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我變形

鎖定
自我變形是藝術變形的一種。創作主體以自我的某一段經歷或某種心理情志慾望當作客體物象,並運用藝術想象使之產生的一種變形。
中文名
自我變形
來源出處
1998年5月中國檢察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寫作學大辭典》第一卷
除明顯的自傳小説和抒情詩之外,像《紅樓夢》中的賈寶玉,郭沫若的史劇《蔡文姬》中的蔡文姬,張賢亮的中篇小説《綠化樹》中的章永磷等人物,都由自我變形而得,既是主體自我,又非主體自我。人物可以在外貌、經歷、才能甚至性別上是主體自我的變形,但他們性情的主導因素是與主體相通的。郭沫若《蔡文姬·序》:“法國作家福樓拜,是有名的小説《波娃麗夫人》(今譯為包法利夫人)的作者,他曾經説:‘波娃麗夫人就是我!——是照我寫的。’我也可照樣説一句:‘蔡文姬就是我!——是照我寫的。”“‘……在我的生活中,同蔡文姬有類似的經歷,相近的感情。”但蔡文姬只是郭沫若的自我變形,而不等於郭沫若,儘管二者感情是相通的,經歷也類似。創作主體還可以在多部作品中化出多個自我變形。張賢亮的短篇小説《靈與肉》中的許靈均和中篇小説《綠化樹》中的章永磷,都是創作主體張賢亮的自我變形。創作主體在同一部作品中還可以化出兩個以上的自我變形。阿城的《棋王》中的王一生,與敍述故事的“我”,一個在有形的棋局中,一個在棋外超然地敍述“棋王”,然都仍在人事棋局之內,相互映襯並用“吃”的故事勾連起來,共同體現作者對於人生的體驗。這種變形可稱為“分身法式的自我對象化”。 [1] 
參考資料
  • 1.    尹均生主編,中國寫作學大辭典 第一卷,中國檢察出版社,1998.5,第3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