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與焦漪園太史

鎖定
《與焦漪園太史》是明代文學家李贄創作的一篇古文。
作品名稱
與焦漪園太史
作    者
李贄
創作年代
明代
出    處
《焚書》
作品體裁
古文

與焦漪園太史作品原文

無念既入京,便當稍留,何為急遽奔回?毒熱如此,可謂不自愛之甚矣!此時多才畢集,近老又到,正好細細理會,日淘日汰,胡為乎遽歸哉!豈自以為至足,無復商度處耶?天下善知識尚未會其一二,而遂自止,可謂志小矣!
心齋刻本璧入,幸查收!此老氣魄力量實勝過人,故他家兒孫過半如是,亦各其種也。然此老當時亦為氣魄虧,故不能盡其師説,遂一概以力量擔當領會。蓋意見太多,窠臼遂定,雖真師真友將如之何哉!《集》中有與薛中離諸公辯學處,殊可笑吒,可見當時諸老亦無奈之何矣。所喜東崖定本盡行削去也,又以見儒者之學全無頭腦。龍先生非從幼多病愛身,見得此身甚重,亦不便到此;然非多歷年所,亦不到此。若近先生,則原是生死大事在唸,後來雖好接引儒生,着《論語》、《中庸》,亦謂伴口過日耳。故知儒者終無透徹之日,況鄙儒無識,俗儒無實,迂儒未死而臭,名儒死節名者乎!最高之儒,名已矣,心齋老先生是也。一為名累,自入名網,決難得脱,以是知學儒之可畏也。
周濂溪非但希夷正派,且從壽涯禪師來,分明宗祖不同,故其無極、太極、《通書》等説超然出羣。明道承之,龜山衍之。橫浦、豫章傳之龜山,延平復得豫章親旨,故一派亦自可觀,然攙和儒氣,終成巢穴。獨橫浦心雄志烈,不怕異端名色,直從葱嶺出路。慈湖雖得象山簡易直截之旨,意尚未滿,復參究禪林諸書,蓋真知生死事大,不欲以一知半解自足已也。至陽明而後,其學大明,然非龍先生緝熙繼續,亦未見得陽明先生之妙處。此有家者所以貴於有得力賢子,有道者所以尤貴有好得力兒孫也。
心齋先生之後,雖得波石,然實賴趙老篤信佛乘,超然不以見聞自累。近老多病怕死,終身與道人和尚輩為侶,日精日進,日禪日定,能為出世英雄,自作佛作祖而去,而心齋先生亦藉以有光焉故耳。故餘嘗謂趙老、羅老是為好兒孫以封贈榮顯其父祖者也,王龍先生之於陽明是得好兒子以繼承其先者也。文王雖至聖,得武、周而益顯;懷讓雖六祖之後已降稱師,乃其傳之馬大師,仍復稱祖。吾以是稱諸老可謂無遺憾。今所未知者,陽明先生之徒如薛中離之外更有何人,龍之後當何人以續龍先生耳。若趙老則止有鄧和尚一人,然鄧終不如趙,然亦非趙之所開悟者也。
弟閒中無事,好與前輩出氣,大率如此,奈孤居無倡,莫可相問處,以為至恨耳。
何心老英雄莫比,觀其羈絆縲紲之人,所上當道書,千言萬語,滾滾立就,略無一毫乞憐之態,如訴如戲,若等閒日子。今讀其文,想見其為人。其文章高妙,略無一字襲前人,亦未見從前有此文字。但見其一瀉千里,委曲詳盡,觀者不知感動,吾不知之矣。奉去二稿,亦略見追慕之切,未可出以示人,特欲兄知之耳。蓋弟向在南都,未嘗見兄道有此人也,豈兄不足之耶,抑未詳之耶?若此人尚不足,天下古今更無有可足之人矣,則其所足者又可知也。
弟以賤眷尚在,欲得早晚知吾動定,故直往西湖下居,與方外有深意者為友,杜門深處,以盡餘年,且令家中又時時得吾信也;不然,非五台則伏牛之山矣。蓋入山不深,則其藏不密,西湖終非其意也。餘觀世間非但真正學道人少,稍有英雄氣者亦未之見也,故主意欲與真山真水交焉。
外近作一冊四篇奉正,其二篇論心隱者不可傳。《類林》妙甚,當與《世説》並傳無疑,餘未悉。 [1] 

與焦漪園太史作者簡介

李贄(1527年~1602年),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原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贅,號宏甫,又號卓吾,又別號温陵曙上等。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舉人,不應會試。歷任共城知縣、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麻城。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雜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被誣,下獄,死在獄中。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等。 [2] 
參考資料
  • 1.    李贄.焚書-續焚書:嶽麓書社,1990年
  • 2.    劉青文主編.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鑑賞: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05: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