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毀長城

鎖定
自毀長城,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隋末唐初·李大師李延壽南史·檀道濟傳》。 [1] 
這則成語比喻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壞自己的事業。其結構為主謂式,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等。 [1-2] 
中文名
自毀長城
拼    音
zì huǐ cháng chéng
近義詞
自壞長城
出    處
《南史·檀道濟傳》
語法功能
作謂語等

自毀長城成語出處

《南史·檀道濟傳》:“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乃脱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 [1]  [2] 
後人從這則典故中提煉出成語“自毀長城”,也作“自壞長城”。 [2] 

自毀長城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宋國有位大將名叫檀道濟,金鄉(今山東濟寧)人,是一位很有謀略的軍事家,官做到太尉(相當於宰相)。他曾跟隨宋武帝劉裕伐秦國,跟隨宋文帝劉義隆伐魏國,屢建奇功,威名極重,不僅國內的老百姓尊崇他,敵國也對他十分敬畏。
宋文帝見檀道濟威信日高,左右部將又都驍勇善戰,他的幾個兒子也都掌管兵權,便對他懷疑起來。加上朝中一些大臣的挑撥,宋文帝起了除掉檀道濟的心思。一次宋文帝患重病,彭城王劉義康藉此擬了一道聖旨召檀道濟入京。檀道濟入京後住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的檀城。過了一段時間,他看宋文帝病好了,準備動身回去。結果檀道濟剛上船時又被召回宮,並被逮捕下獄,罪名是圖謀造反。接着他的兒子和部將也全部被殺戮。當檀道濟見到差官持了皇帝的命令來逮捕他時,憤怒氣極,張大了眼睛,兩道目光像火炬般射出來。半晌,他命人拿出酒器,一下子喝了一斛(古代容器,一斛能裝五斗米)酒,喝完之後,便將頭上束髮的布帶解下,擲在地上,大聲吼道:“嘿,這是你自己毀壞你的萬里長城!”在這裏,檀道濟痛斥宋文帝自毀長城,很顯然是指他自己瓦解自己的軍隊。這裏把軍隊比作抵禦異族侵略的屏障——長城。最早將軍隊喻稱為長城的,便是檀道濟。
後來,北魏人聽説檀道濟等幾位能征善戰的名將都被殺,便無所畏懼地進攻宋國,直逼宋都建康。此時宋文帝才後悔殺了檀道濟等幾位名將,意識到軍隊確實猶如長城般重要。”他登城嘆道:“假若檀道濟在何至於如此呀!” [3] 

自毀長城成語寓意

“自毀長城”這個典故説明,在古代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功臣宿將往往不是老謀深算、心腸歹毒的君主的對手。功臣宿將慣於按自己正常的思維安身立命,待人接物,對專制君主刻薄寡恩、猜忌濫殺的本質缺乏清醒的認識,輕信君主的“允諾”,迷信君主的“善意”,結果不免是大上其當,悔之莫及。這類學有專攻的“專業人士”,在某一領域內自是才華橫溢,建樹多多,但是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上、波詭雲譎的政治權術鬥爭中卻顯得十分幼稚。他們若是不慎陷身於權力鬥爭,其結局通常非常悲慘。對於封建專制君主來説,像檀道濟這樣的功臣勳將,永遠是潛在的威脅,有用時不妨當槍使,一旦感到用起來不怎麼方便,或者説以為自己的地位受到某種威脅,便要趕緊丟開,甚至乾脆折斷,這正是古代統治者“寧贈友邦,不與家奴”的固有心態。對統治者而言,這乃是永遠無法改變的政治取捨。與此相反,一些庸庸碌碌的小人,雖無一技之長,卻能憑着八面玲瓏、搖唇鼓舌而飛黃騰達、左右逢源。會做事的不如會做人的,有功勞的不如沒功勞的,英雄豪傑、功臣勳將四處碰壁,歷盡坎坷,甚至無端付出生命的代價;無能之輩、奸佞之徒春風得意,稱心如願,或當大官,或撈大錢,這可以説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特色之一,也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歷史悲劇。 [4] 

自毀長城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自毀長城”用於比喻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壞自己的事業。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等。 [1]  [2] 
運用示例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宋敏:“美國這麼幹是在自毀長城。”(《專家:美國打壓中國是在“自毀長城”》)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