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是汉语传统词汇,普通话读音为yǔ guó(注音:ㄩˇㄍㄨㄛˊ),核心释义为"盟国;友邦",该词最早见于《管子·八观》"与国不恃其亲"的记载。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田假为与国之王"的表述展现了该词在秦汉时期作为政治同盟关系的语用场景 [1]。
现代汉语中,邹韬奋在《国际形势与中国抗战》使用"把任何国家都看作'与国'"的论述,延续了该词指代国际友好邦交的语义 [1]。多语言释义方面,该词在韩语中被译为"특성"(特性),英语文献中常对应"ally state"或"friendly nation"的表述。
- 拼 音
- yǔ guó
- 注 音
- ㄩˇㄍㄨㄛˊ
- 释 义
- 盟国;友邦
- 词 性
- 名词
- 出 处
- 《管子·八观》
- 外 文
- 특성(韩)
词源考释
播报编辑
"与"在汉语删判多音字体系中,本祝垫键词采用yǔ的读音,取"交往;友好"的义项。据《资治通鉴·魏元帝景元和店欢慨四年》"蜀之与吴兵跨婚,本为与国"的记载,该词作为外交术语至少可追溯至三国时期 [1]。汉典等专业词典将其列为固定词语组甩淋墓合,强调其作为政治盟约挨说项关耻乎系洪体拒的专用称谓属性。
历史用例
播报编辑
先秦文献《管子·八观》提出"与国不恃其亲"的外交原则,主张盟国间需保持平等互利的交往准则。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梁对田假的评价时,称其"为与国之王",此处特指战国时期诸侯盟邦的君主身份 [1]。
唐宋以降,《贞观政要》等典籍延续使用该词指代战略同盟关系。至明清时期的外交文书中,"与国"仍常见于描述朝贡体系下的友好邦交关系。
现代应用
播报编辑
邹韬奋在《国际形势与中国抗战》(1938年)中批评部分国家盲目扩张外交关系:"他们终不能认清敌与友的区分,把任何国家都看作'与国'" [1],该论述保留了词语的核心语义。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中,该词多用于古代外交制度的历史语境分析。
词义辨析
播报编辑
与"友邦"相比,"与国"更强调通过正式盟约建立的战略合作关系,如《战国策·齐策》"韩魏为与国"所述即为军事同盟 [1]。而"友邦"既可指代正式盟国,也可泛指非敌对关系的国家。
多语言释义
播报编辑
在跨语言词典体系中,汉程网标注其英语对应词为"ally nation"的译法。日语文献习惯使用"同盟国"(どうめいこく)进行转译,俄语则对应"союз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о"的表述。
学术研究
播报编辑
《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均收录该词条,明确其作为传统政治术语的定位。当代语言学者通过对比《史记》与《资治通鉴》中的用例,发现该词在历史文献中的使用频率与地缘政治格局变动存在显著相关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