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臭椿皮蛾

鎖定
臭椿皮蛾,Eligma narcissus (Cramer,1775),屬鱗翅目夜蛾科旋夜蛾屬的一個物種。分佈在浙江、江蘇、上海、河北、雲南、山東、河南、四川、福建、湖北、湖南、陝西、貴州、甘肅等地。主要為害臭椿、香椿、紅椿、桃和李等園林觀賞樹木。以幼蟲危害臭椿以及臭椿的變種紅葉椿、千頭椿等植物的葉片,造成缺刻、孔洞或將葉片吃光。
中文名
臭椿皮蛾
別    名
旋皮夜蛾
椿皮燈蛾
拉丁學名
Eligma narcissus (Cramer,1775)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鱗翅目
亞    目
僵翅亞目
夜蛾科
旋夜蛾屬

臭椿皮蛾種羣分佈

浙江、江蘇、上海、河北、雲南、山東、河南、四川等

臭椿皮蛾形態特徵

臭椿皮蛾成蟲

臭椿皮蛾 臭椿皮蛾
體長26~28毫米,翅展67~80毫米,頭及胸部為褐色,腹面橙黃色。前翅狹長,翅的中間近前方自基部至翅頂有一白色縱帶,把翅分為兩部分,前半部灰黑色,後半部黑褐色,足黃色。

臭椿皮蛾幼蟲

老熟時體長48毫米左右,橙黃色。腹面淡黃色,頭部深黃色。各節背面有一條黑紋,沿黑紋處有突起瘤,上生灰白色長毛。

臭椿皮蛾

長26毫米左右,寬8毫米左右,扁紡錘形,紅褐色。

臭椿皮蛾

長扁圓形,土黃色,似樹皮,質地薄。 [1] 

臭椿皮蛾發生規律

臭椿皮蛾 臭椿皮蛾
一年發生2代,已包在薄繭中的蛹在樹枝、樹幹上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臭椿樹展葉時),成蟲羽化,有趨光性,交尾後將卵分散產在葉片背面。卵塊狀,一雌可產卵100多粒,卵期4~5天。5~6月份幼蟲孵化危害,喜食幼嫩葉片,1~3齡幼蟲羣集危害,4齡後分散在葉背取食,受到震動容易墜落和脱毛。幼蟲老熟後,爬到樹幹咬取枝上嫩皮和吐絲粘連,結成絲質的灰色薄繭化蛹。繭多緊附在2~3年生的幼樹枝幹上,極似書皮的隆起部分,幼蟲在化蛹前在繭內常利用腹節間的齒列摩擦繭殼,發出嚓嚓的聲音,持續4天左右。蛹期15天左右。7月第1代成蟲出現,8月上旬第2代幼蟲孵化危害,嚴重時將葉吃光。9月中下旬幼蟲在枝幹上化蛹作繭越冬。 [1] 

臭椿皮蛾防治方法

1.於冬春季在樹枝、樹幹上尋繭滅蛹。
2.檢查樹下的蟲糞及樹上的被害狀,發現幼蟲人工震動枝條捕殺。
3.幼蟲期可用20%滅掃利乳油20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倍液、2.5%敵殺死乳油2000倍液等噴灑防治,還可推廣使用一些低毒、無污染農藥及生物農藥,如阿維菌素、B.T乳劑等。
4.燈光誘殺成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