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我效能論

鎖定
自我效能論是班杜拉在其社會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動機理論,它是關於個人行為、個人動機、認知與環境之間交互影響的理論。在班杜拉看來,人的能力井不是一種固定的行為或者僅知道做什麼,而是將認知與技能組合成統一的行動,並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協調適應的一種本領。 [1] 
中文名
自我效能論
定    義
關於個人行為、個人動機、認知與環境之間交互影響的理論
出    處
《現代社會心理學》
對於自我效能的產生途徑,班杜拉認為有三條。首先,個人的直接經驗。一個人經常成功,自我效能一定會升高;反之,則下降。其次,替代性經驗。觀察別人在某類問題上取得成功會增加自己處理此類問題的效能感。最後,社會的影響,例如他人的勸説、輿論的影響。自我效能還能產生遷移、概括化,一般來説,自我效能判斯根據及處理的具體問題而有所差異,它是指向具體問題的。但人們往在因某一具體時間的成功而產生“一種更概括的效能之感,它遠遠超出了特定的治療情境”。
班杜拉把自我效能作為人類動機過程的一種重要的中介認知因素來看待,用它來解釋各種複雜的社會行為,例如工作、學習、利他、、侵犯、酗酒、吸毒、焦慮等,在這一理論中,班杜拉強調了人對環境及個人的認知判斷對動機的直接影響。
參考資料
  • 1.    李文華.《現代社會心理學》: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