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我狀態

鎖定
自我狀態是指一種前後一致的感受和經驗模式,直接作用於前後一致的行為模式。
中文名
自我狀態
應用學科
心理學

自我狀態簡介

自我狀態是自我狀態的理論是溝通分析的基礎,艾伯恩(Eric Berne溝通分析之父)將之定義為一個人外顯的、可觀察的心理狀態。兒童自我就是一套自個人童年遺留下來的行為、想法、感覺;成人自我則針對當前現實自主性行為、想法、感覺的組合體;父母自我就是個刻圭,個體從周圍重要人物(按個人本身的認知)所內射的行為、想法、感覺。在平常的溝通分析運用中,我們會簡單地説“在兒童自我狀態裏”、“在父母自我狀態裏”、“在成人自我狀態裏”。把這三個自我狀態放在一起,就是溝通分析理論的核心—三部分自我狀態組成的人格模式。

自我狀態類型

自我狀態結構性自我狀態

(1)兒童自我狀態:它是一個人以自己過去(特別是幼時)的方式思考、感覺並表現的部分。代表自己從前小時候的部分,是人整個生命的開始。比父母自我、成人自我更充滿精力。承擔直接表達需求,適應環境要求達到發展任務。當人在表現哭、笑、生氣時,就是使用它,或是對事物幻想、創造發明等。最典型的字眼是:“我要”、“我不要”。兒童自我是最需要安撫的。舉例來説:當我們在欣賞電影時,會隨着劇情的起伏而高興、悲傷、緊張、害怕。都是兒童自我狀態運作的明顯例子。
(2)成人自我狀態:當你的行為、思考、感覺的方式是針對此時此地發生的事件的反應,並能利用你的能力,你就在成人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則是一個人利用既有的資源來思考、記憶並應用的部分,通常是以不帶感情的方式來表現,屬於此時此地的一部分。舉例來説:當你正在讀一本書,看到一些資料,不帶情緒的判斷是否適用在自己身上,這是你就是在自己的成人自我狀態中。如果你很生氣地説:“這些傢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説些什麼!”這是你可能處於批評的父母自我狀態或生氣地的兒童自我狀態。工程師設計草圖、法官辦案、醫生診病,都是成人自我狀態運作的明顯例子。
(3)父母自我狀態:這是一個人從父母(或是其他具有父母般影響力的人)學習而來,整合到自己人格的部分。當一個人在父母自我狀態時,外顯行為會表現得像自己的父母,而內在想法和感覺亦然。它主要來自自己的父母,且會在不知不覺中做出和自己父母相同的行為、動作、語言、態度等。我們可以從人們所使用的字眼中,看出一個人的父母自我。比如:“你應該”、“你必須”、“我比你知道的多”,或批評別人,想照顧別人,覺得別人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還重要。 [1] 

自我狀態功能性自我狀態

(1)控制型父母自我:常想控制別人、批評別人、替別人界定人生與現實是什麼。用自己 的思同考去別人。一般以理想、良心、責任感及偏見等嚴格的價值判斷和道德倫理觀為主。但時也具有維持社會秩序及追求理想等肯定的一面。
(2)照顧型父母自我:具有認同感、照顧關懷別人,及包容別人、傾聽別人的話語、覺得別人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重要。親身關懷,用親切言語同理關照別人,也常褒獎足人,貝有深切同情心。這可從人的語調、姿態手勢等顯示出來。 [2] 
(3)成人自我:以客觀、理智的思考做決定、評估社會。如電腦般處理事務,從各個不同角度收集資□作為參考,以冷靜的計算和堆理,來作為事情的決斷。
(4)適應型兒童自我:當年幼時為了使自己生存的環境過得更好,以某種方式適應外界權威所規定的應該,以達到存活的目的,渴求別人的贊同,減低畏懼外在世界的焦慮感。就以被老闆派去上課的情形來説,你們就處於適應型兒童自我。
(5)自然型兒童自我:它具有一個人心底的嬰兒特性—年輕、衝動、天真、富於表情等,這時她轉到父母自我以自我為中心的嬰兒一樣追求快感。當需求滿足時,表現歡樂的情緒;當需求未能滿足時,表現憤怒的情緒。
參考資料
  • 1.    張日昇著.諮詢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 2.    自我狀態  .心世界網[引用日期201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