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興寧八景

鎖定
興寧八景的説法,歷代變化較大,流傳有五個版本,其中的“八景”各不相同,較為人熟知的是清朝《咸豐縣志》:雞鳴春曉,丞相文峯,蚌湖秋月(映月),翰林墨沼(墨池書屋),龍湫甘雨,古渡橫舟,温泉濯足,鐵嶂晴霞。還有像神光夜氣,牛嶺崢嶸,龍母遺蹟等也是著名的景點。邑人鍾益藩寫有《題興寧古八景詩》:“蚌湖映月照齊昌,丞相文峯絕異常。泛泛扁舟浮古渡,紛紛夜氣鎖神光。雞鳴春曉開窗牖,龍母遺蹟有石牀。最喜温泉堪濯足,墨池書院紫薇香。” [1]  明清時期,興寧縣曾有過5次“八景”評選,縣內14處風景名勝先後進入“八景”名單。 [2] 
中文名
興寧八景
地理位置
廣東興寧市

興寧八景景觀由來

“興寧八景”的由來與縣誌編修的關係
對“八景”進行評選、命名和歌詠,是我國特有的文化現象。“八景”最早見於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對畫家宋迪畫作的描述。而對地方風物景觀實體進行“八景”這一稱謂的評定命名,據稱始自於贛州八境台,蘇東坡《虔州八境圖八首》使贛州“八景”名聲雀起,州縣“八景”開始成為一個約定俗成、風行神州的文化現象。
“八景”的評選往往與志書編修同步,因為兩者都需要對地方歷史風物進行系統的總結和評價,而總結評價的結果也需要藉助志書予以固定和展現。而志書作為官民認可的書籍,對“八景”的記載又加強了其權威性和知名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志書側重於記述地方歷史人文特點,名人墨客對“八景”的題詠往往能入選志書藝文志。
宋元時期興寧史籍缺失,有沒有評選過“八景”已不可考。明永樂年間,興寧曾編修過志書,但已遺佚無存,“興寧八景”具體始於何時也已不考。興寧現存最早的志書——《正德興寧志·雜紀》中透漏了一些眉目:今凡郡縣,輒有景緻之目,“八景”“十景”之類,其來亦久,或起襄宋事,不師古,類俳近俗。是邑亦有八題,頃吳參政高頗嘗更易。今邑人只稱其舊,有其舉之,姑附見之,曰:神光夜氣、雞鳴春曉、丞相文峯、龍母遺蹟、蚌湖秋月、墨池書屋、古渡橫舟、温泉濯足。
明清時期,興寧縣曾13次編修縣誌,現有8種存世。在這8種縣誌,記載了興寧5次“八景”評選,其中兩次由縣誌主持者直接評定,另外3次也與修志活動關係密切。在這5次評選中,墨池是唯一5次入選的景觀,神光山、雞鳴山、丞相嶺、蚌湖、葉塘温泉5處景觀4次入選,龍潭、橫湖渡兩處景觀3次入選,黃牛嶺、龍母嶂、鐵山嶂、坭陂温泉、和山岩、南濟橋6處景觀一次或兩次入選。
通過對“興寧八景”變遷的探討,可以得知“八景”隨時代而更替,不同時期對地方景觀的認知與提煉不同,從而可以探知時人在文化思想上的不同取向。“八景”是地方歷史和人文的重要反映和象徵,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突出,歷經千百年的沉澱,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對當前打造地方景觀品牌、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無疑是有積極的借鑑和啓發意義。 [2] 

興寧八景歷代八景

明初“興寧八景”
明初“興寧八景”,由民間評定並寫入興寧縣誌:神光夜氣、雞鳴春曉、丞相文峯、龍母遺蹟、蚌湖秋月、墨池書屋、古渡橫舟、温泉濯足。
上述“八景”對應的名勝地點是:神光山、雞鳴山、丞相嶺、龍母嶂、蚌湖、墨池、橫湖渡、葉塘温泉。
祝允明於正德十一年(1515年)撰修《正德興寧志》,州縣評選“八景”“十景”的名堂已是“其來亦久”,興寧縣也有“古八景”“邑人只稱其舊”,至於起自何時他也無法探問得知。對於興寧“古八景”,《正德興寧志》(稿本)表述為“或起襄宋事”,而《正德興寧志》(刻本)則表述為“邑有‘八景’之題數俳,近俗有共舉之”。綜合分析,這“八景”的評定年代距離祝允明所在時代並不遙遠,是明初興寧縣仿照宋代事例,由近來民間共同推選而來的,不久之後,又由一位名為吳高的官員進行了更改。 [2] 
天順“興寧八景”
天順“興寧八景”,由吳高選定,明天順元年(1457年)寫入《惠州府志》而廣泛流傳:神山瑞彩、牛嶺崢嶸、龍湫甘雨、蚌湖夜月、湯溪晚浴、鐵嶂晴霞、丞相清風、翰林遺址。
上述“八景”對應的名勝地點是:神光山、黃牛嶺、龍潭、蚌湖、坭陂温泉、鐵山嶂、丞相嶺、墨池。
吳高,字志高,惠州府城人,明宣德八年(1433年)進士,曾任刑部主事員外郎、福建布政司左參政。吳高酷愛名勝古蹟、品題各地“八景”,在惠州《海豐縣志》《長樂縣誌》、福建《建陽縣誌》等志書中可看到一些端倪。
“惠陽”即是指惠州,“惠陽志”即是惠州的府志。據清康熙《惠州府志》保存的明天順《惠州府志·序》,吳高曾考訂天順《惠州府志》並收錄了他的詩作《惠陽雜詠》。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至天順元年(1457年)隔了9年,吳高應在這期間踏遍惠州包括興寧縣的山山水水,因此對興寧的名勝古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所以會對興寧“古八景”進行一番變更。吳高新命名的“興寧八景”,去掉了原先的雞鳴山、龍母嶂、橫湖渡、葉塘温泉,增加了黃牛嶺、龍潭、鐵山嶂、坭陂温泉。
根據嘉靖《興寧縣誌》記載,吳高作有“興寧八景”詩,天順《惠州府志》予以收錄。可惜天順《惠州府志》和《惠陽雜詠》都已無存於世,除嘉靖《興寧縣誌》保存有一首他的墨池詩外,已無從看到他的這些詩作了。
自吳高命名天順“興寧八景”之後,興寧於成化十六年(1480年)至崇禎十年(1637年)間曾編修過7次縣誌,但150多年間對這八景都未作更改,可知興寧官民對吳高天順“興寧八景”的品評也是認可的。
嘉靖十九年(1540年)續修《興寧縣誌》時,知縣方述還曾作有一首詩《古風》以總括天順“興寧八景”,嘉靖三十一年《興寧縣誌·山川》收錄了這首《古風》:齊昌自古多奇勝,背郭山川夕照前。矗落突兀插天外,平原流沚雜桑田。崒嵂吐光蒸宇宙,無牛應賦夢豐年。神龍作雨無閒日,玉盤夜夜浮霜天。三三兩兩歌沂爽,祝融劍氣收雲煙。策馬應過風猶故,吞魚硯跡何塵土。我來守土雲三年,與汝時時作朝暮。雖無厚澤庇山川,同汝相看一今古。 [2] 
康熙“興寧八景”
康熙“興寧八景”,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編修縣誌時,由知縣王綸部評定並寫入縣誌:龍母朝雲、神光夜氣、吉湖温渚、墨沼清泉、雞靈古木、和山石巖、牛嶺曉行、南橋晚泊。
上述“八景”對應的名勝地點是:龍母嶂、神光山、葉塘温泉、墨池、雞鳴山、和山岩、黃牛嶺、南濟橋。
王綸部,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康熙十六年(1677年)至二十二年(1683年)任興寧知縣,任內裁冗兵、均徵役,清保甲、興科舉,數月之內使三藩之亂後的興寧縣面貌一新。康熙二十年(1681年),王綸部重修縣誌,與興寧父老遍歷山川,尋訪蚌湖、古渡等古蹟,認為“皆荒唐彷彿,莫有知其真者”,因此將親身所見“足供遊賞”的8處景觀進行了命名。王綸部在康熙《興寧縣誌·古蹟·八景敍》中認為,蚌湖、橫湖渡已經漫滅無跡,不應再保留在“八景”名單之中;縣東並無丞相嶺和黃牛嶺,而縣西黃土嶺是古驛道逕口,認為唐代常袞和宋代李綱兩位名相經過的地方應在此處,為名賢過跡之處,是興寧縣一處重要的歷史人文地點,因此以“牛嶺曉行”命名為新“八景”之一;而和山岩“巖不甚廣而曲逕幽雅,巖頂石罅中清泉泠泠,盛夏不知有暑”,南濟浮橋“水通程江,橋接神光墨池諸勝,上有道南亭、賢侯閣、回瀾寺、古榕、石磴,多泊漁舟”,風景優美,因此也將此兩景選入“八景”。 [2] 
乾隆“興寧八景”
乾隆“興寧八景”,乾隆四年(1739年)編修興寧縣誌時,由知縣施念曾評定並寫入縣誌:神光夜氣、雞鳴春曉、龍湫甘雨、蚌湖秋月、丞相文峯、翰林墨沼、古渡橫舟、温泉濯足。
上述“八景”對應的名勝地點是:神光山、雞鳴山、龍潭、蚌湖、丞相嶺、墨池、橫湖渡、葉塘温泉。
施念曾,安徽宣城人,拔貢生,雍正十二年(1734年)至乾隆六年(1741年)任興寧知縣,官終禹州知州。乾隆元年以“才品俱雋,仕學兼優” 薦舉博學鴻詞科。施念曾在乾隆《興寧縣誌·風土誌·卮言》中認為,李綱過興寧詩並不曾言及牛嶺,“曉行”沒有依據,而且詩境不美,“丞相文峯”“蚌湖秋月”雖然有涉附會但表現了“風土之美”,因此又對康熙“興寧八景”進行了改動。 [2] 
嘉慶興寧八景
嘉慶“興寧八景”,嘉慶十六年(1811年)編修興寧縣誌時,由知縣仲振履主持評定並寫入縣誌:丞相文峯、翰林墨沼、雞靈春曉、蚌湖秋月、鐵嶂晴霞、龍湫甘雨、古渡橫舟、温泉濯足。
以上“八景”對應名勝地點為:丞相嶺、墨池、雞鳴山、蚌湖、鐵山嶂、龍潭、橫湖渡、葉塘温泉。
仲振履,泰州如皋(今江蘇如皋)人,嘉慶十三年(1808年)進士,嘉慶十五年(1810年)至二十一年(1816年)任興寧知縣,官終南澳同知。仲振履在廣東多地任職,政績顯著,有文才,是清中期有名的戲曲家。
嘉慶“興寧八景”基本沿續了乾隆時期的版本,但調整了順序,唯一的變動是刪去了“神光夜氣”,而代之以“鐵嶂晴霞”。與康熙、乾隆版本不同的是,嘉慶《興寧縣誌》未對此作何説明,也沒有縣誌主持者仲振履的點評。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