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我控制

鎖定
自我控制是指個體自主調節行為,並使其與個人價值和社會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它可以引發或制止特定的行為,如抑制衝動行為、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制定和完成行為計劃、採取適應社會情境的行為方式。
中文名
自我控制
外文名
selfcontrol
應用學科
心理學
應用範圍
社會心理學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的相關理論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的能量損耗:有限自制力理論

該理論主要包含三層含義:(1)個體的自我控制需要消耗其自身的自我控制資源,而在一定時間內個體的自我控制資源是有限的;(2)自我控制資源和個體的自我控制行為是相關的,成功的自我控制行為依賴於可用的自我控制資源,自我控制資源愈充足,自我控制任務表現便愈好;(3)所有形式的自我控制行為使用的是相同的自我控制資源,即使前後具體任務分屬於不同領域,個體先前的自我控制行為也一定會造成個體隨後的自我控制行為水平的下降。
有限自制力理論旨在探究個體的自我控制資源是如何影響個體的行為,研究發現當個體有意識、有目的地改變當前的自我狀態時,個體會因此而消耗一部分自己的自我控制資源,特別是當自我控制資源消耗達到一定量時,個體便會出現所謂的自我損耗狀態,意即個體心理上對自我處於弱控制狀態。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的結構:自我控制的雙系統模型

自我控制是抵制衝動進而進行自我控制的過程,在面對誘惑時個體需面對兩種敵對的力量,一種是呼籲個體做出合理行為的自我控制力量,另外一種是鼓勵個體做出滿足慾望行為的衝動力量,要精確預測自我控制結果必須同時考慮這兩個方面對行為的影響。基於此,hoffman等人提出了自我控制的雙系統模型,認為一個完整的自我控制模型包括:第一,衝動系統。該系統是衝動行為產生的原因,在面對誘惑時會自動激起一個相應的衝動行為,包括正向的歸因於誘惑刺激的享樂評價以及接近誘惑的行為圖式,即自動情感反應和自動接近-迴避反應。衝動加工是隨時間逐漸形成的自動形式,不需要注意資源參與,主要通過內隱聯想測驗來測量;第二,自我控制系統。該系統是面對誘惑時更高階心理活動產生的原因,包括深思熟慮的評價和抑制標準,已有研究證實深思熟慮的評價和抑制標準都依賴自我控制加工,但二者是兩種不同的決定行為的心理加工方式,均
通過基於符號表徵的相對緩慢的控制加工來完成,主要通過口頭報告的外顯測量來測量;第三,狀態或者特質調節變量,調節變量轉換了自我控制和衝動力量對行為結果的影響。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的腦機制

近年來,研究者開始探討自我控制的腦機制,當前對自我控制腦機制的考查主要是採用fMRI技術進行。Hare等人選取自我報告的節食者作為被試考察自我控制的神經機制以及自我控制過程怎樣與大腦的評價和決策相結合。首先要求被試對電腦屏幕上所呈現食品的味道和該食物能促進健康的程度進行評價,然後要求他們從自己喜好的食品和其它食品中作出選擇,結果發現,腹內側前額葉皮層的激活與長期目標(節食目標)的執行相關,與針對當前誘惑的自我控制程度無關,當被試針對暫時誘惑進行自我控制時,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的激活程度增加並且與腹內側前額葉皮層的激活水平相關。這一結果説明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在自我控制的執行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其通過調節腹內側前額皮層中編碼的長期目標的價值信號影響自我控制。Demos等人選取50名節食者和50名未節食者的普通被試探討了長期目標執行失敗(節食失敗)的神經基礎。首先讓一半被試(其中節食者和未節食者各半)喝15盎司飲水,另一半被試喝15盎司牛奶,隨後給他們呈現一些動物、風景、人物、美味物的圖片,結果在呈現食物圖片時發現了伏隔核和杏仁核激活的分離。已有研究已經表明,當節食者在吃了某種美味食品後,其對美味食物的消費慾望會增強。該研究發現,當未節食者喝完牛奶後再看到食物時,伏隔核並沒有被激活。和之前喝飲用水的節食者相比,喝完牛奶的節食者在看到食物圖片時,伏隔核被激活。而杏仁核的激活則表現出了相反的效應,即節食者喝水之後或者未節食者在喝牛奶之後看到食物圖片時杏仁核被激活,研究者認為,這表明已經對美味食物沒有消費慾望的未節食者和未破壞長期節食計劃的節食者對美味食物的排斥心理。該研究表明,對暫時誘惑控制的失敗(誘惑的滿足)和伏隔核的激活關係密切。Diekhof和Gruber的研究也發現放棄直接誘惑支持長期目標的行為導致伏隔核和腹內側前額葉皮層的負性交互作用增強。上述研究表明,在自我控制過程中,長期目標的執行與腹內側前額皮層相關,對暫時誘惑的控制激活了背外側前額葉皮層,暫時誘惑控制的失敗(誘惑的滿足)和伏隔核關係密切。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的訓練

在某一特定領域的自我控制訓練,同樣有助於提高其他領域的控制力量。Oaten 和Cheng完成的一系列研究支持了這一觀點,他們讓大學生被試完成2~4個月的自我控制訓練,結果發現,與對照組相比,那些完成某一訓練項目(如健身、財務管理)的被試在其他領域(如學習、壓力應對和情緒調控等)的自我控制力量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Muraven的研究發現,實驗組被試在完成兩週的自我控制訓練後(如姿態端正、心境調節、飲食監控、語言管理等),在雙任務實驗中的表現要明顯好於對照組被試。同樣來自Muraven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兩週的自我控制訓練能夠顯著延長戒煙者堅持戒煙的時間。這些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它説明,當我們在某一個擅長或相對容易的領域完成自我控制訓練後,其訓練效果是可以遷移到其他領域的。
除了較長時間的訓練外,還有一些方法或技巧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提高自我的控制水平。由於監控是自我控制的重要成分之一,所以提高個體執行控制任務時的自我意識或自我監控水平是改善自我控制的一個有效途徑。Wan 和Sternthal (2008)發現,提高對自己行為的監控水平能夠有效降低自我損耗效應。還有研究發現,誘發被試的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或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都能夠
提高其對自身行為的監控能力,從而有效的增強自我控制力量。 [1-2] 
參考資料
  • 1.    李瓊,黃希庭. 自我控制: 內涵及其機制與展望[J]. 西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2,38(2): 41-52
  • 2.    于斌,樂國安,劉惠軍. 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J]. 心理科學進展,2013,21(7): 1272-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