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然植被

鎖定
自然植被指未受到人為的影響,而依然在自然狀態下發育的植被。在河邊、湖岸、海岸等比較多地殘存着自然植被。
每一種氣候都以同自然植被的獨特結合為其典型。所謂自然植被,就是生長在人類沒有改變或干擾其生長過程的地區的植物。現今已很少殘存在人類居住區的自然植被,不但同氣候有關係,而且同土壤、地貌、地下水,以及包括動物在內的其他生境特徵密切相關。
自然植被分佈的“三向地帶性”是形成地球陸地上自然植被類型分佈區域和地帶性分佈的普遍規律,決定自然植被分佈格局,因而也是自然植被區劃最根本的原則。
中文名
自然植被
外文名
naturalvegetation
特    徵
未受到人為的影響
發    育
自然狀態下發育
範    圍
在河邊、湖岸、海岸
影響因素
緯度、經度、海拔

自然植被概念

自然植被是指某一地區內自然形成的植被,與人工植被相對應,未受人類破壞或改變的,稱為原生植被。受破壞後自然恢復起來的,稱次生植被。 [1] 

自然植被內容

每一種氣候都以同自然植被的獨特結合為其典型。所謂自然植被,就是生長在人類沒有改變或干擾其生長過程的地區的植物。現今已很少殘存在人類居住區的自然植被,不但同氣候有關係,而且同土壤、地貌、地下水,以及包括動物在內的其他生境特徵密切相關。
一般地説把稍微受到人為影響而沒有擾亂其基本組成和結構的也看做是自然植被[可特稱為亞自然植被(sub-natural vegetation)或類自然植被以區別於天然植被]。頂極羣落都是天然植被(廣義上,以下同)。有在初次演替中不穩定的演替羣落,如未受到人為的干擾,也歸入到自然植被中。在河邊、湖岸、海岸等比較多地殘存着自然植被。另外,自然植被以外的植被稱為“代償植被”。 [2] 

自然植被植被類型

與自然植被緊密聯繫的是植物羣落,對自然植被分類也就是對植物羣落進行分類。
植物羣落的分類是植物羣落學中最複雜的問題之一,從19世紀至今,植物生態學家們根據不同的原則建立了植物羣落分類系統,植物羣落分類方法主要包括按外貌分類、按結構分類、按植物區系分類、按優勢度分類等幾種。 [3] 
⑴按外貌分類
Humboldt創立的常用的分類原則,以優勢植物的生活型(生長型)為分類依據,基本單位為羣叢。這種分類方法的缺點是容易把生態學關係差異很大的羣落混淆在一起。按外貌分類可將植物羣落分為:森林;矮疏林;密灌叢;草地稀樹幹草原;灌木稀疏乾草原;樹叢;稀樹草地;草甸乾草原;草甸性草原;真草原;灌叢於草原;草本沼澤木本沼澤;荒原。
⑵按結構分類
按結構分類與按外貌分類有關聯,以優勢種、羣落的空間結構和時間結構為分類基礎。Fosberg提出以株距(稀疏、鬱閉、最稀疏)為依據進行劃分。Dansereau提出以植物生活型、大小、覆蓋度、功能、葉形與大小、葉子質地為依據進行劃分。Kuchler提出把植物分為木本草本兩類。按結構分類忽視了羣落生態特徵,沒有注意羣落與環境的統一。
⑶按植物區系分類
按植物區系分類是自下而上進行分類,是“堆集”的研究途徑。該分類方式考慮到種類成分的一致性,對特徵種有很大關注,將羣叢作為基本單位。Braun-Blanquet將植物羣落劃分為四級系統,是歐洲最為流行的分類方法。按植物區系分類的優點是考慮了植物的生態特徵、生活型、地理型,不足之處是忽視了總體羣落結構和生態特徵。
⑷按優勢度分類
英美學派提出按優勢度分類,以優勢樹種的生態學特徵為基礎,有的侷限於最高層。分類方法反映了生境的生態學特點,但在優勢種不突出的地區應用比較困難。
⑸按生態分類
按生態分類根據的是植物羣落分佈的生態條件或環境狀況。Warming最早提出植物分為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兩類。該分類法根據生態因子進行分類,但若僅用一個生態因子對生態學上的等值結果進行分析,而不考慮羣落結構、種類成分等,是不現實的。
⑹按外貌一生態分類
該分類方法由Schimper首先嚐試,以外貌和生態特徵為主要指標,Ellenberg和Mueller-Dombois對它進行了發展,根據外貌將全球植被進行劃分,並用生態學指標進行進一步的分類,具有較大靈活性。
⑺按演替分類
演替分類是根據羣落動態分類的原則。 [3] 

自然植被分佈規律

自然植被分佈的“三向地帶性”是形成地球陸地上自然植被類型分佈區域和地帶性分佈的普遍規律,決定自然植被分佈格局,因而也是自然植被區劃最根本的原則。

自然植被緯度

太陽高度角及其季節變化因緯度而不同,太陽輻射量及與其相關的熱量也因緯度而異。從赤道向兩極,每移動一個緯度氣温平均降低0.5~0.7℃。從赤道向北極依次出現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北方針葉林苔原,即植被分佈的緯度地帶性
①世界植被緯度地帶性分佈規律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現的植被為:寒帶苔原、寒温帶針葉林温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雨林
歐亞大陸中部和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現的植被為:苔原針葉林落葉闊葉林草原荒漠
②我國植被緯度地帶性分佈規律
大興安嶺一呂梁山一六盤山一青藏高原東緣一線,將我國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個半部。東南半部是季風區,分佈了各種類型的中生性森林;西北半部受季風影響微弱,被無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所分佈。
東南半部森林區,自北而南,隨着氣温的遞增,植被的帶狀分佈比較顯著,它們依次為寒温性針葉林帶、温帶針闊葉混交林帶、暖温帶夏綠闊葉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熱帶季雨林帶、赤道雨林帶
在我國西北半部內陸地區,由於南部被青藏高原所佔據,植被的水平緯度地帶性表現不完整,僅在新疆的温帶荒漠地區有南北分異:以天山為界,天山以北的準噶爾盆地温帶荒漠帶,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為暖温帶荒漠帶。 [4] 

自然植被經度

在北美大陸和歐亞大陸,由於海陸分佈格局與大氣環流特點,水分梯度常沿經度變化,岡此導致生態系統的經度分異,即植被的分佈和規律為由沿海濕潤區的森林,經半乾旱的草原到乾旱區的荒漠。有人把這種變化與緯度地帶性並列,稱為經度地帶性。
①世界植被經度地帶性分佈規律
北美的中部,東面是大西洋,西面是太平洋,但被山脈所阻隔,植被自東向西依次為:森林草原半荒漠荒漠森林
②我國植被經度地帶性分佈規律
在我國南部的亞熱帶和熱帶森林區域,植被的經度差異遠不如北方的顯著,但在同一植被類型範圍內,仍有所不同。大致在崑崙山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温帶暖温帶地區,從東到西和從東南到西北,即從沿海的濕潤半濕潤區到內陸的乾旱區,植被依次為夏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草原和荒漠。
在東部亞熱帶,降水較多(年降雨量1000—1800mm),旱季不明顯,有常綠闊葉林;西部亞熱帶(雲南高原)降水較少(年降雨量800—1 000mm),乾濕季分明,有偏於性的常綠闊葉林。熱帶的東部以半常綠季雨林為主,局部濕潤生境有濕潤雨林;熱帶西部(雲南南部)則為偏乾性的半常綠季雨林與季雨林。東南至西北植被變化依次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地帶、半荒漠和荒漠。

自然植被海拔

海拔每升高100m,氣温下降0.6℃左右。降水最初隨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達一定界線後,降水量又開始降低。由於海拔高度的變化,引起自然生態系統有規律地更替,有人稱此現象為垂直地帶性
長白山的植被垂直帶結構為:海拔500 m以下為落葉闊葉林帶,500—1000m為針闊葉混交林帶,1000—1800m為針葉林帶,1800—2300m為矮曲林帶,2 300 m以上為高山凍原帶。 [4] 
參考資料
  • 1.    《地理學詞典》編輯委員會 .地理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18
  • 2.    (美)阿瑟·格蒂斯,朱迪絲·格蒂斯,傑爾姆·D·費爾曼著;黃潤華,韓慕康,孫穎譯.地理學與生活(插圖第11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135
  • 3.    劉方明,田立娟,叢慧穎主編.園林生態學: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2:156-157
  • 4.    劉方明,田立娟,叢慧穎主編.園林生態學: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2: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