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取其咎

鎖定
自取其咎是一個成語,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經》第九章。 [1] 
該成語的意思是指自己造成災禍或自己找罪受;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1] 
中文名
自取其咎
外文名
bring blame on oneself;have only oneself to blame
拼    音
zì qǔ qí jiù
近義詞
作繭自縛自討苦吃自作自受咎由自取自取其禍
反義詞
嫁禍於人
注    音
ㄗㄧˋ ㄑㄩˇ ㄑㄧˊ ㄐㄧㄨˋ
出    處
春秋·老子《道德經》第九章
同義詞
自遺其咎

自取其咎成語出處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春秋·老子《道德經》第九章) [3]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自取其咎”。

自取其咎成語典故

李斯,秦代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早年為郡小吏,跟從苟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後到了秦國。後來,他勸説秦王消滅諸侯,成就帝業,被任為長史。李斯參與制定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輔佐秦始皇成就了霸業。 [2] 
到了秦國以後,李斯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果然收到了效果。正當秦王下決心統一六國的時候,韓國怕被秦國滅掉,使出了一條“間秦”之計,派水工鄭國到秦鼓動修建水渠,目的是想讓秦國將國力用到水利建設上去,以削弱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牽制秦的東進。後來,正當工程大規模興建時,韓國的陰謀被發現。這時,東方各國也紛紛派間諜到秦國做賓客,秦國貴族紛紛給贏政上書,要求驅逐外國客卿。迫於輿論壓力,贏政頒佈了逐客令,客卿們紛紛離開秦國。李斯卻不甘心就此離去,他給秦王上書《諫逐客書》,證明秦國過去得力於外來人才的好處很多。贏政覺得有理,就派人把他追回,並提升為丞相。 [2] 
後來,韓非來到了秦國,秦始皇非常欣賞韓非的才華,打算委以重任。李斯害怕秦王重用韓非,於是向秦王講韓非的壞話,説:“韓非是韓王的同族,大王要消滅各國,韓非愛韓不愛秦,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決定不用韓非,把他放走,對我們不利,不如把他殺掉。” [2] 
秦王輕信李斯,把韓非打入大牢。在李斯和姚賈的串通下,韓非吃了李斯送來的毒藥,毒發而亡。 [2] 
秦始皇死後,李斯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趙高聯手一起殺掉了朝中和自己作對的人,又造假遺詔,逼死了長公子扶蘇,立胡亥為二世皇帝。胡亥昏庸無能,一味崇信趙高。李斯萬萬沒有想到,趙高利用他驕橫的性格弱點,將其置於死地。前208年,李斯被趙高誣陷謀反,被腰斬於市。 [2] 

自取其咎成語寓意

富貴的人最忌諱驕傲,然而富貴的人又很容易驕傲自滿,而那些恃才傲物的人總是耀眼奪目,因此老子提醒人們要時刻警惕,即使擁有了富貴,不懂得盈則必虧的道理,依然會招來禍端。一個人,只有不居功自傲,不鋒芒畢露,懂得適當隱忍和低調,才能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 [2] 

自取其咎成語運用

  • 成語用法
主謂式;在句中一般作作謂語、賓語;含貶義;指自己造成災禍或自己找罪受。 [1] 
  • 運用示例
直接使用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想當時因得罪於荊公,自取其咎”。 [1] 
蔣和森《風蕭蕭》:‘此氣與可行,此氣(計)可行,’盧攜因為興奮而愈顯得口齒不清,‘這也是他們自取其咎,不能怪我們不仁。’” [4] 
周瘦鵑《七巧望雙星》:“她嫁了之後,不再從事紡織,天帝一怒之下,就責令她仍回河東,只許每年七月七日,渡過天河去與愛人一會。天帝拆散這一對恩愛夫妻。似乎忒煞無情,然而織女一嫁就不再紡織,也是自取其咎。” [4] 
間接使用
漢·焦延壽《易林》:“舉事不成,自取兇咎。” [4] 
參考資料
  • 1.    自取其咎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6]
  • 2.    元清編著.你應該知道的100個道家典故[M],廣西人民出版社,2015.08:第80-82頁
  • 3.    (春秋)老子著.中華經典解讀系列 道德經[M],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4.04:第252-253頁
  • 4.    倪寶元主編.漢語成語九用詞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