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興中縣

鎖定
興中縣,遼、金縣名。遼太祖(907年—926年)掠漢民居之,名曰霸城縣,隸霸州。重熙十年(1041年),更名曰興中縣,成為中京道興中府附郭縣,府、縣同治於興中(今遼寧朝陽)。 [2-5] 
金沿遼名,為北京路興中府附郭縣,下領黔城鎮。元廢。 [1] 
中文名
興中縣
上級政區
興中府 [2-3] 
所處時代
遼朝金朝
地理位置
今遼寧朝陽 [5] 

興中縣歷史沿革

漢朝時期:柳城縣地,屬遼西郡
十六國時期:慕容皝龍城,置龍城縣,先後作為前燕後燕北燕都城。
南北朝時期:北魏沿置龍城縣,設為營州昌黎郡治所。
隋朝時期:改龍城縣為龍山縣開皇十八年復改為柳城縣,隋煬帝設為柳城郡治。
唐朝時期:沿置柳城縣,為營州治所。
遼朝時期:遼太祖命韓知古修葺柳城霸州霸城縣
重熙十年,霸州升為興中府,改霸城縣為興中縣,設為府治。
金朝時期:沿置興中府興中縣,領黔城鎮。
元朝時期:興中府降為興中州,興中縣裁省。 [2]  [3]  [4-5] 

興中縣地理位置

興中縣故城即今遼寧省朝陽市老城區。朝陽城自前燕慕容皝建城以來,先後作為三燕龍城、北魏營州昌黎郡、隋朝柳城郡、唐朝營州柳城、遼朝霸州、金朝興中府、元朝興中州、明朝營州後屯衞、清代三座塔廳、民國朝陽縣,城址歷朝沿用,直至現代。現存三燕龍城遺址 [2]  [4-5]  [3] 
參考資料
  • 1.    李治亭主編.關東文化大辭典[M].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08:第384頁
  • 2.    《遼史·卷三十九·志第九·地理志三·中京道》:“興中府。本霸州彰武軍,節度。古孤竹國。漢柳城縣地。慕容皝以柳城之北, 龍山之南,福德之地,乃築龍城,構宮廟,改柳城為龍城縣,遂遷都,號曰和龍宮。慕容垂復居焉,後為北跋所滅。元魏取為遼西郡。隋平高保寧,置營州。煬帝廢州置柳城郡。唐武德初改營州總管府,尋為都督府。萬歲通天中,陷李萬榮。 神龍初,移府幽州。開元四年,復治柳城。八年,西徙漁陽。十年,還柳城。後為奚所據。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將建城,命韓知方擇其處。乃完葺柳城,號霸州彰武軍,節度。統和中,制置建、霸、宜、錦、白川等五州。尋落制置,隸積慶宮。後屬興聖宮。重熙十年升興中府。有大華山、小華山、香高山、麝香崖,天授皇帝刻石在焉,駐龍峪、神射泉、小靈河。統州二、縣四: 興中縣。本漢柳城縣地。太祖掠漢民居此,建霸城縣。重熙中置府,更名。 營丘縣。析霸城置。 象雷縣。開泰二年以麥務川置。初隸中京。後屬。 閭山縣。本漢且慮縣。開泰二年以羅家軍置。隸中京,後屬。 安德州,化平軍,下,刺史。以霸州安德縣置,來屬。統縣一:安德縣。統和八年析霸城東南龍山徒河境户置。初隸乾州,更屬霸州,置州來屬。 黔州,阜昌軍,下,刺史。本漢遼西郡地。太祖平渤海,以所俘户居之,隸黑水河提轄司。安帝置州,析宜、霸二州漢户益之。初隸永興宮,更隸中京,後置府,來屬。統縣一:盛吉縣。太祖平渤海,俘興州盛吉縣民來居,因置縣。”
  • 3.    《金史·地理志·北京路》:“興中府,散,下。本唐營州城,遼太祖遷漢民以實之,曰霸州彰武軍,重熙十一年升為府,更今名,金因之。户四萬九百二十七。縣四、鎮三:興中。本漢柳城地。南有淩河。鎮一:黔城;永德。遼安德州化平軍安德縣,世宗大定七年更今名。北有淩河。鎮一:阜安;興城。遼嚴州保肅軍縣故名,皇統三年廢州隸錦州。有桃花島;宜民。遼川州長寧軍,會同中嘗名白川州,天祿五年去‘白’字,國初因之,與同昌縣皆隸焉。大定六年降為宜民縣,隸懿州。承安二年復置川州,改徽川寨為徽川縣,為懿州支郡。泰和四年罷州及徽川縣求屬。鎮一:鹹康,遼縣也,國初廢為鎮。”
  • 4.    國務院關於核定並公佈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3-12-16]
  • 5.    地名掌故  .朝陽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