興寧陵石人現存5件。東側3件均為持笏文臣造型。石人穿寬袖袍服,雙手於胸前執笏,腰繫寬帶。腰帶下系短裙,袍服下端垂至踏座,露出雙腳,穿高頭履。西側3件均為雙手拄儀刀的武將造型。石人穿寬袖袍服,袍服外穿裲襠,肩部以皮帶相連。雙手於胸前拄儀刀,圓形儀刀首,梭形刀格,方形刀鞘,直抵踏座。袍服下端垂至踏座,露出雙腳,穿圓頭小履。 [5] 
興寧陵

興寧陵歷史文化

興寧陵相關人物

主詞條:李昞
李昞,即唐世祖,唐太祖李虎第三子,李昞從小受到父親李虎的良好教育和影響,一邊學文,一邊習武,練就一個好身板,練出一手好武藝。十三四歲就騎上駿馬,隨父親南征北戰,拼命殺敵,建有許多戰功。成為父親的得力助手,在戰鬥中幾次保護父親,李虎很喜愛這個兒子。
西魏大統十七年(551年),父親李虎去世,李昞世襲了唐國公爵位,加封為柱國大將軍。皇上多次派他領兵攻打北齊,他都能出奇制勝,打敗敵人,凱旋而歸,因此多次受到皇上的封賞,為國家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北周武帝天和三年(568年),派李昞帶兵駐守咸陽,以保京城長安的安全。北周建德元年(572年),李昞病故,享年五十九歲,諡號“仁”,葬於咸陽。他的兒子李淵建立唐朝之後,追封他為元皇帝(簡稱元帝),其墳重新擴建,封為興寧陵。 [3-4] 

興寧陵相關詩詞

當代·寇養厚《咸陽唐世祖昞興寧陵》
追尊帝號歷千年,大冢猶存落照間。
業繼先君承李虎,姻連首相佐楊堅。
經綸內政居高位,戍守邊州握重權。
未料周隋皆短命,唐公踐祚啓新元。 [9] 

興寧陵史料索引

關於興寧陵的位置,《關中勝蹟圖志》引《長安志》載曰:“在五雲鄉。週二裏。”清乾隆《咸陽縣誌》曰:“代祖元皇帝陵。馬《志》在縣東三十五里。坐落蕭城村正南三里。名興寧陵。” [4] 

興寧陵文物價值

興寧陵前的石麒麟等石雕,系唐初武德元年的遺物,是李淵即位後為其父李昺追封為陵的。陵前石刻雖屬唐作,但作者實是隋代的工匠,所以石刻羣完全是隋代甚至北周時期的造型風格;興寧陵前石馬二對,東西相對而立,保存完好,雕刻也較古樸渾厚,別具一格;興寧陵前的石獅也與“唐十八陵”有所區別,造型渾樸,氣派雄威,顯得其內在的力量特別雄強,是唐陵坐獅中較早的作品之一;興寧陵前的石雕,有它特有風格,又有較高的藝術創作水平,反映了隋至初唐雕刻的高度藝術水平,確為研究唐代石刻藝術珍貴的實物資料。 [5] 
興寧陵雖為北周初年所修造,但陵前的石刻卻為初唐武德元年所補造,雕刻造型和工藝風格帶着明顯的隋朝及北周特色。而且,陵前石刻的品類和數量都與後來的唐陵有很大差異。興寧陵前的石刻均系鎮墓揚威之物,它們造型獨特,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石刻的佈局陳設也為後來的唐帝王陵所仿效。這些石刻也成為研究唐代帝王陵墓的珍貴實物資料。 [7] 

興寧陵文物保護

1956年8月6日,興寧陵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13年3月5日,興寧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興寧陵旅遊信息

興寧陵地理位置

興寧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街道後排村北。 [3] 

興寧陵開放時間

10:00—22:00 [1] 

興寧陵交通線路

渭城區內乘公交5路至東楊村站下車,即可到達興寧陵。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