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致段祺瑞電

鎖定
《致段祺瑞電》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名稱
致段祺瑞電
作    者
康有為
作品出處
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創作年代
近代

致段祺瑞電作品原文

北京段執政鑑:
聞馮玉祥偽託下野,實入山中,夜夜練兵,與加拉罕謀襲京師,屠張雨帥及公,行弒故主,劫奪富家,屠殺豪貴。幸張雨帥驚覺走津,故暫按兵,公乃倖免,頃加、馮接孫文入京,約再行大舉。公乃引虎衞,竊為公危。夫孫文僅據粵城一隅,猶能荼毒全粵,數年一日殺商團,至殘户二千,死人八千,流離十餘萬,劫銀五千萬,況挾馮兵力、俄外交及財力,公何以當之?吾昔與公雖有意見,今為中國舍公莫濟。若公有危,國立散亡。公即避天津,合雨帥明討賊,令長江諸聯盟以為捍障。吳子玉才武忠義,宜起為練兵總監,為公保衞,調和張、吳,同心討賊,以救中國,泣血陳辭,代轉雨帥。有為。元。 [1]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致段祺瑞電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勳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