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鎖定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MNR)是一座學科齊全、科技力量雄厚、設備先進的綜合型公益性海洋研究機構,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 [1]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創建於1966年,2018年11月,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正式更名為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2] 
據2024年3月研究所官網數據,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擁有在職職工40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浙江省特級專家4人,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93人,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77人;建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3個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與浙江省共建有浙江省海洋科學院,還建有海洋檢測中心、海洋標準物質中心等技術服務機構和技術支撐體系,在浙江臨安建有科技研發基地。 [1] 
中文名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外文名
Second Institute OfOceanography,MNR
創辦時間
1966年
主管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
現任領導
所長、黨委副書記:方銀霞
黨委書記、副所長:於建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
地    址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保俶北路36號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歷史沿革

1965年12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批准,在原中國科學院華東海洋研究所浙江海洋工作站與國家海洋局所屬海洋調查第一大隊合併組建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並由杭州市遷駐寧波市。
1966年3月,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正式成立,人員分駐寧波、杭州兩地,研究所執行師級權限,由東海分局代管;9月,經國家海洋局決定,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劃歸東海分局建制領導。
1968年,經中國共產黨海軍黨委決定,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由東海艦隊代管。
1972年11月,經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批准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定點杭州市。
1973年12月,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由寧波市遷至杭州市。 [2] 
2013年4月,中巴聯合海洋研究中心在杭州揭牌成立。 [3] 
2015年7月,中桑海洋聯合研究中心在非洲成立。 [4] 
2018年3月,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撤銷國家海洋局,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隨機構改革劃轉;11月,根據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文件,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正式更名為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2]  [5] 
2023年7月,中非海洋科學與藍色經濟合作中心成立。 [6] 
歷史變遷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科研條件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人員編制

據2024年3月研究所官網數據,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擁有在職職工40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浙江省特級專家4人,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93人,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77人,形成了一支院士領銜,傑青、優青、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等國家級人才領軍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併入選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1]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蘇紀蘭陳大可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金翔龍潘德爐李家彪 [7]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蘇紀蘭、金翔龍、石松、餘國輝、袁耀初、李粹中、葉銀燦、謝慶道、沈華悌、王康墡、彭阜南、高曼娜、廖先貴、華祖根、眭良仁、沈毅楚、浦永修、張海生、李家芳、黃韋艮、潘德爐、沈家法、孫煜華、黃大吉、李家彪、寧修仁、呂文正、許建平、陶春輝、王桂華、毛志華、韓喜球、陳建芳 、吳自銀、何賢強、王春生 [8] 
百千萬人才工程獲得者:黃大吉、吳自銀
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創新領軍人才:陶春輝、毛志華、何賢強、方銀霞、陳建芳
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許學偉、白雁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何賢強、丁巍偉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何賢強、吳巧燕、連濤、陳鵬 [7] 
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海洋衞星遙感技術創新團隊、海底科學與資源權益創新團隊
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海洋衞星遙感技術創新團隊、大陸架劃界技術創新團隊近海生態環境監測與預測團隊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羣體:海洋動力環境的監測和預測研究團隊 [9] 
浙江省特級專家:葉銀燦、陶春輝、毛志華、吳自銀 [7]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科研平台

據2024年3月研究所官網數據,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建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3個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與浙江省共建有浙江省海洋科學院。此外,研究所還建有海洋檢測中心、海洋標準物質中心等技術服務機構和技術支撐體系,在浙江臨安建有科技研發基地。 [1] 
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自然資源部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自然資源部衞星海洋環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自然資源部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所屬業務部門:海底科學實驗室、衞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實驗室、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實驗室、海洋工程勘測設計研究院、海岸帶與海島研究中心、極地深海技術研究院
所屬研究與業務化中心:中國大洋勘測技術與深海科學研究開發基地、 專屬經濟區與大陸架研究中心、印度洋業務化海洋學研究中心
所屬技術支撐中心:海洋檢測中心、海洋標準物質中心、海洋創新發展研究中心、科技成果應用中心、國際合作中心、研究生教育中心、船舶運管中心、科技保障中心 [10]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設施資源

  • 儀器設備
據2024年3月研究所官網數據,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擁有儀器設備資源,包括各種類型的顯微鏡、光譜儀、質譜儀、電子探針、多波束、單波束、超短基線、海底地震儀等內業、外業設備。還擁有2個獨立的在線服務平台“衞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儀器設備共享平台”和“海底測試分析平台”;購置或研製海洋專業儀器設備總值設備逾5億元,包括深海多波束測深系統、自動升降式海水剖面觀測系統、巖芯掃描分析儀等大型儀器設備30餘台套,並通過事企聯合建造了“向陽紅10”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 [11]  [18] 
  • 硬件設施
據2024年3月研究所官網數據,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在浙江舟山長峙島建有具備服務深海大洋勘探開發能力的裝備研發基地。研究所共建有一條4500噸級的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10,該船滿足深海海洋科學多學科交叉研究需求,於2014年3月入列國家海洋調查船隊。同時,由研究所配建的“大洋號”大洋綜合資源調查船於2019年12月入列,該船隸屬於中國大洋協會,是一艘集多學科、多功能、多技術手段為一體的新一代大洋綜合資源調查船,將以研究所舟山基地作為母港,由研究所運營。 [1]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合作交流

  • 國際合作
據2024年3月研究所官網數據,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先後已與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以及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合作關係,先後開展各類海洋科技合作項目50餘項。分別與毛里求斯海洋研究所、巴基斯坦海洋研究所、塞舌爾國家公園管理局、菲律賓國家地質科學研究所、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德國赫尓默茲基爾海洋科學研究所(GEOMAR)等十幾家海外機構簽署了所際間諒解備忘錄或合作協議,並建立了中巴(基斯坦)海洋聯合研究中心。 [12] 
  • 戰略合作
2021年5月24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與中國電科第三十六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13] 
2021年11月25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與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14] 
2023年3月13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與浙江海洋大學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15] 
2023年9月1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與哈爾濱工程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16]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科研成就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領域方向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根據學科發展、國家需求和原國家海洋局職能工作的需要,結合研究所優勢,學科設置為5大重點研究領域和19個主要研究方向。 [17] 
學科方向 學科方向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科研成果

據2024年3月研究所官網數據,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先後承擔973計劃項目、863計劃項目、支撐計劃項目、基礎性研究計劃項目、科技部攻關項目、國家基金(包括重大基金、重點基金、傑出青年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等)、省部級基金項目等多項,作為技術負責單位或主要研究單位承擔了國家大洋專項大洋礦產資源勘查與研究項目、外大陸架調查與研究、中國近海海洋環境調查與評價專項、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中德南海大陸邊緣地球科學聯合研究等國家專項和國際合作項目,形成了多個優勢學科團隊,在大洋資源環境與極地科考、海洋遙感與海洋環境、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海島與海岸帶調查、海洋高新技術與工程技術研發等方面取得了科研成果。 [18] 
重大科研成果
項目名稱
獎項名稱
載人航天工程
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近海複雜水體環境的衞星遙感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中國東海的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陸架劃界案
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中國海岸帶綜合調查研究
1986年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中國海島綜合調查研究
2013年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19] 
省部級以上獎勵(部分)
年度
項目名稱
獎項名稱
2021年度
海洋與颱風的相互作用機理
海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2021年度
深海多金屬結核區微生物多樣性及酶資源開發
浙江省海洋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20年度
複雜淺海地形一體化和智能探測關鍵技術及應用
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2020年度
靜止軌道衞星海洋水色遙感關鍵技術
海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20年度
陸源入海碳通量動態檢測關鍵技術及應用示範
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2020年度
全國海島地名標準化處理技術與應用
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20年度
深海海山區微生物多樣性及酯酶資源開發
浙江省海洋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2019年度
超慢速擴張洋中脊熱液硫化物發現與探測關鍵技術創新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19年度
淺海複雜地形大面積高效探測關鍵技術與應用
海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19年度
污染物對重要海洋經濟生物早期生活史的毒理效應與生態風險評估
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9年度
海底甲烷滲透地質表徵與天然氣水合物的穩定性研究
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9年度
海陸過渡帶地形地貌探測關鍵技術及應用
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9年度
海底天然氣水合物分解事件及其氣候與環境效應研究
浙江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20]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學術期刊

海洋學研究》(簡稱JMS)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主管,由中國海洋學會、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和浙江省海洋學會聯合主辦的海洋科學類綜合性學術期刊,創刊於1983年(前身為《東海海洋》),於2005年第2期起正式更名為現刊名,季刊。主要刊登海洋科學領域具有前沿性、原創性、科學性、學術性和探索性的學術論文、研究報道、綜合評述以及學術爭鳴,以海洋觀測、調查數據的科學表達為基礎,注重介紹大洋、中國海區以及“兩極”地區等全球各海區的數據資料和研究成果,側重報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和專項項目以及國際合作項目的研究成果,突出各學科同行關注的國際、中國國內前沿課題的報道,以及時反映各熱點海區、熱點研究方向的分析、討論、對比和爭鳴等的全面和深入的追蹤報道為特色,主要內容包括海洋水文氣象、海洋地質地貌、海洋生物與生態、海洋化學、海洋水產養殖、海洋環境保護、海洋遙感技術、海洋工程技術等。 [21] 
《海洋學研究》 《海洋學研究》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資質認證

據2024年3月研究所官網數據,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擁有國家級海洋工程勘察甲級證書、海洋工程設計甲級證書和海洋測繪甲級證書等資質,通過了國家計量認證的資質認定和國際質量管理體系ISO9001:2015標準認證。 [1] 
資質證書
證書名稱
證書號
資質類別
資質等級
頒發機構
資質認定計量認證證書
160012191318
――
――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
測繪資質證書
甲測資字3300228
海洋測繪
甲級
國家測繪局
測繪資質證書
乙測資字3319906
地理信息系統工程
乙級
浙江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
地質勘察資質證書
1200811100289
海洋地質調查
甲級
國土資源部
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
1320Q10280R3M
海洋工程勘察、設計、環評和技術諮詢服務
――
浙江公信認證
海域使用論證資質證書
國海論字第207號
承擔海域使用論證項目的業務範圍不受限制
甲級
國家海洋局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證書
國環評證乙字第2003號
環境影響報告
乙級
國家環保總局
浙江省建設工程檢測機構資質證書
浙建檢字(10)01132-D
建設工程地基基礎檢測
――
浙江省建設廳
海洋功能區劃編制技術單位證書
第0823號
海洋功能區劃
――
國家海洋功能區劃專家委員會
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工程院)
1320Q10281R5S
海洋工程勘察、設計、環評和技術諮詢服務
――
浙江公信認證
工程設計資質證書(工程院)
A133014157
海洋行業
專業甲級
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工程勘察證書(工程院)
120603-kj
海洋工程勘察綜合類
甲級
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海域使用論證資質證書(工程院)
國海論字第807號
承擔省級(含)以下海域使用論證項目
乙級
國家海洋局
工程諮詢單位資格證書(工程院)
工諮丙11220100014
港口河海工程
丙級
國家發改委 [22]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人才培養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學科建設

截至2022年10月,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擁有物理海洋學、海洋地質學、海洋遙感、海洋化學、海洋生物、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等20多個學科專業,有物理海洋學、海洋地質學、海洋遙感、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等10多個學科專業依託中國國內外大學、研究所招收博士研究生。 [24] 
據2024年3月研究所官網數據,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是國務院學位辦批准的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具有海洋科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在教育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該所海洋科學獲得“B+”的成績,在全國參評海洋科學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並列第四。 [23]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教學建設

截至2022年10月,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從國外及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地區特聘客座教授20餘名;擁有碩士生導師64人,在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兼任博導27人。 [24] 
據2024年3月研究所官網數據,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站擁有50%以上的在站博士後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浙江省博士後科研項目擇優資助等項目資助,3位博士後獲得全國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資助,歷年出站博士後留所工作比例達到近50%。工作站在2015年及2020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全國博管辦開展的綜合評估中獲得優秀,並被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評為“浙江省2020年度優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25]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文化傳統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形象標識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徽由內外兩圓構成,外圓由研究所中文名和英文名構成,內圓由地球、波浪、SIO構成,象徵着研究所推動國際合作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發展方向,象徵着研究所從事海洋研究的基本任務,SIO為研究所的英文簡稱。 [1] 
研究所所徽 研究所所徽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精神文化

二所精神:求真、務實、敏行、致遠
“求真”是“二所精神”的核心。海洋科研就是“求真”,探求客觀規律。科研人員們要肩負責任感和任命感,善於學習、勤于思考、堅守職業道德、百折不撓、勇於創新。在探索海洋、開發海洋、保護海洋的過程中,堅持實事求是、敢為人先、勇於創新,鼓勵百家爭鳴,追蹤科研前沿,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探索海洋工作相關的自然、人文等各方面客觀規律。
“務實”是“二所精神”的特徵。“務實”是基本的科研道德,二所人寶貴的歷史積澱,也是培育豐碩科研成果的基石。科研工作離不開大量的、深入一線的調查研究,離不開嚴謹、科學的論證。科研人員們要提高執行力,腳踏實地、誠實守信、勤奮工作,要有為海洋事業奉獻和犧牲的精神。
“敏行”是“二所精神”的精髓。“敏行”是二所人的行為準則。要有高度的政治和學術敏鋭性,深刻的洞察力和高效的執行力。善抓機遇,雷厲風行;攻堅克難,堅持不懈;令行禁止,迅速果敢;團隊融洽,分享協作。
“致遠”是“二所精神”的指向。科研人員們要有一個宏偉的奮鬥目標,立足全球,開闊視野,磨鍊意志,拓展思維,兼容幷包、和諧寬容,促進海洋事業可持續發展,為建設海洋科技強所、實現海洋強國之夢作出貢獻。 [26] 
二所精神 二所精神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文化活動

2023年9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與浙江省科協、華數集團聯合主辦的2023年“愛科學向未來”暑期海洋主題短視頻徵集活動現場講解賽舉行。 [27]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機構領導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所長、黨委副書記
黨委書記、副所長
副所長
梅顯俊、陳建芳
紀委書記
陳力 [28]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歷任領導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歷任所長
名單
任職時間
張振國
1966年1月-1983年8月
餘國輝
1983年8月-1994年9月
蘇紀蘭
1994年9月-1999年1月
王康墡
1999年1月-2001年11月
2001年11月-2013年12月
李家彪
2013年12月-2022年9月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歷任黨委書記(政委)
名單
任職時間
吳楚章(政委)
1970年7月-1978年1月
李克華(政委)
1978年2月-1982年3月
肖易寒
1982年3月-1983年8月
王榮君
1983年8月-1986年11月
閻玉澤
1986年11月-1994年9月
浦永修
1994年9月-1999年1月
周友根
1999年1月-2007年2月
鄭連福
2007年3月-2012年6月
錢金玉
2013年1月-2015年3月
沈家法
2015年5月-2018年10月
李家彪
2019年7月-2022年9月 [2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