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興寧李家教拳

鎖定
李家教拳於清朝乾隆年間開始形成,流傳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為五華縣水寨鎮李鐵牛所創。清乾隆年間,李鐵牛跟隨經商的父親到福建一帶,後在莆田少林寺苦習多年學得拳技,又與客家祖傳武術參合融會,自成一派,稱為李家教拳。 [3] 
興寧李家教拳於2022年05月20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序號20)。 [1] 
中文名
興寧李家教拳
批准時間
2022年5月20日
遺產級別
省級
遺產類別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項目
申報地區
梅州市興寧市
項目編號
VI-11

興寧李家教拳歷史淵源

作為粵贛閩陸路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興寧素有“無興不成市”之説和“小南京”之譽,流傳着各式各樣的民間傳統武術,李家教拳就是民間傳統武術的一朵“奇葩”。
據文獻記載,李家教於清乾隆年間開始形成,流傳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為五華縣水寨鎮李鐵牛所創。清乾隆年間,李鐵牛跟隨經商的父親到福建一帶,後在莆田少林寺苦習多年學得拳技,又與客家祖傳武術參合融會,自成一派,稱為李家教拳。
興寧李家教由李鐵牛直傳。著名歷史學家、客家研究開拓者羅香林,在1933年編著的《客家研究導論》中就有對李家教拳的詳細記載。
在長期的實踐中,李家教拳遵循客家武術倫理觀念和價值尺度,摸索總結出一套較為完整的拳譜套路,包括以禮為先、以守為主、守中有攻、後發制人的攻防技擊理念和方法,從而奠定了李家教拳的武術地位。 [2] 

興寧李家教拳基本特徵

作為梅州地區漢族拳種之一,李家教拳屬南拳的一種,以其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的運動套路,屹立於武術之林。“它不圖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而立足於實用,包括套路演練、套路對練、排練功三個方面。李家教拳套路結構嚴謹,動作緊湊飽滿,進攻技擊性強,每個套路一般都遵循一定的起收式。“其中,以手法命名的有‘接手’‘馳步’‘雙單力’‘鵝拳’‘鵝掌’‘三步箭’等幾個套路;‘催步’‘接手’是以兩種拳術而命名的套路。”
地有支,馬有頭,橋有節,眼有神,力要圓,勢要方,胸要空,腹要實,手隨心,勁隨意,肩隨胯,身隨馬等。這些年通過與各地武術界人士加強溝通聯繫,吸收外界先進經驗,李家教拳技藝水平不斷提高,做到了靈活多變、善攻能守、以攻代守、攻守均衡、進退有力,並編寫出了催步拳、接手拳等各種套路拳譜和三十六字口訣文字資料,使之更加系統化。
李家教拳真實體現了古代客家人的生存狀態、生活訴求和精神追求,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和濃郁的客家生活氣息。通過觀賞和參與這些武術技藝,既可以給人以精神的愉悦,也能夠強身健體,營造良好的體育競技氛圍,起到溝通、聯絡、聯誼的作用,增進思鄉之情,更好地凝聚海內外鄉親,讓自強不息的客家精神得以繼承發揚。 [2] 

興寧李家教拳傳承保護

興寧李家教拳傳承人物

1985年,剛剛讀完初中的羅旺平拜忠義武館館長秦文忠為師,經師父悉心傾授和自己勤學苦練,深得李家教真傳。在學武期間,他還協助師父教導師兄弟,後被指定為第七代李家教拳傳承人,並授予代傳拳譜。
1984年秦文忠在興寧寧新橫新村秦屋開館,擔任忠義武館館長;2013年1月1日羅旺平在寧新大嶺街開館授徒,後遷至寧新文星村,影響力不斷擴大;其徒弟葉挺於2015年分別在黃陂鎮和興寧城區明珠文化廣場設館招徒。
近年來,興寧湧現出一代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如盧火秀、李金先、秦福林、秦玉靈、秦文忠、羅旺平等,不少人在自己所在區域、村屋設館招徒,只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傳承發揚和創新推廣李家教拳。 [2] 

興寧李家教拳保護措施

2022年,興寧李家教拳被列入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 

興寧李家教拳社會影響

李家教拳除在興寧境內流傳外,還流傳至梅州市各縣區以及潮汕地區一帶,輻射範圍涵蓋中國港澳台地區,及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客籍和潮籍華僑華人聚居地。經過一批批習武傳承人多年的努力,李家教拳技藝不斷精通,在各類比賽中交出了一張張優秀的“成績單”,並經廣東省有關部門評定,李家教拳為客家傳統拳術之一。同時,中國武林網亦設有李家教網站,相關視頻在網上廣泛流傳,獲得廣大習武者的好評。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