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然土壤

鎖定
自然土壤:是在自然成土因素(母質、氣候、生物、地形(貌)、時間)綜合作用下形成的,未經人類開墾利用的自然植被下的土壤。
中文名
自然土壤
形成原因
風化作用與成土作用同時進行
生物原因
微生物綠色植物在土壤母質活動
其他土壤類型
紅壤等

自然土壤形成的本質

自然土壤的形成是風化作用與成土作用同時進行的結果,也可以説是微生物綠色植物在土壤母質上活動的結果。
自然土壤的形成 是在生物的主導作用下 加上 [ 氣候 ] 和 [ 地形 ] 等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 並經過 [ 長期的發育 ] 過程。
地質大循環
植物營養物質由大陸到海洋,又由海洋到大陸,然後又隨新的大陸流向海洋,營養物質的這種循環被稱為營養物質的地質大循環
生物小循環
通過植物(包括生物)反覆吸收利用累積植物營養物質,使得其在土壤-生物體反覆循環的過程,稱為營養物質的生物小循環
地質大循環和生物小循環共同作用是土壤發生的基礎,無地質大循環,生物小循環無法進行,無生物小循環,僅靠地質大循環,土壤難以形成。在土壤的形成過程中,兩種循環過程互相滲透,不可分割。

自然土壤土壤類型

自然土壤綜述

我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廣泛分佈着各種紅色或黃色的酸性土壤,總面積大約有11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2%,這一地區由於氣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優越,是我國熱帶、亞熱帶林木、果樹和糧食作物的生產基地。

自然土壤紅壤

1、分佈 紅壤是我國分佈面積最大的土壤,它分佈在長江以南的廣闊低山丘陵地區,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區,除此之外,在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台灣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貴州的南部都有紅壤的分佈。
2、成土條件 紅壤形成於中亞熱帶氣候條件下,年均温16—21度,年降水量800—1500mm,無霜期240—280天,自然植被為常綠闊葉林。現多為人工林,樹種主要為馬尾松、杉木、羅漢松、樟木、楠木以及竹類等,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上幾乎都可以發育。
3、形成過程
(1)脱硅富Fe、Al化作用
在高温高濕條件下,礦物發生強烈的風化產生大量可性的鹽基、硅酸Fe(OH)3、Al(OH)3。在淋溶條件下,鹽基和硅酸被不斷淋洗進入地下水後流走。由於Fe(OH)3、Al(OH)3的活動性小,發生相對積累,這些積聚的Fe(OH)3、Al(OH)3在乾燥條件下發生脱水形成無水的Fe2O3和Al2O3,紅色的赤鐵礦是土壤呈現紅色,形成富含Fe、 Al的層次。
(2)旺盛的生物小循環
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水熱條件優越,植被生長旺盛,生物的小循環作用也十分旺盛。
紅壤的形成以富鐵、鋁化過程為基礎,生物小循環是肥力發展的前提,這兩個過程構成了紅壤特殊的形狀和剖面特徵。
4、剖面特徵
O層:在森林植被下,當年凋落物,
A層:暗棕紅色,團粒結構,無人為破壞下可達30cm左右,疏鬆。
B層:棕紅色、紅色,核狀或核塊狀結構,可達0.5—1m,比較緊實,質地較粘,常有Fe結核存在。
在B層以下常有一個由紅、黃、白三色交錯而成的網狀紋,網狀紋較堅硬,對植物生長不利。其形成機制尚無定論。
C層:母質層
淋溶:以溶液的形式從一處遷移到另一處的活動。
淋洗:物質被下行水遷移帶出整個土體。
5、理化性狀
(1)全剖面呈酸性,pH為5.0—5.5
(2)粘土礦物主要為高嶺石、赤鐵礦,粘粒硅鋁率為2.0—2.2
(3)交換量低,常為5—10cmol/kg土,細土的CEC/粘粒<0.24
(4)土壤中有較多的遊離態Fe、Al,而P易被固定,細土遊離Fe2O3不小於2%
6、土壤改良利用
紅壤地區是我國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適於多種林木生長,大力發展多年生林木和經濟林,比如馬尾松、油茶、杉木、烏桕等。注意水土保持,把治山、治水、治田和造林結合起來。
自然土壤
浙江紅壤區 浙江紅壤區

自然土壤磚紅壤

1、分佈 熱帶海南島、雷州半島、雲南和台灣南部。年平均氣温為24度左右,積温在9000度左右,年降雨量在2000mm左右。原生植被為熱帶雨林或季雨林,可發育在任何母質上。
2、形成過程
專紅壤的富鐵鋁化作用比紅壤更加強烈;生物小循環特別迅速,營養物質週轉利用特別快。
3、剖面特徵
剖面厚度大,一般都在3米以上。在自然植被下,O層為當年半分解的凋落物;A層為暗紅色的富含腐殖質層次,一般厚25釐米左右,團粒結構或團快狀結構,較疏鬆、多根;B層為磚紅色,緊實,核狀結構或核塊狀結構,質地粘重;B層下為深厚的網紋層;其下為風化的岩層或母質層。土體中有各種鐵質新生體。
4、理化性狀
(1)全剖面呈酸性,pH為4.5—5.5之間
(2)粘土礦物主要為高嶺石和三水鋁石,粘粒硅鋁率<1.75
(3)土壤鹽基強烈淋失,交換量低,常為5cmol/kg左右,
(4)土壤中有大量的遊離態Fe、Al,而P易被固定。

自然土壤赤紅壤

分佈南亞熱帶即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和雲南的南部,是紅壤和磚紅壤的過渡地區。

自然土壤黃壤

1、分佈 在中亞熱帶山地,在南亞熱帶和熱帶的山地也有分佈,主要以四川、貴州兩省為主。
2、成土條件 黃壤地區的熱量條件較同緯度紅壤地帶略低,但濕度大,降雨量可達2000毫米。自然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常綠—落葉闊葉林混交林。在垂直分佈中,黃壤分佈在紅壤之上。
3、形成過程 其富鐵鋁化作用較紅壤微弱。因排水不良,空氣濕度大,土壤經常處於濕潤狀態,土壤中氧化鐵受到強烈的水化作用,形成多水氧化鐵,使土壤呈黃色。
4、剖面特徵 在森林植被下,O層為當年半分解的凋落物;A1層為暗黃灰色,腐殖質層厚25—30釐米左右,團粒結構或團塊狀結構;下部為絡合淋溶層,淡黃灰色,核狀結構或核塊狀結構;B層為黃色或紅黃色,緊實,核狀結構或核塊狀結構,質地粘重,有時含有鐵結核;B層下土壤粘重,常具潛育化特徵。
5、理化性狀
(1)全剖面呈酸性到強酸性,pH為4—5之間
(2)粘土礦物主要為高嶺石、拜來石和埃洛石,粘粒硅鋁率為2.5左右
(3)土壤鹽基較紅壤高,交換量為10—20cmol/kg

自然土壤黃棕壤

自然土壤
自然土壤(6張)
分佈在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或落葉林下,主要分佈在江蘇、安徽、湖北北部、陝西南部。

自然土壤北方土壤類型

自然土壤棕壤

1、分佈
地處暖温帶濕潤地區,縱跨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也出現在半濕潤、半乾旱地區的山地中,在秦嶺、燕山、伏牛山、呂梁山、太行山等一些山脈的垂直中有棕壤的分佈。
2、形成條件
氣候:大小暖温帶氣候下形成,這一地區的特點是:夏季濕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年均温在5—16℃,年積温為3200—4500℃,年降雨量為500—1200mm,無霜期160—230天。
植被:以夏綠闊葉林為主,但大多是次生的,也有少量針闊混交林,樹種主要是遼東櫟蒙古櫟,針葉林有油松、赤松等。
母巖:除石灰岩以外任何母質。
3、形成過程
淋溶作用:在下滲水的不斷作用下,石灰已經完全淋洗,剖面鹽基呈不飽和狀態;
粘化過程:包括粘粒的形成和粘粒的淋洗積聚,粘土礦物已處脱鉀階段,鐵、鋁在B層中有累積的趨勢;
棕化過程:原生礦物的風化釋放出鐵,生成針鐵礦使剖面成棕色,部分腐殖質酸下移也使剖面呈棕色。
4、剖面特徵
在森林植被下,
O層多由當年的凋落物組成,在闊葉林下僅見於雨季前存在;
A1層為棕黑色腐殖質層,團粒結構或團塊狀結構,動物活動明顯,腐殖質含量高;
B層呈棕色至鮮棕色,團快狀結構,動物活動強烈;
C層為風化的母質層。
5、理化性狀
剖面呈微酸性至中性反應,pH為6—7,無碳酸鈣反應
粘土礦物主要是伊利石、蛭石、蒙脱石等為主的2:1型粘土礦物
硅鋁率在2.7—3之間,交換量可達30cmol/kg土
6、改良利用
棕壤是我國重要的森林森林土壤之一,也是重要的農業土壤,在我國北方的山地棕壤適合發展林業,現多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但有許多荒地未被充分利用。綠化太行山作為三北防護林的一個重要部分,適宜樹種有落葉松、雲杉、椴樹、櫟類等。
北方棕壤區 北方棕壤區
另外,棕壤適合種植各種果樹,如蘋果、梨、桃、李等。

自然土壤褐土

1、分佈 在暖温帶半濕潤和半乾旱的山地和丘陵,垂直分佈於棕壤帶之下。
2、成土條件
年均温在11—14℃,年積温為3200—4500℃,年降雨量為500—700mm。
植被:以夏綠闊葉林為主,但大多是次生的,也有少量針闊混交林。
母巖:主要成土母質為含碳酸鈣的母質。
3、形成過程
(1)碳酸鈣移動,可分為鈣積型、淋溶鈣積型和淋溶型。
(2)粘化作用
(3)棕化作用
4、剖面特徵
O層很薄,凋落物分解塊;A1層暗褐色,團粒結構或團塊狀結構,動物活動明顯;B層呈褐色,粘化作用明顯,質地較粘,結構體面具膠膜,為粘粒澱積形成,核狀結構,動物活動頻繁;Bca灰黃色至灰褐色,為鈣積層,具白色的碳酸鹽粉末或假菌絲,且呈層狀分佈。C層為風化的母質層。
5、理化性狀
北方褐土 北方褐土
剖面呈中性至微鹼性反應,pH為7—8;剖面具碳酸鈣反應;粘土礦物主要是伊利石而蛭石、蒙脱石較少;硅鋁率>3,鹽基呈飽和狀態;粘粒在B層含量最高。

自然土壤暗棕壤

1分佈 是温帶濕潤地區針闊混交林下發育的土壤。分佈在大興安嶺東坡、小型安嶺、長白山和完達山,其次分佈在暖温帶和亞熱帶的山地垂直帶中。
2、成土條件 年均温-1到5度,積温為2000—3000度,年降雨量600—1100毫米,冬季凍結深度為1—2.5米,植被是以紅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可發育在任何母質上。
3、形成過程 腐殖質積累作用、較強的淋溶作用、粘化作用和棕化作用。
4、剖面特徵
在森林植被下,O層較厚,由新鮮或半分解的凋落物組成,可見白色菌絲體;A1層為暗棕黑色,厚10—20釐米,腐殖質含量高,可達20%,團粒結構或團塊狀結構,動物活動明顯;B層呈棕色,核狀或核塊狀結構; C層為風化的母質層。
5、理化性狀
剖面呈微酸性反應,pH為6.5左右,粘土礦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為主;硅鋁率在3以上,交換量可達30cmol/kg土,鹽基飽和度50%—70%。

自然土壤棕色針葉林土

1、分佈 是寒温帶針葉林發育的土壤,主要分佈在大興安嶺的西坡。
2、成土條件 年均温0到-5度,積温2000度以下,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凍結深度為2.5—3米,植被以落葉松和樟子松為主。
3、成土過程
絡合淋溶作用:在鹽基離子淋溶時,土壤逐漸由中性變成酸性,富里酸與鐵產生絡合淋溶,使腐殖質聚積層下產生灰白色的A2;淋溶到下部的鐵或腐殖質物質在B層澱積,同時也有粘粒在層澱積。
4、剖面特徵
在森林植被下,O層由新鮮或半分解的凋落物以及泥炭質殘留物組成;A1層為棕黑色,團粒結構,疏鬆;動物活動明顯; A2層呈灰白色,單粒結構,疏鬆;B層呈棕色,緊實;富含鐵或腐殖質; C層為風化的岩石碎屑。
5、理化性狀
剖面呈酸性反應,pH在5左右,澱積層中的膠體物質主要是氫氧化鐵、三水鋁石或腐殖質;在A2層中有大量二氧化硅。

自然土壤潮土

屬非地帶性土類。土壤的形成與地下水緊密相關,地下水位淺使土壤長期處於毛管水飽和狀態。
1、分佈 分佈在我國的温帶和暖温帶地區的沖積平原、溝谷階地上。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沖積平原分佈面積最大。
2、形成特點
一是受沉積物的影響。形成潮土的物質是大小河流多次搬運沉積的結果。因此土壤剖面的質地差異比較明顯。
二是受地下水的影響。潮土地區的地下水位較淺,且升降比較頻繁,在土壤剖面中易產生氧化還原交替過程。
三是耕熟化過程。潮土是在河流沉積物上直接耕種熟化而成的。
3、剖面形態
一般分為耕作層、心土層、和底土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