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捻紡

鎖定
自捻紡是把兩根鬚條兩端握持、中間加捻,形成兩根具有正、反捻交替的假捻單紗,再把兩根紗條平行緊靠在一起,依靠兩紗條的抗扭力矩自行捻合成具有自捻捻度的雙股自捻紗。
中文名
自捻紡
外文名
Self-Twist Spinning
一級學科
工程技術
二級學科
紡織學
最早生產國
澳大利亞
特    點
合成具有自捻捻度的雙股自捻紗

自捻紡簡介

自捻紡是將兩根鬚條兩端握持、中間加捻,形成兩根具有正、反捻交替的假捻單紗,再將兩根紗條平行緊靠在一起,依靠兩紗條的抗扭力矩自行捻合成具有自捻捻度的雙股自捻紗。最早生產自捻紡紗機的是澳大利亞的Repco公司。 [1] 
自捻紡與其他新型紡紗相比,也在工藝流程中,取消了粗紗及絡筒工序,實現了紡紗工藝的短流程,同時有卷裝大,用人少等優點。另外它還有低速高產的特點,它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和能耗。自捻紡最高紡紗速度可達250m/min。與環錠紡相比,在生產環節可減少物料重量80%,降低32%以上的能耗。可一次性生產不同股數紗線。適紡長度在50~220mm之間的所有長絲纖維及其混合纖維。自捻紡一般適宜紡制高、中線密度的紗線。
與其他新型紡紗技術相比,自捻紡的生產能力緊隨摩擦紡之後。摩擦紡由於其簡短的加工工藝,其紗線強力也是新型紡紗中最低的。摩擦紡紗線其外鬆內緊的紗線結構,使其應用範圍受到限制。而自捻紡紗線的外觀結構更接近於環錠紡紗線,其較高的加捻速度、紡紗速度、單體產量等都優於其他紡紗方法,僅次於摩擦紡。綜合考慮,自捻紡在未來高效節能的生產趨勢下,具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自捻紡不同方式差異

自捻紡作為新型紡紗方式,根據加捻裝置的不同,也分有不同種類的自捻紡紗機。主要包括:搓輥式自捻、噴氣自捻、摩擦自捻等。具體如下:
搓輥式自捻紡紗機
兩根纖維須條經牽伸裝置牽伸後從前羅拉引出,將在導紗鈎處匯合。在前羅拉與導紗鈎之間有一對搓捻輥,搓輥既作往復運動,同時又作迴轉運動。給須條加上交替的同相假捻。須條在導紗鈎處匯合時,由於須條上的假捻具有退捻的扭矩應變能,使兩根鬚條互相捻合在一起,形成自捻紗。
自捻紡主要適紡毛及毛型化纖,其自捻紗多用於針織產品,也可用於加工地毯。自捻搓輥表層由橡膠層覆蓋,橡膠過厚或過薄對成紗都不利。且由於搓輥的慣性作用,機器發生震動,難以維持高速回轉。
噴氣自捻紡紗機
噴氣自捻紡中的加捻裝置由一對迴轉的渦流噴嘴組成。噴嘴的兩個小氣腔對須條施加間斷的假捻捻回。當兩根鬚條匯合時自捻成紗。噴氣自捻紡的加捻機構結構簡單,組裝方便。由於須條存在難以避免的粗細節,加捻氣腔一般偏大掌握,這使得自捻紗捻度不勻加大。
噴氣自捻紡紗機主要用於生產羊毛混紡針織用紗和膨體紗。利茲大學的學者利用計算機控制噴嘴頻率的技術生產噴氣自捻紗,其成紗質量和自捻羅拉搓輥自捻的成紗質量近似,但當紡紗速度提高時,成紗質量下降明顯。
摩擦式自捻紡紗機
摩擦式自捻紡紗機的加捻件為一個摩擦式的假捻器。纖維須條在一對槽輪和皮輥的控制下進入摩擦假捻器。假捻器做單向等速回轉運動,通過週期性的改變假捻器與牽伸裝置中前羅拉的間距,使纖維須條上產程週期性變化的假捻捻回。兩根鬚條在假捻器中由分紗器隔離,匯合後自捻成紗。 [2] 
參考資料
  • 1.    王進美. 自捻紡針織絨線工藝與性能研究[J]. 西北紡織工學院學報, 1999, 13(3):266-270.
  • 2.    宣金彥. 自捻紡成紗機理研究[D]. 東華大學,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