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至誠

(漢語詞語)

鎖定
至誠,漢語詞彙、拼音:zhì chéng釋義:儒家的最高思想境界,至誠無息,至誠無妄。
中文名
至誠
拼    音
zhì chéng
近義詞
赤誠誠懇至意
釋    義
事物的極端狀態
出    處
禮記·中庸

目錄

至誠釋義

[complete sincerity] 極為誠懇;誠心誠意
至誠待人 [1] 

至誠出處

管子·幼官》:“用利至誠,則敵不校。” [2] 

至誠例句

1、極忠誠;極真誠
①《管子·幼官》:“用利至誠,則敵不校。”
②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計倪》:“願君王公選於眾,精鍊左右,非君子至誠之士,無與居家,使邪僻之氣,無漸以生。”
③宋·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夫約之以禮,裁之以法,天下所以服從無抵冒者,又非獨其禁嚴而治察之所能致也。蓋亦以吾至誠懇惻之心,力行而為之倡。”
④明 羅貫中 《三國演義·第一八回》:紹專收名譽,公以至誠待人,此德勝也。 [3] 
2、古儒家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①《禮記·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②《中庸》曰: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朱熹集註:“至誠之道,非至聖不能知;至聖之德,非至誠不能為。” [1] 
3、極其真摯誠懇的心意。
①《漢書·劉向傳》:“其言多痛切,發於至誠。”
②《後漢書·竇融傳》:“ 融小心,久不自安,數辭讓爵位,因侍中金遷口達至誠。”

至誠至誠之道

中庸》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山人曰:“至誠之道,必達至聖之境。”聖,又土也,有自己的一片自由之土,方稱之為聖。如若為聖,必先一之,一之即擇一而固之,非至誠不能一也。山人之一乃一條哲學之路,艱難險阻無以言表,況中國自先秦兩千載以來,能為哲聖者不過幾人尓,自中華復國以來一代哲學家未有一人,而西方新一代哲人卻是如同雨後春筍,何故,國人不得已自由而已。
所以一個財務自由獨立學者能夠超越官方學者是理所當然之事,而且作為一名獨立學者不能為金錢所染,否則必是滿身銅鏽之味。
山人深知己尚不能一,還不是錢若得禍,如此一來,山人一邊研究哲學,一邊股市淘金,豈不二乎,山人痛思之, 如果哲學與經濟雙管齊下,勢必二矣。
吾攀登哲學之峯,必先走經濟之路。山人深思己之路徑,四十歲之前博雜不精,歷史文哲、農林電子、醫道玄學、營銷管理無所不獵,終未有所成,可謂雜人。自四十歲始,直至甲午之歲,習武養氣,研究一哲,混跡股市,雖有小獲,難言大事,吾謂己之二、三。
今乙未之中秋,吾心存股市,用心半分,技術雖有所突破,股市得而復失,傷及元氣……痛哉,痛哉也。痛定思定,何故,山人身未能一,心未能一,量天尺未一。何故,未知入至誠之道也。
再讀廉溪先生之作,方知師祖之道非弟子所能及……一之性,誠也。無妄至誠之根也,無妄一木之土也。
誠者無妄,至誠之人,堅守正道,思想純一不雜,沒有妄想,沒有妄念,沒有妄語,沒有妄動。易經“無妄”卦象,無妄之往,得志也。説的是人心振奮,必有所得,但惟一要遵循純正,不可妄行。無妄必有獲,必可致福。 山人回首往昔,時有妄思、妄想之意念,時有妄言、妄語之口舌,時有妄行、妄動之舉止,此山人之不誠之罪啊。至今才深感妄者其害無窮,乃不得志之根本也。
管子先師曰:“奚謂當,本乎無妄之治,運乎無方之事,應變不失之謂當。”原來只有從根本上做到無妄之治,才能運作任何事物,才能應變不失,就叫得當。治理妄思、妄念、妄言、妄行是每個人的根本所在,不去想任何與目前工作事業不相關的事物,不去説與目前工作事業不相關的話,不去做與目前工作事業不相關的事,這是管子先師説的務本、務實之道。
莊子曰:“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注。遊者鞅掌,以觀無妄。”漂浮游蕩的人不知道自己的追求,狂妄自大的人不知到自己的目標。只有抱着目標努力勤勞的人,他們仔細觀察事物的發展變化,保持純粹的思想和言行,達到沒有任何妄想、妄言、妄行。這是莊子對“我與萬物為一”思想的表達。
廉溪先生曰:“無妄者,至誠也。 ”也就是説,能夠做到無妄,才是至誠; 無妄,放下各種私心雜念,放下各種恩怨情仇,放下各種無關之人、無關之事、無關之物,近而從寡慾達到無慾,無欲則剛,無慾則能順化內外之物。無妄、無慾只為為一,只有無妄、無慾才是治本,才能達到快樂的研究一個事物,達到忘我、無它為的境界,如此至誠之道得以入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