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融

鎖定
自融,是有自己實體的企業老闆,在線上開一個網貸平台,把從網上融到的資金挪給自己的企業、或者挪給關聯企業輸血。自融通常伴有改變資金用途、虛構資產、虛構項目等行為,是被監管機構嚴令禁止的。 [3] 
中文名
自融
外文名
From the melting
特    徵
高息、配資、炒股三者結合 [1] 
意    義
是指利用具有關聯關係的企業為自己或其他關聯方進行融資。

自融發展背景

實體企業來開平台融資,無非兩個原因:一是為了佈局互聯網金融,為了將來在日益火熱的互聯網中分得一杯羹;二是企業缺錢了,出現了資金週轉困難,更糟糕的情況就是,平台在銀行借不到錢,小貸公司,擔保公司等當地民間借貸機構也借不到錢了,發現了網貸這塊新大陸,於是先自我進行包裝,然後大規模融資。一個收益明顯高於社會融資成本的平台,一般要麼是自融,要麼是另有他圖。 [2] 

自融高危風險

首先,從資金渠道看,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沒有了合格或者足值的抵押物,而且抵押物在民間借貸中可能已經做了二押,甚至三押。
其次,從資金流向看。一個自融平台,無論多大的實體,多大的規模,投資者都很難了解這家公司真實的淨資產和債務狀況。而P2P平台的這種多對一,即所有的投資人資金對應一個借款人的借款模式,就形成了風險聚集。 [1] 

自融相關法規

2016年8月,銀監會、工信部、公安部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下發《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其中第十條規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不得從事或者接受委託從事下列活動:(一)為自身或變相為自身融資,(二)直接或間接接受、歸集出借人的資金。” [1] 

自融識別方法

以前網貸平台自融做得比較簡單粗暴,能夠直接從借款人信息中識別出關聯性。隨着監管的不斷深入,自融行為也越來越隱蔽,比如通過眾多殼公司借款,或虛構借款方,而且借款人信息打碼嚴重,實際上資金最終可能流向了平台股東或關聯方。業內人士建議,除對網貸平台加強監管外,對於投資人而言,在個人專業能力有限、手段有限的情況下,可多關注輿情信息。對於出現自融疑問的平台,堅決採取規避態度。 [1] 

自融相關案例

聯璧金融APP的下載頁面有一行字很顯眼:“0元購399元路由器”,這行字把聯璧金融和斐訊通信聯繫在了一起。實際上,在2018年6月20日之前,投資者購買399元一個的斐訊K2路由器,每個路由器就有一個K碼,將K碼輸入聯璧金融禮包兑換口,就能激活K碼換取399元。如此一來,投資人不光啥錢沒花,還“0元購”一個路由器。 [1] 
萬家金服APP的首頁上也有“K碼激活”的明顯標誌。而斐訊路由器的生產商——上海斐訊數據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簡稱“斐訊通信”)由顧國平直接持股19%。公開資料顯示,1977年出生於上海松江的顧國平,2008年底創立斐訊通信,2014年發力智慧城市業務,並開始謀求借殼ST慧球上市,但2016年兩度爆倉只得黯然離場。2017年5月,顧國平因信披違規,被證券市場禁入,並處以90萬元罰款。斐訊通信已身負85億元債務,並被多家法院查封旗下資產。 [1] 
根據上海炳通披露的信息,其舉牌綠庭投資的資金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向上海康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簡稱“上海康斐”)借款的3億元,以及通過融資融券賬户融資的1.5億元。
上海康斐成立於2017年7月7日,註冊資本1億元,實繳資本0元。在完全穿透後發現,陳海東累計間接持有上海康斐57.06%的股份,金偉累計間接持有32.94%股份,餘下10%股份為顧國平持有。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企信寶”查詢得知,在上海康斐成立前兩個月,2017年5月份,聯璧金融的股東發生變更,陳海東、金偉轉讓了其所持有的聯璧金融的股份。 [1] 
儘管如此,在網貸界,有不少聲音質疑聯璧金融和上海炳通的關聯關係。斐訊通信持股的3家公司:上海勃奈電子有限公司上海映碧投資有限公司上海通木投資有限公司,其法人皆為上海炳通實際股東金偉,陳海東、韓凌不同程度任職各公司監事。陳海東實際上為斐訊通信的員工。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