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舂陵侯城遺址

鎖定
舂陵侯城遺址,位於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柏家坪鎮柏家村和柏家井村,是秦至漢代的古遺址。 [3] 
舂陵侯城遺址呈長方形,四周夯土城牆猶存,東、西牆長約170米,南、北牆長約135米,城牆殘高2~6米,四角城雉高隆,東、西兩面城門旁的城牆凸出,城牆頂現寬8~11米,城牆外有護城河遺蹟,城牆上已被當地居民闢為菜地,城內及周圍護城河均墾為稻田,文物本體保護較好。舂陵侯墓,四周地勢平坦,東為村莊,過村莊後有石山嶺,南前面約300米有一矮青石山嶺,西南隔村道有民居,墓封土堆微存,有“漢舂陵侯墓”殘碑一通,現墓地用磚牆圍起。舂陵侯城遺址範圍內採集到較多瓦片和少量的陶片。遺物主要分佈在城牆內外兩側地表以及夯土層下。採集遺物主要有陶片和瓦片,以瓦片為多,另有見少量的青磚。舂陵侯城遺址作為湘南最早的古城,歷經了戰國到漢初不同歷史時期,而且地下文化遺物保存豐富,對研究漢初及漢以前的湘南歷史、社會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3-4]  [6] 
2013年5月,舂陵侯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春陵侯城遺址
地理位置
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柏家坪鎮柏家村和柏家井村
所處時代
秦至漢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372-1-37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舂陵侯城遺址歷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設立舂陵縣,初隸楚郡,後隸長沙郡,漢景帝時期舂陵縣屬長沙國,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長沙定王劉發十三子劉買為舂陵節侯,以舂陵為侯國食邑,買率子熊渠居此。漢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熊渠之子劉仁嗣位,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劉仁乞徙避瘴氣,奉詔遷南陽白水(今湖北棗陽縣境內),城廢為縣,留子章守墓。東漢建武六年(30年)光武帝劉秀尊舂陵節侯劉買為皇高祖,建皇陵。置嗇夫守陵。 [2-3]  [5] 
舂陵侯墓於清代修縣誌時,知縣吳純祖實地勘察採訪民眾才確定。因不明為哪一位侯王,刻立了一通“漢舂陵侯墓”石碑。墓封土在20世紀50年代造田改土中被夷平。 [3] 
1984年5月,建立舂陵侯城遺址及舂陵侯墓文物保護小組。 [3] 
1984年6月,訂立了“舂陵侯城遺址及舂陵侯墓”保護公約。 [3] 
舂陵侯城遺址 舂陵侯城遺址
1984年10月,建舂陵侯墓圍牆。 [3] 

舂陵侯城遺址遺址特點

地理環境
舂陵侯城遺址 舂陵侯城遺址
舂陵侯城遺址海拔高度271米。經度111°58′35.7″;緯度25°50′48.1″。遺址位於柏家村東約150米和柏家坪鎮南約200米的平坦田洞之間,遺址四周地勢平坦,遠處有延綿的低矮山嶺。舂陵侯城遺址距寧遠縣城30千米,舂陵侯城遺址北約500米有省級永連公路經過。墓位於遺址北2千米的柏家井村西的田洞之中,四周地勢平坦。墓西約300米有縣級寧新公路經過。舂陵候城遺址主要包括城牆、護城河、城內外地下遺存。 [3]  [5] 
內牆 內牆
現遺址內均為稻田,遺址城牆上為旱土,種植旱土作物,土地未經深耕,對遺址未造成影響,城址周圍離房屋較遠,對遺址整體風貌未造成影響。 [3] 
城址文化堆積
城址文化堆積分佈及包含物平面圖 城址文化堆積分佈及包含物平面圖
城址地層堆積厚薄不均,文化堆積相對較薄,厚度0.3米~1.5米不等,其中城址內文化堆積層相對較厚,其包含有碳粒、陶片和燒土等。 [4] 
護城河內堆積
護城河 護城河
護城河寬窄不一,其中北面和西南面較寬,東面相對較窄。經勘探,城外護城河基本為“U”形,開口寬10~12米,底寬8~10米。護城河內堆積3.5~5.5米,其上部為人工回填後形成的淤土層,底部為清灰沙淤土或深灰色淤土,包含有木頭、砂石等,為自然淤積層。 [4] 
城牆夯層堆積
北城牆底部夯層及陶瓦層 北城牆底部夯層及陶瓦層
城牆有明顯的夯層,夯層較緻密,多為灰褐土、黃褐土或紅褐土,中夾雜有少量陶片或瓦片,其中在北側城牆底部發現陶瓦層。夯層厚薄不一,為0.11~0.21米,城牆上部夯層中有較多的細小的鵝卵石。城牆堆積層順序與城外堆積層基本順序相反,推測城牆應是就地取土夯築而成。 [4] 
城址
舂陵侯城遺址西南夯土堆 舂陵侯城遺址西南夯土堆
舂陵侯城遺址呈長方形,四周夯土城牆猶存,東、西牆長約170米,南、北牆長約135米,城牆殘高2~6米,四角城雉高隆,東、西兩面城門旁的城牆凸出,城牆頂現寬8~11米,城牆外有護城河遺蹟,城牆上已被當地居民闢為菜地,城內及周圍護城河均墾為稻田,文物本體保護較好。 [3]  [5] 
舂陵侯墓
漢舂陵侯(墓)碑
漢舂陵侯(墓)碑(3張)
舂陵侯墓,四周地勢平坦,東為村莊,過村莊後有石山嶺,南前面約300米有一矮青石山嶺,西南隔村道有民居,墓封土堆微存,有“漢舂陵侯墓”殘碑一通,現墓地用磚牆圍起。 [3]  [5] 
舂陵侯城遺址周邊漢墓羣
舂陵侯城遺址周邊約3千米範圍內有多處漢墓墓羣,包括七里坪墓羣、謝家村墓羣、九窩樹墓羣、三星堆墓羣等,舂陵侯城南約9千米還有一處漢墓羣,早年定名為舂陵侯家族墓,但無確定此墓羣性質的依據。 [3] 

舂陵侯城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遺址採集遺物分佈地點 遺址採集遺物分佈地點
舂陵侯城遺址範圍內採集到較多瓦片和少量的陶片。遺物主要分佈在城牆內外兩側地表以及夯土層下。採集遺物主要有陶片和瓦片,以瓦片為多,另有見少量的青磚。 [4] 
陶瓦
採集板瓦 採集板瓦
陶瓦多板瓦和筒瓦殘斷,多泥質紅陶和灰陶,燒製火候較低。瓦整體較薄,瓦面施繩紋,內側為布紋。 [4] 
陶片
採集陶片紋飾拓片 採集陶片紋飾拓片
陶片主要為泥質灰陶,有少量夾砂紅陶。多器底,燒製火候較高。紋飾以方格紋為主,另見有米字紋和葉脈紋。 [4] 

舂陵侯城遺址歷史文化

相關記載
舂陵侯城位置的記載,最早見諸《水經注》卷三十八:營水又北,都溪水注之。水出舂陵縣北二十里仰山,南涇其縣西。縣,本泠道縣之舂陵鄉……漢長沙定王分以為縣……縣故城東又有一城,東西相對,各方百步。古老相傳,言漢家舊城,漢稱猶存,知是節侯故邑也。南宋《輿地紀勝》雲舂陵故城“又呼為光武城”。唐《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九載“舂陵故城,在(延唐)縣北五十里。”後世地理志書多從此説。嘉慶曾鈺撰《寧遠縣誌》雲舂陵城在縣西北六十里,並繪有位置圖,標示其位於柏家村東側,與今遺址基本相符,實則為縣東北方位。清末楊守敬《水經注疏》也稱城“在今寧遠縣東北”。由於舂陵城遺址相對泠道故城(或為宋以前的縣城)、寧遠縣城的方位在正北方略偏西或偏東,偏移量很小,故考諸上述志書,雖所述方位稍有出入,實則所指稱遺蹟均為一處,均位於今柏家坪鎮柏家村附近。 [2] 

舂陵侯城遺址研究價值

舂陵侯城遺址作為湘南最早的古城,歷經了戰國到漢初不同歷史時期,而且地下文化遺物保存豐富,對研究漢初及漢以前的湘南歷史、社會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6] 

舂陵侯城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舂陵侯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舂陵侯城遺址旅遊信息

舂陵侯城遺址地理位置

舂陵侯城遺址位於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柏家坪鎮柏家村和柏家井村。

舂陵侯城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舂陵侯城遺址,路程約37.3千米,用時約51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