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興寧夜明古驛道

鎖定
興寧夜明古驛道位於廣東省興寧市,總投資0.165億元,古驛道本體修復9公里,連接線建設提升14公里;茶子坳廷合夥店、夜明村下店夥店、湖尾村首屆興寧縣委會成立遺址、湖尾革命遺址、荷樹崗戰鬥遺址、革命烈士潘英故居、夜明驛遺址、宋代夜明銀礦開採遺址、徑南古樓鋪遺址開發利用;驛站、公廁、休息點等配套設施建設10個。 [1] 
中文名
興寧夜明古驛道
地理位置
廣東省興寧市夜明村
地處粵東萬山叢中的興寧永和鎮夜明村,因宋代楊萬里、李綱各賦詩一首而名載史冊。明清以來,人們屢屢提到兩位詩人的夜明瀑布詩,這“場”是一個銀礦開採場,開採期長達100多年。而從夜明經過的驛道實是宋代潮、梅、惠、循間的主要驛道,在夜明設驛站的原因,很可能就和銀場有關。
夜明銀場在史料中早已有記載。北宋中期,王存主編的《元豐九域志》卷九記載,循州有六個礦場,分別是龍川的大有鉛場、興寧的夜明銀場以及長樂的羅翊、洋頭、大佐、瀨湖四個錫場。由元朝丞相脱脱主持修纂的《宋史》,卷九十在介紹循州地理時也有相似記載。清嘉慶年間由徐松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史料編成的《宋會要輯稿》,記載得更為詳細,其中《食貨三三》卷記載全國各地銀礦坑冶的場務所設置、出額、興廢等事務,裏面就提到“循州興寧縣夜明場,治平二年置”。宋代設有監當官,具體負責茶、鹽、酒税和場務徵輸及冶鑄等事務,在礦場者稱之為場監。由此可知,夜明銀礦至遲在北宋初期已經由政府組織開採,並設置有“夜明場”這一專門管理機構。場監的上級管理機構是提舉司,如《宋史•志第一百三十八·食貨下七》記載,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廣東漕司就曾啓奏:“端州高明、惠州信上立溪場皆宜停閉;……循州大佐羅翊、英州鍾銅凡十六場,請並如舊;循之夜明、英之竹溪、韶之思溪、連之同安請更遣攝官”,記載的就是其時礦場關停以及場監官員的更替直接由廣東漕司負責。史料中雖未明確記載此礦場的規模,但在《食貨二三》卷又提到,興寧縣鹽額為七千零四十五貫,夜明場則為六百九十七貫,夜明場食鹽税額將近整個興寧縣的十分之一,採挖生產人員數量應頗為龐大。《宋會要輯稿》在《食貨五十一》卷中記錄的是金、銀、銅的原額與歲產,其中“循州元(原)額一萬五千六百五十兩,(元豐)元年收三千二百四十一兩”,因循州只有夜明一個銀礦而無金、銅礦,所以這個原額與元豐元年(1078年)的產量就是夜明銀場的數據。
夜明銀場廢於何時待考,但從楊萬里過此題詩猶有“夜明場驛”來看,此礦藏的採掘已百年有餘。淳熙六年(1179年),楊萬里被任命為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淳熙八年(1181年),又改任廣東提點刑獄,是年冬,閩盜沈師進入梅州,即由楊萬里率兵平定。其時,楊萬里經夜明進入梅州,或因夜明場是在他的管轄範圍下,主要的原因是,夜明所在的驛道是當時由循州進入梅州的唯一官道。
古代粵東交通主要依靠兩條道路,一條自惠州經海豐達潮州,一條由惠州溯東江至龍川,越岐嶺經興寧、梅州再達潮州。在宋代,經海豐的又稱為“潮惠下路”,經龍川的潮梅循水道又稱為“潮惠上路”。起初,上路水道應是通途,因為唐代常袞和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北宋末年李綱由海南返閩,南宋中期楊萬里赴潮州,都是走的這條路。其中循州(龍川佗城)至梅州之間的驛站,李綱詩中提到的有龍川通衢驛、興寧縣驛和夜明驛,楊萬里詩中提到的有長樂縣驛、夜明場驛。選擇在崇山峻嶺中的夜明村設置驛站,而不選擇兩側地勢開闊的永和、徑心等地,無疑跟夜明銀礦的大規模開採和運輸所帶來的人員繁聚、道路通暢有關。
南宋以後,潮惠上路逐漸沒落。先是宋朝首都從中原遷至杭州,潮惠下路成為廣州連接統治中心杭州的最便捷通道。紹興年間,廣東轉運判官林安宅對潮惠下路進行了大規模的興修,使這一官道成為通途。及至元朝將廣東併入了江西行省,省府從廣州轉移到了隆興(今南昌),潮州、梅州至省府不必再經由興寧一線了,潮惠上路驛道功能因此喪失。
夜明銀礦的開採應止於宋代,元代及以後均未見有相關資料了,而夜明古道以及夜明驛也似乎與夜明銀礦的興廢相始終。明洪武初年,興寧至程鄉設有五所遞鋪:小洋、蓮塘、南木、留田、徑心,已不再經過夜明瞭。至成化年間,因東路驛遞“山深林密,塗險人稀,兼有虎豹之患”,再往南遷走刁坊、水口而轉入梅江水道(清康熙年間曾短暫在夜明村跌馬寨設鋪)。由此,夜明古驛道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