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是辛夷塢於2007年創作的長篇都市言情小説。
- 作品名稱
-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 文學體裁
- 長篇小説
- 作 者
- 辛夷塢
- 字 數
- 250000
- 首版時間
- 2007年8月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內容簡介
編輯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2張)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作品目錄
編輯第一章 大學的新鮮時光 | 第二章 我們曾經的夢想 |
第三章 再見,林靜 | 第四章 一見楊過誤終身 |
第五章 誰先愛了,誰就輸了 | 第六章 俘虜陳孝正終極行動攻略 |
第七章 愛的代價 | 第八章 那是她一生之中最亮的月光 |
第九章 我賭一次永恆 | 第十章 唯有疼痛可以銘記於心 |
第十一章 切在心上的一刀 | 第十二章 我不哭,願賭服輸 |
第十三章 醉笑陪伊三萬場,不訴離殤 | 第十四章 一覺醒來,玉面小飛龍已消失在身後 |
第十五章 就當我是個陌生人 | 第十六章 鄭秘書和陳助理 |
第十七章 月光再亮,終究冰涼 | 第十八章 這麼低劣的戲碼,居然讓我哭了 |
第十九章 快樂是多麼容易的事情 | 第二十章 我們終究差了一釐米 |
第二十一章 誰是路人,誰陪我們走到終點 | 第二十二章 我很幸福,這是我想要的結局 |
第二十三章 那就一輩子吧,何需傷感 | 第二十四章 阮阮,只有你的青春永不腐朽 |
番外一 二月十三號 到此為止 | 番外二 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
番外三 回憶如風乾的果實 | 番外四 聽説那時你哭了 |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創作背景
編輯書中裏面有很多內容和細節都與辛夷塢的生活相關。小説中鄭微的成長經歷、大學時代的生活,包括她步入社會,初入職場時所面臨的困惑,都有辛夷塢生活中的影子,小説裏部分主角的性格和經歷也都取材自辛夷塢身邊的同學或朋友
[10]
。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人物介紹
編輯鄭微
一次偶然的誤會使鄭微與老張的室友陳孝正結為死敵,在一次次反擊中,鄭微愛上了這個表面冷酷、內心善良的高材生,並向其勇敢地表白而且拒絕了富家公子許開陽的追求。經歷種種坎坷,鄭微終於和陳孝正在一起。陳孝正卻在畢業的時候選擇了出國留學,放棄了鄭微。鄭微在工作後一步步成熟謹慎,逐漸失去了從前的率真執着,並經歷了眾多讓她成長的事情,變成為人精明謹慎,講話做事滴水不漏的白領,融入了複雜的社會洪流中
[9]
。
陳孝正
個性孤傲,以自我為中心,與宿舍的同學格格不入,做事有原則性而且低調嚴謹,過分地看重自己設計好的建築模型,卻可以直接粗暴地把一個女生撞倒在地。他選擇在物質中不斷攫取,因為追求榮譽和地位放棄了人格、尊嚴和愛情,為實現夢想拼命壓抑自己的內心
[9]
。
林靜
他與鄭微從小青梅竹馬,林靜也一直在等待鄭微。鄭微終於考上了跟他同一個城市的大學時,林靜因為父親與鄭微母親的事而恐懼鄭微的到來,於是他選擇離開,去美國留學。既敬重父親,又不恥於父親對愛情的執着
[9]
。
阮莞
黎維娟
她是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體。她一直強調愛情要現實些。而當遇到真愛時,黎維娟的理想是和愛人共同擁有一個家,其男友則希望有一家夢想的書店。黎維娟沒有堅持之前的愛情觀,但是最終兩人卻因經濟問題分手。之後,黎維娟嫁人再離婚,每一次婚姻都不長久,但是都給她帶來可觀的財富。後來再次與曾經的戀人相遇,命運讓他們實現的彼此曾經的夢想。黎維娟從最開始的現實主義,到後來摒棄了現實只要家庭,再後來又重拾現實,但終究未實現自己的夢想
[9]
。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作品鑑賞
編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作品主題
該小説從書名上看就韻味無窮,具有衝擊力。“致我們”帶有指向性,易讓讀者生成“關於我自己的故事”的主體感,在“鏡子式”的燭照下,以主動積極的姿態走進小説,設身處地的跟隨故事的發展悲喜惆悵。而“終將逝去”奠定了小説小感傷的情緒基調,以温婉的情感力量言説着“青春”過往。儘管小説與讀者擁有的社會功利內容及目的之間呈現出明顯的疏離狀態,然而它們與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結構相對立,並使審美感受達到情感上的交流。雖然它存在着網絡小説難以迴避的缺點,時尚淺顯,缺少深層的文化沉澱和理性思考,具有平面化、快餐化、商業化的特點。但是可貴的是它直白卻不粗鄙,清澈明朗卻不庸俗瑣碎,以真誠的姿態言説着對成長、對愛情、對夢想的思考
[12]
。
作品通過青年學子學業、事業和愛情的人生故事,以温婉的情感力量言説“青春”的過往,以真誠的姿態坦陳對成長、愛情、夢想的思考,表達了事業進退與愛情得失都是人生必修課、青春必經路的主題,契合了青年讀者的閲讀需求
[7]
。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藝術特色
該小説是一部擅長“講故事”的青春作品。故事講得是百態橫生又一波三折,在淚與笑交織中將青春成人禮細細描摹。該小説用看似尋常的題材、看似簡單的結構和看似表面化的主題,刻鏤了一系列情節上的精緻藝術。一元中見豐富,平地上起波瀾,單調中出新意,並且能於一系列自然承接、懸念、起伏、轉折中不斷創設巧合,始終不離專意營造的青春之愛,保持了總體結構的規整和統一。相較於中國傳統文學的境外之象,和西方趨於解構與陌生化的逆向探索,該小説更多的是貼近日常的另一種書寫,但卻將真實與夢想中應和到極致
[3]
。
該小説中鄭微陳孝正產生的感情,是以鄭微的“發現”開頭,以陳孝正的“發現”收尾,不僅故事首尾呼應,同時主體情節也在“發現”語詞的籠罩下相互走近、推衍、碰撞、糾纏,“兩重發現”有效避免了情節展開時的散漫無序、情節推進的旨趣不明,將各部情節完美統一,生成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美感。兩位人物的“發現”,實則仍然是內化於各個“愛的藝術”的總體情節鎖鏈之中,故而不僅具有使結構完整、敍事有序的“工具之用”,也體現着深層次的“情感之維”,從而處處顯露小説整體意藴,具有解讀空間。鄭微的“發現”是“學習愛”的起點,而陳孝正的“發現”則熔鑄在對“愛”的學習之中,一個“發現”從外在上推動情節一步步向對方的“發現”推進,另一個“發現”則從內在一步步予情節以發展和收納的空間,又能使得各部情節始終扣着“發現”背後的“愛之學習”。隨着情節不斷推進發展,鄭微陳孝正的性格也躍然紙上,呼應着他們真實性格側面和人性的內在訴求,從外到內完成人物形象塑造,合理展開“人物性格的歷史”
[3]
。
該小説採用第三人稱的限知性敍述視角,以主人公鄭微為敍述中心。採用既旁觀審視又感同身受的內外結合的視點,深入人物的心理,透視和闡釋鄭微的情感變化和心理感受:一方面增加了人物的親切感和親近感,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讀者可以緊隨鄭微的心靈感受,設身處地的體會她的選擇和體驗;一方面又隨着情節的發展,替書中人物進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揣測,使讀者參與故事、逼近事件進展,彷彿成為書中的一分子,與人物共進退、共悲喜
[12]
。
該小説體現了藝術作品的象徵功能,充分展現作者情感中的形象與寓意,樹的意象承擔了重要角色,它貫穿在故事情節中,豐富故事的背景,深化主題,在情節不同發展階段有着截然不同的寓意和內涵,對故事的推動與發展有着標誌性意義
[13]
。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作品影響
編輯2017年7月12日《2017貓片·胡潤原創文學IP價值榜》發佈,該書位列第30位
[6]
。2019年10月11日,該書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和中國作家協會聯合推介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主題網絡文學作品暨2019年優秀網絡文學原創作品名單
[7]
。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出版信息
編輯出版年份 | 出版社 |
---|---|
2007-08 | 朝華出版社 |
2009-05 | 高寶書版集團 |
2009-06 | 江蘇文藝出版社 |
2011-05 | 江蘇文藝出版社 |
2011-07 | 朝華出版社 |
2013-05 |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
2014-05 |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
2016-07 |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作者簡介
編輯辛夷塢,原名蔣春玲,1981年8月4日出生於廣西桂林,內地女作家,2004年畢業於廣西師範學院法商學院社會工作專業。2007年7月出版現代言情小説《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2013年5月11日加入南寧市作協,同年12月5日,以500萬版税居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18位
[14]
。
- 參考資料
-
- 1. 王佳音,王詩凝. 中日現代青春文學比較研究——以《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青が散る》為例[J]. 邊疆經濟與文化. 2015(05)
- 2. 丁亞平主編:《大電影時代:異彩紛呈的熱播影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 3. 劉鵬. 九陌連燈影 千門度月華——試論《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節選)》的情節藝術[J]. 戲劇之家. 2014.11
- 4. 趙薇導演處女作再旺辛夷塢人氣 .黑龍江日報[引用日期2017-01-16]
- 5. 拍攝半年橫跨十餘城 《致青春》獲辛夷塢認可 .網易娛樂[引用日期2017-01-16]
- 6. 胡潤髮布2017原創文學IP價值榜:《人民的名義》未能進入前10,第一名竟是… .南方都市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台.2017-07-12[引用日期2017-07-16]
- 7. 25部網文佳作獲國家新聞出版署和中國作協聯合推介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9-10-11]
- 8.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網易[引用日期2016-10-03]
- 9. 羅勝華.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人物的矛盾形象分析[J]. 名作欣賞. 2014(02)
- 10. 辛夷塢:青春耗盡再回頭看,一切才有了意義 .新聞晨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台.2013-05-06[引用日期2017-01-16]
- 11. 薛靜. 渴望絕境:“後啓蒙”時代的網絡言情——以《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為例[J]. 南方文壇 . 2015 (05)
- 12. 徐麗娜.紀念青春的一種方式—解讀《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J].青年文學家,2012:15
- 13. 魏姝. 解讀《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樹”的意象[J]. 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3 (01)
- 14. 幻主2550萬 怎不“憶”江南? .華西都市報[引用日期2016-10-29]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