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與博昌父老書

鎖定
《與博昌父老書》是唐朝詩人駱賓王寫給博昌父老鄉隸的書信。作者在信中懷人敍舊,感時嘆逝,抒發了風物不殊而人事皆非的感慨。
文章以駢偶為體式,對仗工整,鋪張有序,節奏富於變化,用典自然妥帖,情懷真摯,語極懇切。
作品名稱
與博昌父老書
作    者
駱賓王
創作年代
唐朝
作品出處
駱丞集
文學體裁
書信

與博昌父老書作品原文

與博昌1父老書
唐·駱賓王
某月日,駱賓王謹致書於博昌父老:承並無恙,幸甚幸甚。雲雨俄別2,風壤異鄉3。春渚青山,載勞延想4。秋天白露,幾變光陰5。古人云:別易會難,不其然也!
自解攜襟袖6,一十五年。交臂存亡7,略無半在8。張學士9溘從朝露10,闢閭公11倏掩夜台12。故吏門人13,多遊蒿里14;耆年宿德,但見松丘15。嗚呼!泉壤殊途16,幽明永隔17。人理危促18,天道奚言19?感今懷舊,不覺涕之無從20也。況過隙不留21,藏舟難固22。追惟逝者23,浮生幾何24?哀緣物興25,事因情感26。雖蒙莊27一指,殆先覺於勞生28;秦佚29三號,詎忘情於怛化30?啜其泣矣31,尚何雲哉32
又聞移縣33就樂安34故城,廨宇35邑居36,鹹徙其地;里閈阡陌,徒有其名37。荒徑38三秋,蔓草滋於舊館;頹墉39四望,拱木多於故人40。嗟乎!仙鶴來歸,遼東之城郭猶是41;靈烏代謝,漢南之陵谷已非42
昔吾先君,出宰斯邑43,清芬雖遠,遺愛猶存44。延首城池45,何心天地46?雖則山河四塞47,是稱無棣48之墟;松檟千秋49,有切50維桑之裏。故每懷夙昔51,尚想經過52。於役不遑53,願言徒擁54
今西成有歲55,東户無為56。野老清談,怡然自得;田家濁酒,樂以忘憂。故可洽賞當年57,相歡卒歲58。寧復惠存舊好59,追思昔遊?所恨跂予望之60,經途密邇61。佇中衢而空軫62,巾下澤而莫因63。風月虛心,形留神往64;山川在目,室邇人遐65。以此勞懷,增其嘆息,情不遺舊,書何盡言66 [1] 

與博昌父老書註釋譯文

與博昌父老書詞句註釋

  1. 博昌:舊縣名,屬青州,故址在今山東省博興縣南二十里。
  2. 雲雨俄(é)別:喻天壤之別,十分遙遠。
  3. 封壤(rǎng)異鄉:去到風土迥(jiǒng)異的他鄉。
  4. 春渚(zhǔ)青山,載勞延想:博昌的春水青山,使我時時懷念不已。
  5. 幾變光陰:光陰已經幾經變換。
  6. 解攜襟(jīn)袖:分手離別。
  7. 交臂存亡:過去的朋友或存或亡。
  8. 略無半在:大概活在世上的已不足一半。
  9. 張學士:博昌的鄉紳。
  10. 溘(kè)從朝露:突然間與世長辭。
  11. 闢閭(lǘ)公:亦指博昌的鄉紳。
  12. 倏(shū)掩夜台:這樣快隱沒於陰間。夜台:陰間。
  13. 故吏(lì)門人:指駱賓王父親擔任博昌縣令時縣衙中的舊吏門生。
  14. 多遊蒿(hāo)裏:大多已經逝去。蒿里:古代塋墓之所。
  15. 耆(qí)年宿德,但見松丘: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也都掩沒於松丘之下。
  16. 泉壤殊途:陰間陽世全然不同。
  17. 幽明永隔:死人與活人永遠也不能再見。
  18. 人理危促(cù):人生十分短促。
  19. 天道奚言:自然規律又有什麼可説呢。
  20. 涕之無從:眼淚不受控制地簌簌落下。
  21. 過隙不留:人生如自駒過隙,很難留住青春。
  22. 藏舟難固:人的生死存亡難以自主,如同把船隱藏起來。
  23. 追維逝者:難以回想那些逝去的人們。
  24. 浮生幾何:人生在世的光陰是多麼短暫啊。
  25. 哀緣物興:因事物的變遷而內心感受到悲哀。
  26. 事因情感:想到死去的人,就會深感傷情。
  27. 蒙莊一指:莊子把天地間一切動靜之物看做是一根手指。蒙莊:指春秋時期的哲學家莊子,他曾擔任過蒙漆園吏,故稱蒙莊。
  28. 殆先覺於勞生:恐怕首先感到的是人生之勞苦。
  29. 秦佚(yì):又叫秦失,《莊子》中提到的人物,是老子的朋友。
  30. 詎(jù)忘情於怛(dá)化:豈能對活生生的人突然死去而無動於衷?怛化:人死去。
  31. 啜(chuò)其泣矣:只有哽咽抽泣而已。
  32. 尚何雲哉:還有什麼可説的呢?
  33. 移縣:把縣治遷到別處。
  34. 樂安:舊縣名。漢代博昌、樂安是兩個縣,均屬於千乘郡。晉廢樂安縣併入博昌。唐初復置樂安,武德八年,再廢樂安縣入博昌。唐高宗總章二年,把博昌縣縣治遷到樂安故縣城。樂安故城址在今山東省博興縣。
  35. 廨(xiè)宇:縣衙。
  36. 邑居:縣城居民。
  37. 里閈(hàn)阡陌,徒有其名:舊博昌縣城的街巷道路已空留其名。閈:門。
  38. 荒徑:無人行走的道路。
  39. 頹墉(yōng):斷壁頹垣。
  40. 拱木多於故人:亡者的墳墓比活着的友人還要多。拱木:長在墓前的粗大樹木。
  41. 仙鶴來歸,遼東之城郭猶是:假如客子重歸故地,縱然城郭猶在,必定物是人非。
  42. 靈烏代謝,漢南之陵谷已非:時光流逝,故地的變遷十分巨大。靈烏:太陽,代指日光的流轉。
  43. 出宰斯邑:出任博昌縣令。
  44. 清芬雖遠,遺愛猶存:他的美德雖然距今已經遙遠,但他為此邑百姓所做的好事卻仍舊在流傳。
  45. 延首城池:遠望此城。池:護城河。
  46. 何心天地:即天地何心,天地究竟是何居心。
  47. 山河四塞:指博昌縣城四面環山。
  48. 無棣(dì):古地名,其地當在今山東省無棣縣一帶地區。
  49. 松梗(gěng)十秋:謂其父葬於博昌已有十個年頭。梗:種在墓地中的樹木,又叫楸木。
  50. 有切:有親切的感情。維桑之裏:如同故鄉一樣。
  51. 每懷夙(sù)昔:每當想起往事。
  52. 尚想經過:還很想重到博昌。
  53. 於役不遑(huáng):公務繁忙,無暇顧此。
  54. 原言徒擁:空有這樣的願望而已。
  55. 西成有歲:秋天的收成甚好。按五行的分法,秋為金,為西方。
  56. 東户無為:盛世太平,百姓路不拾遺。
  57. 洽(qià)賞當年:和樂地度過當年。
  58. 卒歲:一年到頭。
  59. 寧復惠存舊好:難道我能不重新想到舊日的友人嗎。
  60. 跂(qí)予望之:蹺起腳根遠望博昌。
  61. 經途密邇(ěr):路過故地,近在咫尺。
  62. 佇中衢(qú)而空軫(zhěn):佇立於大道之中卻空自傷懷。
  63. 巾下澤而奠(diàn)因:車子已經備好卻無法到達。巾:巾車。下澤:也是車子的意思。
  64. 風月虛心,形留神往:清風明月雖然令人心曠神怡,但我也無心欣賞,因為我雖然身在此地,心卻飛到博昌去了。
  65. 室邇人遐(xiá):屋室雖近,人卻很遠。
  66. 情不遺舊,書何盡言:我心裏不能忘記舊日的感情,一封信怎能把心裏話説完。 [1] 

與博昌父老書白話譯文

某月某日,駱賓王恭謹地向博昌父老呈上這封書信。承蒙問候,也同樣問候你們平安無恙,切望切望。當初忽然一別,我們便分隔在了兩個地方。故地的青山綠水,常引起我深深的思念,幾度秋露,幾度光陰,古人説,分別容易,相見很難,不想正是這樣。
與你們分手以來,已經十五年了,在這不算長的時間裏,活的活,死的死,如今還健在的幾乎不到一半。張學士、闢閭公均已溘然去世,家父當初的府吏、門生,以及與他有交往的年老望重之人,多數已不在人世。唉,死生異路,陰陽永隔。人生充滿艱難而又如此短促,又怎能説得清天道呢?撫今追昔,不禁眼淚直淌。時光匆匆而過,從不停歇,人生卻是如此莫測難定。追念那些已經去世的人,就更覺得這飄忽而過的生命還能有多久?心中的哀傷由於環境而產生,事理也隨之而得到感悟。雖然莊子有天地一指的説法,認為無所謂是非與生死的區別,但我恐怕還是首先感受到活着的勞頓;雖然秦佚在老子死後只大哭三聲,可是我又怎麼能因為怕驚擾了臨死的人,而不顧情理呢?想起那些死去的人,我就只有悲泣了,其他還能説什麼呢?
又獲悉縣治已遷往樂安故城。那麼,縣衙官所都改建到那裏去了,原先縣城裏那些主要的街道小巷,也就空留其名了。可以想見,這些年來,舊居中一定是庭院荒蕪,到處長滿了雜草;城內處處牆塌壁倒、林木如拱,很少再能見到熟悉的人。啊!如能化作仙鶴回到故地,那遼東的城廓一定還是老樣子,但靈鴉飛來飛去,年復一年,這漢南的陵谷卻已起了變化。
先父過去曾出任博昌縣令,他那清德芳澤雖已遠離人世,卻把深情留在了這裏。舉首遙望這座城池,哪裏還有心思去想天地問的事情?雖然這裏地屬古代四塞之國,地名稱作無埭,但父親安葬在此已有十個年頭,對於我幾乎就像桑梓故里一樣。所以我常常懷着對往昔的追憶,還很想念那些和自己有過交往的友人。但總是忙於公務,不得閒暇,只能説空懷此願了。
今年收成很好,百姓平安無事。老農們在一起淡談説説,怡然自得,閒來喝上濁酒一杯,快樂得因而可以:忘記掉心中的憂愁。所以面對這豐收的好年成,當能融洽相聚,一起賞遊,快快活活地直到年底,難道還用得着惠贈書信,在信中回憶昔日的交遊?遺憾的是,我渴望很久,也曾路過附近、卻只能佇立道中,而讓車子白跑一趟,雖有順道經過的情況,卻終於沒有機會來看你們。故地的清風明月,令我內心虛靜,駐足而神往;這山山水水,是那樣歷歷在目,但我們卻相居甚近而相隔實遠。因此我心懷惆悵,越發為我們不能相見而嘆息。我對舊友懷有很深的感情,絕不會忘記你們,但信上又怎能將此完全表達清楚呢? [2] 

與博昌父老書創作背景

《與博昌父老書》大約作於唐高宗開耀元年(681年)前後。駱賓王時除臨海丞,復至齊境。雖“經途密邇”,離博昌甚近,但因公務緊急,只能“企予望之”,卻不能同博昌父老歡聚,悵恨久之,因而給博昌父老寫下了這封書信以寄情 [3] 

與博昌父老書作品鑑賞

與博昌父老書文學賞析

《與博昌父老書》從開首的“日月”至“不其然也”,是書信中常用的禮貌語言及熱情問候之類的話,言詞和婉,入情入理,充滿了對往事深情的懷念和對長輩們的敬仰之情。從整體而言,這封書信的主體意識是懷舊言情。作者從“自解攜襟袖”至“願言徒擁”等自然小段中,總是懷着濃重的感傷情調追憶往背遊蹤,抒發別後深沉的懷念之情,觸發世事滄桑的感慨。特別是緬懷“一十五年”年前的舊友——“張學士溘從朝露,闢聞公倏掩夜台”。此外,其他“故吏門人”,“耆年宿德黟者”,而今“多遊蒿里”,“但見松丘”了。這裏的“朝露”“夜台”“蒿里”“松丘”等,均指死亡與墳墓。面對此情此景,作者頓“覺涕之無從也黟”。由此,進而又生髮出對人生短暫的哀嘆。從“蒙莊一指”至“詎忘情於怛化”的典救運用中,更可以看出作者對死者所懷有的真摯感情。“老聃死,秦佚吊之,三號而出。”這是作者借生者吊念死者的痛苦心情來表達自己的哀思。總之,上述往事與典故運用,必將引起父老們的追憶而動其心絃,使他們產生出見信如見人的親切之感,從而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緊接着,作者從懷人的哀思中進而轉入感物的興嘆。自“又聞移縣就樂安故城”至“願言徒擁努”兩自然小段,主要表現對遷移縣治的感慨,同時又描繪出城邑衰敗的蕭瑟景象。“仙鶴來歸,遼東之城郭猶是”二句,出自《搜神後記》,作者藉此傳説來抒發物是人非的哀嘆。“靈烏代謝,漢南之陵谷已非”,指的是漢代郴縣有個叫蘇耽的人,養母至孝,後成仙,乘馬回山中,卻找不到原來的陵谷。這兩個典故的運用,目的完全相同。那就是,作者一面藉此頌揚父親的政績,一面表示自己不忘博昌父老的舊情。這樣,不僅加強了感情的交融,而且能使自己給他們留下難忘的印象。
信的最後一段是作者對博昌父老的良好祝願,希望他們春耕,夏種、秋收年成更好,能像傳説中的古太平時代那樣“道上雁行而不拾遺,餘糧棲諸畝酋’’,過上太平安樂的日子,並表示期望能有適當的時機再來博昌親自探望。從中,讀者可見作者一片真情。
作者對博昌這塊“山河四塞”之地,懷有一種特殊的情懷。世事滄桑,感慨系之,他在追思和懸想中寫下這篇文字,“別易會難”的悲涼之情充溢於字裏行間。信中傷離別、感世事,哀親故多喪,恨無暇相晤,實際上寫出了作者的身世感受和人生困惑 [2] 

與博昌父老書名家點評

清代文學家蔣士銓:《與博昌父老書》是駱丞集中極澹遠之作,文固不以繁為貴也 [4] 

與博昌父老書作者簡介

駱賓王畫像 駱賓王畫像
駱賓王(640年—?),唐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曾為道王李元慶府屬官,歷任武功、長安主簿,侍御史,臨海縣丞等官。後隨徐敬業起兵討武則天,兵敗後下落不明,或説被殺,或説為僧。能詩,又警駢文,與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稱為“王楊盧駱”,也號”初唐四傑”。有《駱賓王文集 [5] 
參考資料
  • 1.    李之亮編.書信散文精華 散文卷:京華出版社,-:第22-26頁
  • 2.    傅璇琮主編.中國古典散文精選註譯 書信卷: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08:第144-146頁
  • 3.    宋緒連等選注.唐宋文選:太白文藝出版社,2004年05月第1版:第36頁
  • 4.    王筱雲 韋風娟等.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散文卷 (4):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39頁
  • 5.    張志江編著.中國古代書信名篇選讀: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06:第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