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興奮劑取締法

鎖定
為了購買毒品,不少青少年甚至不惜偷、搶,開始走上犯罪道路,吸毒逐漸變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1951年日本製定了《興奮劑取締法》,禁止販毒、吸毒。
中文名
興奮劑取締法
外文名
Dope
性    質
鴉片麻醉混合劑
制定時間
1951年

目錄

興奮劑取締法簡介

興奮劑在英語中稱"Dope",原義為"供賽馬使用的一種鴉片麻醉混合劑"。由於運動員為提高成績而最早服用的藥物大多屬於興奮劑藥物--刺激劑類,所以儘管後來被禁用的其他類型藥物並不都具有興奮性(如利尿劑),甚至有的還具有抑制性(如b-阻斷劑),國際上對禁用藥物仍習慣沿用興奮劑的稱謂。因此,如今通常所説的興奮劑不再是單指那些起興奮作用的藥物,而實際上是對禁用藥物的統稱。

興奮劑取締法發展歷史

興奮劑是起源於1941年大日本製藥(現在的大日本住友製藥)銷售的刺激性藥丸“非洛滂”。
“非洛滂”一詞起源於希臘語,是“喜歡工作”的意思,實際上只是公司為了引人注意的廣告詞,還宣傳説它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戰前興奮劑主要在軍隊內使用,用於消除軍需工廠的工人及特種部隊隊員的疲勞,提高士氣。軍隊曾大量使用興奮劑。
後來,隨着戰爭的結束,“非洛滂”逐漸流入市場,並且開始蔓延開來。
這時候人們開始使用藥力更強的注射方式代替藥丸,同時吸毒者也不斷增多。
1981年發生的“深川路魔殺人事件”,讓廣大國民認識到了興奮劑的危害性。
29歲的壽司師傅川俁軍司在面試失敗後氣急敗壞,拿起刺身菜刀在商業街亂砍,砍殺了婦女與兒童共4人,並把一位女性拉到中華料理店內當人質。
7個小時後他只穿一條白色內褲被捕。
川俁是一名吸毒犯,並且從行兇到公開審判他都一直在説“我收到信息,我是為了揭露黑幕才劫持人質的”,並不時做出一些異常的舉動。
“川俁案件”讓國民知道了興奮劑不為人知的恐怖的一面。電視上也有廣告“要麼戒掉興奮劑,要麼毀掉一輩子”。
隨着這些廣告的播放,注射器和白粉給人留下了很陰暗的印象。
酒井用的卻不是注射器,而是用“吸”的。
注射器讓人多少感覺有些抵抗情緒,而且還會在手腕上留下針眼。用“吸”的話,興奮劑變成氣體後一部分會擴散到空氣中,因此進入體內後藥效會有所減弱,也不會留下那些可怕的針眼。
但漸漸地,人們發現“吸”也有一些問題了。近幾年,隨着興奮劑價格的高漲,吸毒者一般都不用“吸”了。
10年前興奮劑大概每克一兩萬日元,而現在每克漲到了6萬日元。這是因為日本國內的興奮劑主要是從朝鮮進口過來的。
近幾年,因為日本對朝鮮實行經濟制裁,所以“萬景峯”號等朝鮮籍船不能進入日本的港口。
據厚生勞動省的統計顯示,1998年被舉報吸食興奮劑的人數大約為2萬人左右,到了2007年減少到了1.2萬人。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