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卑

(心理學解釋)

鎖定
自卑又稱為自卑感,是指個人體驗到自己的缺點、無能或低劣而產生的消極心態。與優越感相對。在阿德勒看來,是人類正常的普遍現象,源於嬰兒弱小的無助感,後因心理、生理和社會的障礙(真實的和想象的)而加重。對人格發展有雙重影響。適度的自卑可產生成就需要,轉為奮發向上的動力。沉重的自卑感不利於人的發展,有兩種情況:不適當的超補償,會使得人得不償失;轉成自卑情結,會造成生活適應困難。
中文名
自卑
所屬學科
心理學
定    義
指個人體驗到自己的缺點、無能或低劣而產生的消極心態

自卑定義

定義一(《心理學大辭典》):自卑又稱為自卑感,是指個人體驗到自己的缺點、無能或低劣而產生的消極心態。與優越感相對。在阿德勒看來,是人類正常的普遍現象,源於嬰兒弱小的無助感,後因心理、生理和社會的障礙(真實的和想象的)而加重。對人格發展有雙重影響。適度的自卑可產生成就需要,轉為奮發向上的動力。沉重的自卑感不利於人的發展,有兩種情況:不適當的超補償,會使得人得不償失;轉成自卑情結,會造成生活適應困難。埃裏克森認為,自卑感產生於個體心理社會發展勤奮對自卑階段(6歲-12歲),是個體能力不足、反覆失敗的結果。可通過調整自我評價、增強自信心及給予支持加以克服。
定義二:當自己(或自己所在集體)的中值價值率大於社會(或其它集體)的中值價值率時,人就會產生自豪的情感;當自己(或自己所在集體)的中值價值率小於社會(或其它集體)的中值價值率時,人就會產生自卑的情感。
定義三:中國幸福學認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自卑就是自己或者我們的事物不及別人的事物好的不滿足感。
定義四:死心眼的愛情邏輯博客認為——自卑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是由自我要求過高而引起的普遍心理。

自卑表現

自卑自評過低

自卑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同時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緒體現,諸如害羞、不安、內疚、憂鬱、失望等。嚴重的會導致自殘、自殺等後果。現代心理學認為,自卑是自我情緒體驗的一種形式,是個體由於某種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它原因所產生的對自我認識的態度體驗,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或品質評價過低,輕視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擔心失去他人的尊重的心理狀態
過低地評價自我,表現在看不到或很少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在俯視自我的同時又總是仰視他人,常常拿別人的優點、長處比自己的短處與不足。表現為看不起自己、不喜歡自己、不容忍自己,一味地抱怨、指責、否定自己。“我越來越討厭自己,在性格、風格、風度、能力方面簡直一無是處,不善言辭、不會處理事情、又傻又笨、無才無貌”,這就是典型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絕的寫照。
如果一個人看不到自己的價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什麼都不如別人,處處低人一等,就會喪失信心,產生厭惡自己並否定自己的自卑感。在學習、生活、工作中顯得自信心嚴重不足,對有利條件估計不足,對困難過高估計,視成功為機遇好,將失敗歸因於自己的無能。
因而,自卑者或是表現為缺乏進取心,甚至自暴自棄;或是為掩飾、代償自卑而表現出過強的自尊心虛榮心。情緒壓抑、心煩意亂,做事既希望成功,又不指望成功,缺乏勇氣、優柔寡斷,不能正常發揮,屢屢錯失良機。導致個體低估自我的原因,有的是因為自身客觀條件不理想,也有的是因為挫折感導致對自我的評價不足(如以往的挫折經歷,現實的挫折,缺乏應有的社會評價和期待等)。

自卑早期徵兆

自卑是一種性格缺陷,而一個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於兒童時代。無疑,自卑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將產生負面影響,更對一個人的身心兩方面的正常成長起消極作用。美國兒童心理治療專家霍夫曼指出:當家長的須關注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自卑心理,一旦發現,應儘早幫助克服和糾正,以避免隨年齡的增長最終形成自卑性格。霍夫曼還認為,自卑兒童往往會表現出如下早期徵兆——
常年情緒低落。如果孩子常常無緣無故地鬱鬱寡歡,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過度怕羞。兒童,特別是女童略有怕羞純屬正常,但如怕羞過度(包括從來不敢面對小朋友唱歌,從來不願拋頭露面,從來不敢接觸生人等等),則可能內心深處隱含有強烈的自卑情緒。
拒絕交朋結友。一般來説,正常兒童都喜歡與同齡人交往,並十分看重友誼,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絕大多數對交朋結友或興趣索然,或視為“洪水猛獸”。
難以集中注意力。自卑感強的兒童在學習或做遊戲時往往難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時間地集中注意力。這是因為“揮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經常疑神疑鬼。自卑兒童對家長、教師、小夥伴對自己的評論往往十分敏感,特別是對別人的批評,更是感到難以接受,甚至耿耿於懷。長此下去,他們還可能發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總無中生有地懷疑他人不喜歡或者怪自己。
過分追求表揚。自卑兒童儘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會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家長和教師的表揚,而且可能採用不誠實、不適當的方式,如弄虛作假、考試作弊等。
貶低、妒嫉他人。自卑兒童的另一變態反應是:常常貶低、妒嫉他人,如可能為鄰桌受到老師表揚而咬牙切齒甚至夜不能寐。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他們為減輕自家因自卑而產生心理壓力設計的宣泄情緒的渠道,儘管這往往並不奏效。
自暴自棄。佔大比例的自卑兒童往往會表現為自暴自棄、不求上進,認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搭。更有甚者,還可能表現出自虐行為,如故意在大街上亂竄,深夜獨自外出、生病拒絕求醫服藥等,似乎刻意讓自己處在險境或困境之中。要是遭到家長指責,便以“反正我低人一等”作辯解。
迴避競爭、競賽。雖然有的自卑兒童十分渴望在諸如考試、體育比賽或文娛競賽中出人頭地,但又無一例外地對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而斷定自己絕不可能獲勝。由此,絕大多數自卑兒童都是儘量迴避參與任何競賽,有的雖然在他人的鼓勵下勉強報名參賽,但往往在正式參賽時又會臨陣逃脱,甘當“逃兵”。
語言表達較差。據專家所作的統計,高佔8成以上的自卑兒童的語言表達較差。他們或表現為口吃,或表述不連貫,或表達時缺乏情感,或詞彙貧乏等等。專家們認為,這是因為強烈的自卑感極有可能阻礙了大腦中負責語言學習系統的正常工作之故。
對挫折或疾病難以承受。自卑兒童大多不能像正常兒童那樣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極因素帶來的壓力,每每即便遇到小小失敗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時甚至對諸如搬遷、親人過世、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難以適從。 [1] 

自卑心理自測

自卑感測驗
下面的問題可以瞭解您的自卑程度,請你用以下標準評價你的情況。
①完全不符合②很不符合③較不符合④不清楚⑤較符合⑥很符合⑦完全符合
1、你感到自己不能像多數人一樣把事情做好嗎?
2、你感到自己缺乏很多好的品質嗎?
3、你是否經常感到討厭自己?
4、你是否經常擔心由你的所作所為,招致他人的批評?
5、你是否經常感到緊張不安?
6、當你處於不利地位時,你常覺得命運不公嗎?
7、你是否經常擔心別人會不願意同你在一起?
8、你是否經常因為其他人對你的看法感到焦慮不安?
9、當你盡力想在某項活動中表現出色,而且你知道其他人也在關注此項活動時,你會顯得不安或惶恐嗎?
10、你常害怕失敗嗎?
評價:以上題目中得分越高表明您的自卑體驗越強烈。

自卑作用

自卑伴隨懈怠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説:“自卑往往伴隨着懈怠。”自卑會消磨一個人的雄心、意志,使他自暴自棄、悲觀泄氣,恐怕不會有什麼好作用。年輕人,生活、事業都還剛剛起步,征途還漫長着呢,即便起步時遲緩了一些,或走了點彎路,成績一時不如人,也遠不足以決定一個人的一生。好比一個優秀的長跑運動員,剛起跑時,比別人慢了一些,並不要緊,只要他攢足勁,加加油,照樣可以趕上、超過前面的人,甚至可能拿金牌。自然,看到許多同齡人比自己強,畢竟是一件令人慚愧的事。冷靜地反思一下造成自己落後的原因是必要的。

自卑促人發奮

自卑既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病,也能使人發憤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有了自卑感,就有了補償的需要。人的自卑感使人希望通過補償克服之。而若沒有自卑感,人就不會確立追求優越的目標,從此而言自卑感驅使人產生對優越的渴望。簡單説,人一旦體會到自卑感,就會力求補償此不足而獲得優越感,併力求完善。
在阿德勒看來,自卑感不是變態的象徵,而是完全正常的,正是它的存在才促使人尋求補償。它是人格發展的動力。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心理上的自卑是每個人要面對的基本處境。自卑會造成緊張,人們因而要努力擺脱這種處境。每個人都會做出這種努力。只是對於不同的人來説,其擺脱之徑或方式可能不同罷了。一種方式是:使用不正確的方式改進自己的環境。另一種方式是:因為氣餒放棄任何改進情境的努力。後兩種方式下個體雖然因為無法忍受自卑感,而努力設法要擺脱自卑,但由於採用的方法卻註定使他的努力不可能獲得成功。當一個人的自卑感愈積愈多,而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未變,問題也依舊存在時,個體“所採取的每一步都會逐漸把他導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種問題也會以日漸增大的壓力逼近着他。……他以各種方式麻醉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動。它們依舊是舊有情境所引起的舊有自卑感。它們會變成精神生活中長久潛伏的暗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便能稱之為自卑情結”。自卑情結作為個體心理學的重大發現之一是為人所熟知的概念。阿德勒在不同的地方對這一概念給出過不同的解釋。在晚年《生活對我們意味着什麼》一書中,他對自卑情結下了一個定義:“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適當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便是自卑情結。”自卑情結的存在意味着一個惡性循環的出現:一個自卑的人想努力擺脱自卑,但他所採用的方式卻只能使他的努力失敗,從而加重自己的自卑。於是一個循環又出現了,並不斷重複下去。與之相對,只有使用正確的方式(阿德勒認為與社會合作的方式是唯一正確的方式)改進自己的環境,才能有效脱離這種感覺,並且改善自己的處境。對這些人來説,通過尋求正確的補償之徑彌補自己的不足,從而使自卑成為人格發展的動力。
關於自卑的説法不但適用於每個人,而且可以説還適用於整個人類。在阿德勒看來,自卑感“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例如,科學的興起就是因為人類感到他們的無知,和他們對預測未來的需要:它是人類在改進他們的整個情境,在對宇宙作更進一步的探知,在試圖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時,努力奮鬥的成果。事實上,依我看來,我們人類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為基礎的”。

自卑損害健康

自卑的人情緒低沉,鬱鬱寡歡,常因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而不願與別人來往,只想與人疏遠,缺少朋友,甚至自疚、自責、自罪。他們做事缺乏信心,沒有自信,優柔寡斷,毫無競爭意識,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歡樂,因而感到疲勞,心灰意懶。
由於自卑使大腦皮層長期處於抑制狀態中樞神經系統處於麻木狀態,體內各器官的生理功能相應得不到充分的調動,不能發揮各自的應有作用;同時分泌系統的功能也因此失去常態,有害的激素分泌隨之增多;免疫系統失去靈性,抗病能力下降,從而使人的生理過程發生改變,出現各種病症,如頭痛、乏力、焦慮、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食慾不振性功能低下等等,這些表現都是衰老的徵兆。   
可見,自卑的心理是促使一個人在人生道路上走下坡路,加速自身衰老的催化劑。因此,希望健康的人如果要防止早衰,就應摒棄自卑心理,客觀地分析自我,認識自我,熱愛自我,樹立起生活的勇氣,戰勝自卑。

自卑教師職業

教師職業自卑心理對於教師自身,乃至教育事業有較大的影響甚至危害性
首先,對自己的影響。自卑感作為一種情感,必然影響主體的其它心理活動和行為。由於自卑感是心理上的一種苦惱狀態,所以主體就要力求減輕它,採取的首選手段就是補償行動。懷有自卑感的教師,其補償行動一般有下列幾種情形:①跳槽,即設法調換自認為好的工作或下海經商,有的還通過考研而另闢生活之路。②努力當一個出色的人民教師。③改做學校管理服務工作。④從事第二職業,以求增加收入。⑤在教師的崗位上設法撈取好處。如向學生亂收費,收取學生及家長禮品,利用學生家長辦私事,向學生推銷商品,亂辦收費補習班等。顯然,這些補償行動,就其社會效益而言,有的是積極的,有的則是消極的。
除了補償行動外,自卑的教師也進行主觀上的調整,主要是調整自己的價值觀,改變對教師職業的價值判斷,可以説是一種精神上的補償行為。如認為教師雖然收入低,但穩定;雖然辛苦,但有幾個月的休假;雖然物質生活貧乏,但精神生活富裕等等。這樣一想,心理就平衡了,苦惱就減輕乃至煙消雲散了。有的人從自身的特點出發,認為雖然當官經商好,但自己的才能、性格以及社會條件最適合當教師,從而減輕自卑感,安於教師工作。
其次,對工作的影響。有一些懷有自卑感的教師,由於補償的失利或缺少補償的條件,又不能把價值觀調整過來,所以持久地陷於自卑不能自拔,進而導致性格的變態和教育行為的異常,對學生產生種種消極影響。有時甚至可以説,教師的自卑心理與其是自我表現過程,還不如説是對學生的表現過程。日本心理學家關計夫把教師自卑感對學生的影響列舉以下六個方面:
1.自我厭惡的投射現象。如家境清貧的教師反而嫌惡家窮的學生,性格孤僻的教師反而不喜歡性格封閉的學生等。
2.官僚主義行為。由於在上司或同事面前抬不起頭,而對自己屬下的學生濫施淫威
3.畏首畏尾。自卑的教師,萬事取消極態度。教職員會議上總是保持沉默,教學工作唯命是從,因循守舊,缺乏創勁和活力。
4.尊重行為。學生中有不少人在某方面優於老師,這種學生往往受寵。
5.虛張聲勢。這表現在不願讓學生髮現自己的弱點而表現傲慢。當學生觸及教師弱點時,教師會暴跳如雷,加倍懲罰學生。這並非正常的斥責,而是因觸及自己的弱點所採取的報復行為。這種情況會大大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6.性格難於開朗。教育的目的在於把學生培養成朝氣蓬勃、活躍積極的人。要達到目的,教師首先必須朝氣蓬勃,因為教師是以率先垂範,以身作則來影響學生的。那麼,因自卑而性格難於明朗豁達的教師,是難以擔當此任的。當今許多青年教師厭教的原因之一,正是擔心自身的性格被像老教師那樣異化,甚至當今一些青少年學生之所以厭學、輕師,也與一些教師的形象不合時宜有關。
7.逃避現實。對自己不擅長的學科,採取逃避態度。或抽煙、喝酒、搓麻、跳舞等,以求在尼古丁和酒精的刺激下,在賭博的緊張與舞池的歡娛中,使自己的苦惱得到暫時的解脱。這不僅會消耗掉人的工作精力,而且對學生產生十分有害的影響。
要解決教師職業自卑心理,從客觀條件上來看,首先政府應給教師提供優厚的經濟和物質待遇,樹立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使教師的職業真正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其次,社會要大力倡導奉獻精神,扼制拜金主義,多宣傳雷鋒式的先進人物,少製造一些歌星影星之類的名星,為教師默默無聞地獻身於本職工作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第三,學校內部的管理體制要改革,力求營造一個尊師的小環境,提高教師在學校內部的地位。
當然,教師職業的客觀狀況和客觀環境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根本改善。所以作為教師本身,也應當在瞭解自己的基礎上,積極地採取有效的自我調節手段,拂去頭頂的烏雲,從而克服自卑情結的困擾。通過下面的測驗,可以幫助老師們瞭解自己的情況。

自卑產生原因

自卑解釋一

自卑感是阿德勒理論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概念之一。早在1907年,當阿德勒還是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成員之一時,他就寫下了《器官的缺陷及其生理補償》一文。隨後,他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不斷加深,提出了自己系統的有關自卑、補償與超越的理論。
在早期理論中,阿德勒是把自卑感與身體缺陷聯繫起來的。他所探討的是由身體缺陷所造成的自卑及其補償的問題。他指出,如果一個人某種器官功能不足或有缺陷,就會產生自卑感。在產生自卑感後,個人就想通過爭取權力或變得更為有力量以補償機體之不足。作為一個整體單位而活動的個體,可以通過兩種基本途徑進行補償。一種是覺知到自己的生理缺陷後,集中力量在低劣的器官上發展其功能。例如體弱者通過持久的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當個體通過極大的努力使原來的缺陷改變成為自己的優勢,對此阿德勒稱為“超補償”。例如古希臘名人狄摩西尼原有口吃毛病。他口含一石子對着大海演講,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而成為一位偉大的演説家。另一種是承認自己的某種缺陷,發展自己的其他機能以彌補有缺陷的機能。例如失明者通過發展聽覺或觸覺來進行彌補,或者一個體弱的人轉向思想領域,以筆代劍尋求補償(如尼采),都屬於後一類補償方式。
後來,阿德勒將自卑感的範圍加以擴大,提出社會自卑、心理自卑。如一個人出身低微的人可能會因此而產生社會自卑。不過,更具普遍性的是心理自卑概念。這一概念可以適用於任何一個人。因為任何個體出生後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都處於無力、無能和無知狀態。整個嬰幼兒時期完全依賴成人才能生存。這就決定了人從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在個體成長過程中,由於真實的或想象的障礙,個體就會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覺,從而產生自卑感。這就是心理自卑。當阿德勒把自己對客觀的生理缺陷或功能不足的強調轉向了對“主觀的自卑”的強調時,他的自卑概念就不再是生物學的,而是心理學的了。  
任何人都有自卑,有了自卑人就會努力尋求補償以擺脱補償(只不過由於補償之方式不同,有的會陷入自卑情結的漩渦,有的會以之為動力發展自己的人格而已)。每個人都具有“補償的精神上層建築”,藉助這個上層建築進行着個體在克服自身缺陷方面的生命活動的無意識擴展。補償機制刺激着個體的生命活動,是人一切活動的基礎。但“補償僅僅是指明瞭人的活動的自我擴展的潛在可能性,而要想解釋個體行動的方向性,還必須理解人的最終目的,這個最終目的,便是任何人活動都以此為目標的那個方向”。換句話説,一個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不斷產生自卑感,同時又不斷地進行補償的人,他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呢?
最初,阿德勒認為,在一個男性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中,男性價值被高估。因而人們追求的是更多的攻擊、力量或者説是追求具有更多的男性品質。他把這種追求更多男性品質稱為“男性欽羨”。在他看來,女性會由於自己性別的低等而產生“男性欽羨”。但即使男性也往往覺得自己男性品質不足,也會產生“男性欽羨”。在男性欽羨下,個體追求支配別人的一種權力意志。1912年,他發現用“男性欽羨”來解釋正常人的動機不太合適,於是便用“追求優越”來取代“男性欽羨”。這樣,在阿德勒的理論中,每個人奮力追求的目標就成了優越,阿德勒認為人格的每一方面都在追求優越:它與身體的生長並行地發展着。它是生命自身的一種固有的需要……。我們所有的機能都遵循着這個方向前進;不論是正確的或是錯誤的,它們總是為了征服、安全、增長而鬥爭。從負到正的衝動是永不停止的。從“低級”到“高級”的欲求永不停止。我們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不論想出什麼樣的前提,――自我保存快樂原則、平等――所有這一切,雖然表達得不清楚,但都是力圖表現這種巨大的上升的內驅力……表示一種思想的基本範疇,表示我們推理的結構……表示我們生命的基本事實。
在阿德勒後來的理解中,追求優越並非一種要超過他人的慾望,而是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種努力。他晚年思想中認為,渴望達到“個性的理想”是人的最終目的。“渴望完善”是以個性的完善性、完整性和整體性為前提的,是人生活的最重要的部分,證明在個體發展過程中個體內部發生的進步的演化。阿德勒把渴望完善表達為“心理學原理”,即“沒有它,生命活動就成為不可思議的”,還表述為“在個體和人類的進步的意義上,渴望解決生命問題”。阿德勒相信,人認識自己的缺陷使他能夠通過“渴望完善”的補償而達到人的存在的最終目的,即作為每一個性的自我創造的“自我”。
這樣,他對人的最終目標的觀點就從權力慾開始,到追求優越,最後歸結到力求或渴望完善上。在阿德勒看來,追求優越是“我們生活的基本事實”,追求優越是人的活動背後的一種動力力量,追求優越是人的本性,追求優越是每一個人生來就有的基本動機。任何人都有追求優越的傾向。“追求完善是天生的,就是説,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一種追求,一種驅力,若沒有它,生活是不可想象的。”
每個人都有追求優越的向上意志,但每個人各自具體的優越感目標是屬於個人獨有的,它取決於個人賦予生活的意義。阿德勒認為,每個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與他最終的優越感目標相聯繫,都是有意識或潛意識地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阿德勒後來把這種具體個體的優越感目標稱為“自我理想指南”。
同擺脱自卑感一樣,追求優越感由於採用不同方式也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一種情況下,一個人一心只追求自己的優越而忽視其他人和社會的需要,那麼這個人就產生了一種優越情結。這種人言過其實,驕傲自大、自以為是。他們缺乏社會興趣,令人討厭。另一種情況下,追求優越感導致積極的發展,成為促進人格發展的積極力量。
總結:自卑感是人的一種生存情境。自卑感的存在使人產生緊張感,從而人要努力通過補償來擺脱它。在此意義上,自卑感成為一種動力。
從一種意義上可以説,追求優越是一種補償自卑感的方式。從另一層更重要的意義上看,由於在阿德勒看來,人又是受目標牽引的。追求優越就是每個人之目標。因而從每個人都受這種目標引導這一層上説,追求優越亦是一種動力。兩者可以説都是人發展的基本動力。自卑感作為動力是從後面推動人,追求優越是從前面引導人。人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優越目標的引導,在這種一推一拉的過程中,人格得以發展。當一種補償得以完成時,個體會發現新的自卑,受到新的優越目標的牽引,從而向更高的優越努力。如此持續不已。
於是,我們看到一幅動態的圖像:為自卑感所推動的個體,而優越感目標的牽引之下,不斷努力克服和彌補自身現實的和想象的侷限而朝向完善發展。
然而,上述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只發生在走在人生正確道路上的人們。對於誤入人生歧途者而言,卻是一幅完全不同的圖像:一個人在克服自卑過程中形成了自卑情結,在補償中形成了過度補償,在追求優越時形成了優越情結。在此情況下,他也想克服自卑,但卻在自卑中越陷越深。他也會為爭取優越而作出補償行為,但這種努力卻指向與其目的完全相反的一面,結果只是適得其反。當無法真正有效解決問題時,他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來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最終,他完全陷入到自卑情結、過度補償與優越情結的漩渦中而不能自拔。
我們可以説,自卑感、追求優越是每個人都固有的。只是由於使用的方法有正誤之分才造成了人生活之差異。在阿德勒看來,只有那些發展了社會興趣,與社會進行合作的人才走在了正確的人生之路,而那些未能發展自己的社會興趣,不能與社會進行合作的人都是把努力指出了生活中毫無用處的一面。
“在每件人類的創作之後,都隱藏着對優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對我們文化貢獻的源泉。人類的整個活動都沿着這條偉大的行動線――由下到上,由負到正,由失敗到成功――向前推進。然而,真正能夠應付並主宰其生活問題的人,只有那些在奮鬥過程中,也能表現出利人傾向的人,他們超越前進的方式,使別人也能受益。……人類所有對價值和成功的判斷,最後總是以合作為基礎的,這是人類種族最偉大的共同之點。我們對行為、理想、目標、行動和性格特徵的各種要求,都是它們應該有助於人類的合作。我們絕不可能發現一個完全缺乏社會感覺的人、神經症患者和罪犯也都知道這個公開的秘密。這一點,可以從他們拼命想替他們的生活樣式找出合適的理由,和把責任往別處推等行動中看出來。可是,他們已經喪失了往生活中有用的一面前進的勇氣。自卑情結告訴他們:“在合作中獲取成功是沒你份的”。他們已經避開了真正的生活問題,而和虛無的陰影作戰,以向他們自己重新肯定自己的力量。
每種目標都可能含有少許的錯誤在裏頭。……但是假使其優越感目標中包含有高度的社會感覺,那麼它所犯的錯誤便不會太大。”

自卑解釋二

雖然造成人類自卑心理的原因有許多種,但不管是那種原因,也不管是因何而自卑,所有的自卑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條件,就是自我要求過高。人只有在自我要求過高,高過自己的實際時才能產生自卑心理。如果自我要求不高,與自己的實際相吻合;或自我要求過低,低於自己的實際時,是不會產生自卑心理的。
比如,如果你自我要求是月薪兩千元,而你實際一個月只賺一千元時,你就會感到自卑,為自己所賺錢的數量和自己賺錢的能力自卑。相反,如果你自我要求是月薪五百元,你就不會感到自卑了,甚至還會因此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樣是賺一千元,為何前者自卑而後者不自卑呢?區別就在於前者自我要求高,後者自我要求低。

自卑解釋三

中國幸福心理認為:人天生都喜歡有自豪感,而不喜歡有自卑感,自豪感就是我或者我們的事物比別人的事物好的滿足感。所以不滿足是人的本性。

自卑解釋四

經常遭受失敗和挫折,是產生自卑心理的根本原因。一個人經常遭到失敗和挫折,其自信心就會日益減弱,自卑感就會日益嚴重。自卑的產生會抹殺掉一個人的自信心,本來有足 夠的能力去完成學業或工作任務,卻因懷疑自己而失敗,顯得處處不行,處處不如別人。由於自卑的情緒影響到了生活和工作,所以給人的心理、生活帶來的不良影響亦很大。

自卑心理療法

心理學家與教育專家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以下方法對兒童自卑有不錯效果。  
改變形象法: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具備服飾保守,説話吞吞吐吐,走路畏縮等特點。從改變服飾、説話的音量、走路的姿勢入手,便是改變他們的心態,克服自卑心理的一條捷徑。據國外最近的實驗顯示,人在舉重的時候如果大聲喊叫,就能多使出15%的力量,舉起更重的槓鈴。實驗同時還證實,昂首闊步的舉止以及整潔大方的打扮也能提高自己的信心。因此,專家認為,家長對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應特別注意教育他們改變自己的形象:穿整潔大方的服裝,講話爽快,走路昂首闊步等等。
語言暗示法:語言是思想的表露。積極的語言能使人產生積極的情緒,改變消極的心態,因而家長可以有意識地用“你聰明!”“你一定行!”之類的積極語言為孩子打氣,或是在此基礎上,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擬定一句鼓舞鬥志的話,每天上學之前都念上幾遍,在語言暗示後再滿懷信心地去上學。
預演勝利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不敢接受挑戰時,就要求他們先在頭腦中想象完成任務時的勝利情景。這種白日夢式的預演勝利法,對於幫助孩子戰勝恐懼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戰性的任務,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發揮長處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同時也有自己的短處和劣勢。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長,就連天才也會喪失信心,自暴自棄;相反,一個人若能揚長避短,強化自己的長處,就是有殘疾的人也能充滿信心,享受成功的快樂。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長處和優勢,併為他們提供發揮長處的機會和條件,這也是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關鍵。
儲蓄成功法:自信是成功的保證,自信也是建立在成功的經驗之上的。科學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有大腦便有一種刻劃的痕跡——動作模式的電路紋。當人重新憶起往日成功的動作模式時,人又可重新獲得那種成功的喜悦,從而消除自卑,充滿信心。在消除孩子自卑心理時,為了能讓他生活在成功的體驗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指導他建立成功檔案,將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與進步都記錄下來,積少成多,每隔一段時間就拿出來看看,經常重温成功的心情,這樣能使他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難。
洗刷陰影法:失敗的陰影是產生自卑的温牀。有自卑心理的孩子遇到的挫折與失敗比一般孩子要多得多,及時洗刷失敗的陰影是克服自卑,保持自信的重要手段。洗刷失敗陰影的方法很多,較為常見的有兩種:一是家長要幫助孩子將失敗當做學習的機遇,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從失敗中學習和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二是徹底遺忘,家長要幫助孩子有意將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情徹底地忘記,或是用成功的經歷去抵消失敗的陰影。
比較,即用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但對於“羨人之長,羞己之短”的孩子來説,採用逆向比較,選擇別人的短處作為比較的對象,對於消除自卑心理,達到心理平衡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降低追求法:一位哲人説過:“追求越高,才能的發揮就越充分。”對於後進孩子來説,與其空談立志,當什麼愛因斯坦式的劃時代的科學家,還不如訂幾個切實可行的小目標。讓這些孩子適當降低追求,讓大的目標分解成若干小目標,做到一學期、一個月、甚至一個星期都有目標可尋。目標變得小而具體,就易於實現,這樣一來孩子就每時每刻都有成功感,就可更快地進步。 [2] 

自卑預防調整

自卑童年教育

自卑感是幼小時在家庭裏就開始形成的,所以幼年期的教育非常重要。做父母的不應對子女寄以超過其實際可能的期望值,要客觀地觀察並承認子女的天賦條件。要着重培養其實際能力,因材施教,並設法讓他感到心裏踏實。成才需要堅定的毅力,應幫助孩子培養起良好的心理品格。

自卑化弊為利

自卑感既會使人羞怯退縮,也能使人奮發進取。某種意義上,自卑感是走向成功的踏板。發現它,承認它的存在,並設法彌補它,從而達到人生的目標。

自卑系列擺脱

若是自己不能勝任的事,不要立即強制去做,而是先從較容易入手、獲得自信後,再做較為複雜的事,以便一步一步地實現目標。這叫做系列擺脱法。

自卑共鳴理解

對懷有自卑感的人,應擺脱孤立無援、獨自苦惱的狀態,將自己的困惑向周圍人訴説,幫助分憂解愁,體諒、理解其苦惱心情,爭取周圍人及家屬的“共鳴性理解”,對消除自卑感具有良好作用。

自卑行為矯正

要針對自己的弱點制訂一個逐步訓練的計劃,並堅持不懈地執行。如爭取在集會上發言,主動接觸陌生人;可以預先擬就話題,演練對話,提高語言技巧及社交手段。也可觀察一下週圍的人,發覺別人也不像自己所認為的那樣十全十美,對自己又並無歧視之意,也就不再“自慚形穢”了。

自卑心理治療

對於自卑感的克服,一般心理治療中的説理開導、分析評價、講授對策、鼓勵勸慰等,都是用得上的。心理治療時還把有同樣經歷的人組織成集體小組,相互慰藉,共同探討,鼓勵進取,消除自卑。對個人單獨難以克服的自卑者,參加這類有組織的自助小組,開展自救心理治療會有更多裨益。

自卑障礙治療

若有明顯的焦慮、抑鬱、失眠及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當求醫輔用適當藥物同時治療。當自卑感伴同神經衰弱抑鬱症心身疾病等時,最好短期住院治療。

自卑加強修養

自卑,來自對自己的不信任,懷疑自己的能力。只要自己真的有才能,就不會害怕別人笑話,自然不會自卑。

自卑心理調適

如果您意識到自己確實存在某種程度的自卑情結,可以採用下面幾種策略進行自我調節
首先,要採取正確的對待自卑的態度,建立積極的合理的自我評價觀念。現代心理衞生科學和心理學研究證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優勢和潛力,即使有心理障礙者也不例外。善於發掘自己的心理特長,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這些優勢和潛力,人人都會對社會作出積極貢獻。在這方面,個體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調整自己的主觀需要,充分認識自己職業的社會價值。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而不在於索取。人類社會就像在人海中向着目標航行的一條巨輪,我們每一個人來到世界上,來到這條船上,就是負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使這條船航行得更快一些,而一個人所從事的職業正是這個人向社會負獻這份力量的途徑和方法。當一個人為着人類社會的共同目標而努力奮鬥,奉獻着自己那一份力量的時候,他的潛能也就得到了最人限度的發揮,同時人類社會也會給他的豐厚的回報。當一個人把人生僅僅看作索取,把工作僅僅看作向社會索取優越地位的方法時,必然使自己陷於痛苦和煩惱之中,因為沒有哪一個社會會歡迎這樣的寄生者。
其次,認清自我,悦納自我。認清自我,就是要有一個清醒的自我意識,能夠正確地評價自我,辯證地看待自身的優缺點。學會從周圍的世界中提取有關自我的真實反饋,避免來自自己的主觀理解帶來的誤差。在此基礎上,還要悦納自我。悦納自我也就是既承認自己的優點,又接納自己的缺點;既能承受自己的成功,也能接受自己的失敗。正確地接納自我可以從兩方面着手:一是要有適當的目標,儘可能使自己的目標與現實接近;一是社會比較的標準要廣泛,避免用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比,否則自己就會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第三,個體要修正理想中的我,改變不合理信念,也就是降低自己的期望水平,努力使理想自我的內容符合現實自我所能作出努力的程度。同時還要改變思維方式中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這實際就是一種認知改變的過程。
第四,補償與昇華有助於克服自卑心理。阿德勒認為,一個人如果在某些方面自覺不足,他可以通過有條理的努力來進行補償,也就是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補償作用。有人曾對四百多位成就輝煌的人做了研究,發現他們都有一些共同特點:小時候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飢寒交迫;有的父母離異;有的受到父母的過分控制或者遭到父母遺棄、疏遠;有的經歷過家庭經濟的上下波動;有的身體殘疾;還有一些孩子的父母對其學習成績不良和職業的選擇大為不滿。四百人當中,雙目失明、耳聾、身體殘疾、體弱多病、發育不良、相貌醜陋、肥胖或有語言表達困難者佔四分之一。顯然,補償其缺陷和不足的需要,是這些人個人奮鬥的主要因素,甚至是他們獲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個體不是十全十美的人,也應通過相應的補償,提高自己的進取心工作積極性,從而使事業有成。一個人的自卑還可以通過昇華來得到矯正。昇華的作用一方面轉移目標,實現了原有的情感,達到了內心平衡,同時又創造了積極的價值。個體的心理昇華主要指,當個體的需要沒能滿足或目標沒達到時,不是消沉、退縮,而是不斷努力或調整目標,最終獲得成功。許多個體的成功,究其原因就是運用了補償和昇華。
第五,人際交往也是消除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徑。自卑感的人往往缺乏人際交往,缺乏情感交流,缺乏社會支持。人際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人際交往不取決於交往的數量,而取決於交往的水平。許多調查研究表明,個體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或是交往面窄,或是交往數量有限。其實,個體一旦在社會交往中,參照公認的一些社會價值標準來衡量自己及職業,並不悲觀,反而體現了其職業的神聖和偉大,同時也體驗着人類社會給予他的豐厚回報。特別是目前我國實行科教興國的戰略,這就需要教育的努力,更需要個體的奉獻,因此,個體作用是巨大的。個體人際交往的加強,一方面有助於克服自卑心理,促進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對教育、教學及個人生活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
此外,請心理專家幫助解決,是及時有效解決自卑問題的重要途徑。心理諮詢的目的就是幫助有心理問題的個體改善認知,恢復心理平衡。因此,個體要學會請求心理專家的幫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