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動化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鎖定
自動化是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自動化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中國的自動化專業最早源於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首批設立的專業之一“工業企業電氣化”。 [1-2]  [9] 
該專業以自動控制理論為主要理論基礎,以電子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等為主要技術手段,對各種自動化裝置和系統實施控制,是計算機硬件與軟件結合、機械與電子結合、元件與系統結合、運行與製造結合,集控制、計算機、電氣、機械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專業。該專業既強調學生有紮實的理論基礎,也突出學生的實踐技能,並注意加強學生在工程技術方面創新能力的培養。 [3] 
中文名
自動化
外文名
Automation
類    別
自動化類
專業代碼
080801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工學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自動化發展歷程

20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百廢待興,學習蘇聯組建高等教育體制,細分專業。於是,分別對應着國家工業建設中的自動化與國防、軍事建設中的自動控制,先後建立了“工業企業電氣化”專業與“自動控制”專業(當時在不少學校,“自動控制”專業是保密專業,在早期也有稱其為“自動學與遠動學”“自動控制系統”專業的)。
20世紀60年代,“工業企業電氣化”專業名稱改為“工業電氣化及自動化”。
20世紀70年代末,恢復招生時“工業電氣化及自動化”又改為“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
1993年,在歷經4年的全國第三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後,國家教委頒佈了稱之為“體系完整、比較科學合理、統一規範”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工業電氣自動化”和“生產過程自動化”兩個專業合併成立屬於電工類的“工業自動化”專業,並由當時的機械工業部歸口管理成立高等學校工業自動化教學指導分委員會,負責全國“工業自動化”專業的教學指導工作;與此同時,“自動控制”專業則被歸屬到電子信息類,並由當時的電子工業部歸口管理成立高等學校自動控制教學指導分委員會,負責全國“自動控制”專業的教學指導工作。經這次專業調整,進一步明確了“工業自動化”專業與“自動控制”專業的“強弱電並重、軟硬件兼顧、控制理論和實際系統相結合,面向運動控制、過程控制和其他對象控制”的共同特點與培養目標,也基本確定了“工業自動化”專業偏重強電、偏重應用,“自動控制”專業偏重弱電、偏重理論的專業特點與分工格局。
1995年,國家教委頒佈了“(高等學校)工科本科引導性專業目錄”,將電工類的“工業自動化”專業與原電子信息類的“自動控制”專業合併為新電子信息類的“自動化”專業。由於這是引導性專業目錄,不屬於強制執行,再加上將“工業自動化”這一強弱電並重的專業“併入”屬於弱電專業類的電子信息類不利於專業的發展,因而許多學校仍然保持“工業自動化”專業與“自動控制”專業並存的局面。更由於1996年,國家教育部再次委託機械工業部與電子工業部分別成立新的一屆(即第二屆)歸口管理的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使得這一引導性專業並未得到有效的實行。 [9] 
1998年,教育部頒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1998年頒佈)》,將原流體傳動及控制(部分)(專業代碼080312)、電氣技術(部分)(專業代碼080605)、工業自動化(專業代碼080604)、自動化(專業代碼080607W)、自動控制(專業代碼080711)、飛行器制導與控制(部分)(專業代碼081806)合併為自動化專業,專業代碼為080602,屬電氣信息類,為工學門類專業。 [6] 
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制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將原自動化(專業代碼080602)拆開分別轉設為自動化(基本專業,專業代碼080801)與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特設專業,專業代碼080802T),均屬自動化類,為工學門類。 [1]  [7]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頒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自動化專業為工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0801,屬自動化類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學制為四年。 [8] 

自動化培養目標

自動化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與修養,遵守法律法規,具有社會和環境意識,掌握必備的數學與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自動化領域相關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具備良好的科學思維能力和解決自動化領域工程問題能力,能在團隊中有效發揮作用,綜合素質良好,能通過繼續教育或其他的終身學習途徑拓展自己的能力,瞭解和緊跟學科專業發展,勝任自動控制系統研究、設計開發、部署與應用等工作,在相關領域具有就業競爭力的高素質專門技術人才。 [1] 

自動化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學制
4年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參考總學時或學分
建議參考總學分為140~180學分,其中畢業設計(論文)至少8學分(或不少於8周)
參考資料 [1] 
  • 人才培養基本要求
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執行。
2、業務方面
  1. 掌握從事自動化領域工作所需要的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知識,以及電子電氣、計算機與通信、儀器儀表等技術基礎知識,具有初步的工程管理、節約資源、環境保護、社會、法律等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基本知識。
  2. 掌握專業領域中檢測、建模、控制和優化的基本原理和策略,掌握在專業領域中信息處理與網絡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瞭解自動化領域的前沿和發展動態。
  3. 瞭解工程控制系統分析與設計的一般方法,具有選擇恰當技術、資源和現代工具解決一般工程系統中控制問題的基本專業能力,具有獨立從事某一實際工程控制系統的運行、管理與維護的基本能力。
  4. 具有對自動化系統或產品中的技術進行分析、改進、優化與設計的能力。
  5. 具有創新意識和對自動化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設備進行研究、開發和設計的初步能力。
  6. 瞭解自動化類專業領域的技術標準、相關行業的法規,具有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
  7. 具有適應發展的能力以及對終身學習的正確認識和學習能力。
  8. 具有較強的交流溝通、環境適應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9. 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至少掌握1門外語,能熟練閲讀自動化專業外文文獻資料,可進行跨文化溝通和交流。
3、體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執行。 [1] 

自動化課程體系

自動化總體框架

自動化專業課程體系可參照如下原則構建:
  1. 理論教學學分應不低於總學分的70%。理論教學部分包括通識教育類和專業教育類兩大塊。其中通識教育類為必修模塊,包括公共教育和通識教育兩部分,其中公共教育包含思想政治理論、外語、體育、計算機等課程;通識教育包括:①人文科學類教育;②社會科學類教育;③自然工程類教育。專業教育類課程中應含一定比例的必修與選修內容。
  2. 實踐教學類學分應不低於總學分的25%。主要包括:①通識教育實踐;②課程實驗;③綜合課程設計;④專業實習;⑤畢業設計(論文)等。有條件的學校可在專業實踐教學中設置選修內容。
  3. 其他各類活動的學分應不低於總學分的2%。各高校可根據各自情況,組織開展各類活動,包括:①學術與科技活動,例如校內外組織的各類學術活動、學術講座和學科競賽等;②文體活動,例如各類文藝和體育活動;③自選活動,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展交叉學科培養、創新創業教育、本研貫通培養等個性化活動。 [1] 

自動化理論課程

  • 通識類知識
通識類知識包括公共教育和通識教育兩部分,在國家規定的教學內容基礎上,各高校可根據各自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公共教育部分內容,具體包括人文社會科學、外語、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體育、藝術等。
通識教育部分可根據情況適當提高自然科學的教學要求,即根據不同的人才培養定位,加強學生必要的高等數學、工程數學、大學物理基礎,培養和提升學生概念表述清晰、推導演算熟練,能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和物理知識解決專業問題的綜合素質。 [1] 
  • 學科基礎知識
參照教育部相關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基本要求,在不低於該要求的基礎上,學科與專業基礎知識須涵蓋電氣信息與自動化科學技術聯繫密切的電路理論、電子技術、程序設計計算機網絡等學科相關知識、發展歷史和現狀。 [1] 
  • 專業知識
自動化專業包括自動控制原理、現代控制理論、優化方法、檢測技術與儀表、計算機硬件與軟件技術、微機原理、系統優化、系統設計與仿真、傳感器與執行機構、智能信息處理等專業知識,幷包括其發展歷史和現狀。不同專業課程須覆蓋相應的知識領域。專業設置方向有關的內容,各高校可根據自身特色,適當選取和補充。 [1] 

自動化實踐教學

各高校應具有滿足教學需要的完備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通識教育實踐、課程實驗、綜合課程設計、專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以及其他各類科技創新活動等。
  1. 通識教育實踐:應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工科動手能力及基本實踐技能,包括軍事訓練、電子工藝實習、金工實習等。
  2. 課程實驗:結合相應的理論教學內容,根據不同課程的教學要求,應配套相應的演示性、驗證性和綜合性實驗等。
  3. 綜合課程設計:綜合多個知識點或知識領域的實踐型教學內容,須涉及系統的分析、設計、調試等專業技能訓練。
  4. 專業實習:進行必要的工程技術訓練,可開展一定的社會實踐、企業現場參觀和實訓等實習活動。
  5. 畢業設計(論文):結合自動化專業的工程實際問題,指導學生根據某一方面的具體要求開展設計性學習和研究,並撰寫研究論文或工程設計報告。選題應符合專業培養目標要求,有明確的應用背景,在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工程實際問題為選題的畢業設計(論文),應吸納企業或行業專家指導和考核。 [1] 

自動化教學條件

自動化教師隊伍

  • 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要求
  1. 專業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須滿足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標準。
  2. 專任教師數量和結構滿足專業教學需要,專業生師比不高於18:1。
  3. 新開辦專業,至少應有10名專任教師(不包括專業實驗教師)。在120名學生基礎上,每增加40名學生,須增加1名專任教師(不包括專業實驗教師)。
  4. 須配備一定數量的專業實驗教師,本科生與專業實驗教師隊伍之比應不高於150:1。
  5. 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和講師以上職稱的比例不低於90%,並逐漸提高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的比例。
  6. 年齡在55歲以下的教授及40歲以下的副教授分別佔教授總數和副教授總數的比例應適宜,中青年骨幹教師所佔比例較高。
  7. 學科帶頭人學術造詣較高,專業分佈合理,學科隊伍陣容整齊,學術梯隊的年齡及知識結構合理,有數量適宜的骨幹教師,為專業發展提供基本師資保障。
  8. 有企業或行業專家作為兼職教師。 [1] 
  • 教師背景和水平要求
  1. 專業背景:大部分授課教師(不低於60%)在其學習經歷中至少有一個階段是自動化類專業學歷,部分教師具有相關專業學習的經歷。有條件的高校應適當引進具備與自動化專業領域有關的交叉學科的專兼職師資,以利於專業的進一步發展和拓寬。
  2. 工程背景:從事工程應用類教學的教師中,有過企業工作經歷或承擔過工程項目的教師數須佔有相當比例。學校應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具有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特別是博士學位)的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3. 科學研究:專任教師應具有承擔自動化專業領域內科研項目的能力,包括承擔國家、省(部)、科研院所以及企業的科研項目,所取得的成果應在中國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與會議上發表或申請專利和軟件著作權登記等。 [1] 
  • 教師發展環境
專業教師應具有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本科教學和學生指導工作,積極參與教學研究與改革。每位專任教師為該專業學生的教學工作量不少於2學分/學年(含實踐教學環節)。每位教授、副教授每年至少完整地講授1門本科生課程。
學校應為專業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為專業的建設和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師資隊伍建設有規劃;教師的學術能力和教學水平提升有計劃;教師進修和參加學術交流有支持和保障;有專門針對青年教師培養的計劃;有專門針對教師工程能力提升的措施;有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指導學生的政策;有對教師教學質量明確要求的制度。 [1] 

自動化設備資源

  • 教學設施
  1. 教室、實驗室在數量和功能上滿足教學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維護和更新機制。
  2. 實驗設備完備、數量充足、性能優良,能滿足各類教學實驗的需求。對原理演示和驗證型實驗應保證每組不多於2人,綜合型實驗每組學生的任務要有所區別。
  3. 保證學生課內外學習的上機、上網和實驗需求。
  4. 實驗設備有專人維護,能保證實驗按照計劃順利進行。
  5. 有穩定的企業實習基地,在企業實習或上課的,要有行業標準、規範和安全方面的教育。
  6. 鼓勵企業在高校聯合建實驗室,鼓勵搭建各級各類科技競賽平台,為學生學習創造更加寬鬆的環境。
  7. 畢業設計(論文)的內容必須屬於自動化專業學術內容,一人一題,結合工程實際的題目應占有一定比例。在企業進行畢業設計(論文)的,除校內指導教師外,還必須有企業指導教師。 [1] 
  • 信息資源
配備各種能滿足專業培養需求的教材和專業圖書參考資料,能夠方便師生查找和使用,圖書館、自習室等閲讀環境良好,建有良好的校園網絡設施,能夠為學生提供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獲取學習資料的條件。 [1] 

自動化教學經費

  1. 教學經費有保證,能滿足專業教學、建設和發展的需要,不低於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標準規定的生均指標。
  2. 已建專業每年正常的教學經費應包含師資隊伍建設費、人員工作費、實驗室維護更新費、專業實踐費、圖書資料費、實習基地建設費、畢業設計(論文)費等。
  3. 新建專業應保證一定數額的不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在內的專業開辦經費,特別是應有實驗室建設經費。 [1] 

自動化質量保障

  1.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要求:各高校應對主要教學環節(包括理論課程、實驗課程等)建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各主要教學環節應有明確的質量要求;應建立對課程體系設置和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與校內外專家的意見。
  2.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要求: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採用科學的方法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並形成分析報告,作為質量改進的主要依據。
  3.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要求: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針對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採取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1] 

自動化培養模式

  • “三鏈銜接-三階遞進-三軸驅動”新時代工科專業領軍人才培養模式
1、“課程-師資-教材”三鏈銜接,夯實基礎
  1. 堅持思政引領,融合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構建一流課程鏈。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導本科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自動化+X”課程方案,其中“X”既包含“軟件技術基礎”(32學時)、“MEMS基礎”(32學時)、“大數據處理”(32學時)及“計算機網絡技術”(32學時)等跨專業課程,也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36學時)等特色思政課程。積極優化線上課程,建設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通過線上授課及模擬仿真鍛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全方位夯實本科生思政與知識基礎。
  2. 堅持名師引領,融合校內外優秀導師資源,打造優質師資鏈。建立工科專業師資隊伍的引培機制,對內加大本科生優秀教師團隊培養力度,對外吸收中國國內外優秀導師資源。聘請企業工程師和創新創業導師單位校外指導教師,搭建涵蓋創業型、學術型、工程型的“三元”教師團隊,從創新創業、工程實踐等多方面開展教學。
  3. 堅持新時代引領,融合自編教材和精選教材,建設精品教材鏈。專業教師團隊聚焦科技前沿領域,洞悉行業發展前景,推動教材更新,自主編寫國家規劃及重點教材,建設自動化專業特色教材體系。在教學過程中,融合團隊自編教材和精選教材,兼顧時代發展與課程需求。
2、“實驗-實訓-實習”三階遞進,增強能力
  1. 圍繞課程目標佈局實驗體系。根據工科專業特點和實際工程環節,構建了“學門核心+學類核心+專業核心+專業選修”的實驗教學體系,其中學門核心實驗(2學分)、學類核心實驗(3學分)、專業核心實驗(3學分)、專業選修實驗(1學分),共計9學分,做到傳統實驗改革和新型實驗推廣兩手抓,全方位增強學生綜合應用能力。
  2. 圍繞工程項目構建實訓體系。創新工程實踐教育內容,推行“以工程項目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礎訓練+自選項目”實訓模式,自選項目圍繞核心技術,涵蓋新能源、碳中和、“互聯網+”等戰略科技要點,與國際科技前沿接軌,鍛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3. 圍繞產業需求打造實習體系。完善校企地協同制度,地方政府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學校提供人才和基礎教育,企業提供場地和一線指導,校企地深度合作,協同打造“認知實習+生產實習+企業實習+畢業實習”四大實習板塊,實習總時長達到192小時以上,增強學生實際應用能力。
3、“科研-競賽-交流”三軸驅動,提升素養
  1. “開放平台+多維資源”,部署科研軸。依託國家級科研平台和實踐教學基地,建立全方位、多專業融合的多元異構教學實踐平台。積極吸納本科生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降低工科專業本科生的科研門檻,鼓勵學生“敢科研,能科研,會科研”。
  2. “學科雙賽+校企雙師”,佈局競賽軸。強化競賽牽引,以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中國機器人大賽等專業學科競賽為基礎,發揮“互聯網+”大學生創業創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雙創三大競賽的引領作用,搭建“校省國”三級賽訓體系。深化“校企雙師”的培訓模式,加強科研訓練成果、企業聯合項目與競賽項目的有機融合和轉化,從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 “學術前沿+國際思維”,深化交流軸。邀請中國國內專家學者至學院開展學術講座,聚焦中國國內科研前沿與難點,培養學生的擔當意識,並鼓勵學生前往中國國內高校進行短期訪學、學術交流,鍛鍊學生的溝通能力。定期舉辦國際學術交流會,組織中國國外科學家與學生進行面對面或者線上交流,積極推薦學生赴境外名校暑期學習、參加國際會議等,從多維度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
代表院校:湖南大學 [10] 
  • “新工科”理念下人才培養創新模式
方案
  1. 學科體系方面追求“破舊立新,優勢互補”:為培養出新工科人才,首要任務是解決學科體系固化問題,大膽“破舊立新”,結合產業發展需求和學校優勢調整舊專業,增設新專業,加快新工科專業佈局。其次,新興專業要摒棄傳統工業時代的烙印,兼顧經典理論基礎的同時,緊跟工業發展潮流,及時調整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讓學生多接觸新概念、新工具、新前沿,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2. 實踐平台方面推進“校企合作,資源共享”:首先,需培養高校教師的實踐意識與能力,通過開展“青年教師下基層,企業高管上課堂”活動,推動企業與高校共建實踐平台,打造產學研合作示範基地,聯合培養理論與實踐兼優的應用型人才。其次,構建多層次的“實踐資源共享庫”,彙集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的資源,完善資源共享機制和推廣應用機制,以最低成本推動高質量的實踐教學。
  3. 教學手段方面善用“新舊結合,推陳出新”:信息時代下工科高校應注重知識獲取渠道上的新舊結合,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授課為引導,加強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探索“多元”人才培養模式,採用課程學習與項目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探究式與小班研討式學習方式、MOOC/SPOC+翻轉課堂教學改革模式、校企合作協同育人與企業實習、跨國交換學習與國際化聯合人才培養模式等,推陳出新,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新型工科人才。
實踐
  1. 學科體系時代化:為優化學科體系結構,使其更加適應工業發展。對自動化課程進行整合,設置新興專業課程模塊,增強人才培養靈活度,力爭做到與產業接軌。推行“卓越工程師計劃”等實踐教學計劃,將科研訓練納入通識教育必修環節,鼓勵實行“校企雙導師”聯合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以學科競賽為牽引,提升學生創新實踐技能。
  2. 實踐平台現代化:為加強實踐平台建設,使其更加適應現代需求。建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工業與信息化部/教育部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以及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教學科研公共平台。注重於企業間的合作,引領校企戰略合作更加可持續的發展。
  3. 教學手段多元化:為豐富教育教學手段,使其更加適應多元化教學。構建基於信息化時代的“學”為中心的課程教學體系和基於學習成果導向的教學評價體系,按需設課。積極推進培養方案國際化,省級、校級品牌專業應對照中國國外高校相關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方案設計,所有專業均應實現50%以上的專業教育課程具備全英語授課能力。
代表院校:南京理工大學 [11] 
  • 工程教育認證體系下人才培養模式
  1. 以知識、能力與素質協調發展為目的。為實現此目的需重新設計課程體系:第一,完善的知識體系。在自動化課程體系中,強調與工程技術相關的公共基礎知識、技術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第二,營造氛圍模擬社會實際工作情況。將實驗教學與工程實踐相結合,在設計課程時要考慮實際工作流程。第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加大實踐力度。以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為目標,考慮如何安排教學過程,合理計劃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學時,適度增加課外學習和實踐時間。
  2. 改革教學模式,更新教學內容。切實加強工程教育平台建設、實習基地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創設具有林業大學特色的工程教學模式。同時構建有效的工程教育運行體系、質量評價和監督機制。在服務型理念的指導下,更新教學內容,積極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建設需求,培養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
  3. 加強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建構循序漸進、多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合理安排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實踐教學環節,確保實踐層次較豐富、教學標準較高、合作關係較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在美國教育家杜威“做中學”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創設工作環境、營造職場氛圍,使競爭、自主學習和動手實踐成為一種常態,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增強應用知識的實踐能力。
  4. 加強綜合素質能力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以全面發展理論為指導,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思維方式,注重溝通交流、團隊協作、系統分析等能力的培養。
代表院校:東北林業大學 [12] 

自動化發展前景

自動化人才需求

自動化專業致力於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未來社會與科技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與健康個性相統一,富有良知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具有自動控制學科的基本理論,掌握自動控制、系統工程、智能系統、運動控制、工業過程控制、電力電子技術、電子與計算機技術、信息處理等工程技術基礎和專業知識,具有設計、開發和綜合各種自動化裝置與系統,以及複雜系統管理和決策能力的寬口徑複合型工程技術人才。 [5] 

自動化考研方向

自動化就業方向

自動化專業學生畢業後可在國民經濟、國防、科研各部門中從事運動控制過程控制、製造系統自動化、自動化儀表和設備、新型傳感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控制、信息處理、智能建築、複雜網絡與計算機應用系統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設計、系統運行管理與維護、教育和管理決策等工作。 [5] 

自動化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
北京
清華大學
北京建築大學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北方工業大學
北京聯合大學
北京工商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華北電力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北京印刷學院
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

天津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
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
天津商業大學
天津理工大學
天津科技大學
天津工業大學
中國民航大學
天津城建大學
天津大學
南開大學
天津仁愛學院
天津天獅學院
上海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電機學院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電力大學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上海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同濟大學
東華大學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重慶
重慶理工大學
重慶科技學院
重慶工商大學
重慶郵電大學
西南大學
重慶大學
重慶移通學院
重慶工程學院
河北
華北理工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河北水利電力學院
唐山學院
邢台學院
河北科技師範學院
石家莊鐵道大學
華北科技學院
河北工程大學
燕山大學
河北大學
滄州師範學院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河北科技大學
滄州交通學院
燕京理工學院
河北農業大學現代科技學院
燕山大學裏仁學院
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

河南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河南工學院
鄭州大學
洛陽理工學院
黃淮學院
周口師範學院
商丘師範學院
南陽師範學院
鄭州輕工業大學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河南工業大學
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大學
河南城建學院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南陽理工學院
安陽工學院
中原工學院
鄭州西亞斯學院
鄭州經貿學院



山東
臨沂大學
山東石油化工學院
濱州學院
菏澤學院
山東工商學院
濰坊學院
山東交通學院
齊魯工業大學
青島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中國海洋大學
曲阜師範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
濟南大學
青島理工大學
青島科技大學
煙台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
山東大學
濰坊理工學院
山東華宇工學院
青島工學院
山東協和學院
齊魯理工學院
煙台南山學院
煙台理工學院
青島科技大學中德科技學院
山西
山西工學院
山西科技學院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
晉中學院
太原工業學院
山西大同大學
太原科技大學
中北大學
山西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山西晉中理工學院

安徽
安徽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安徽工業大學
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
蚌埠學院
合肥學院
銅陵學院
黃山學院
宿州學院
淮南師範學院
安慶師範大學
安徽建築大學
安徽工程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安徽理工大學
皖江工學院
淮北理工學院
馬鞍山學院
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
安徽信息工程學院
安徽新華學院
安徽三聯學院
安徽師範大學皖江學院
江西
九江學院
宜春學院
贛東學院
贛南科技學院
景德鎮學院
南昌工程學院
景德鎮陶瓷大學
南昌航空大學
華東交通大學
江西理工大學
南昌大學
東華理工大學
江西工程學院
南昌工學院
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
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江蘇
南京大學
東南大學
河海大學
無錫學院
常熟理工學院
南京曉莊學院
江蘇理工學院
南京工程學院
金陵科技學院
淮陰工學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常州大學
南通大學
江蘇師範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江蘇科技大學
南京郵電大學
江蘇大學
揚州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江南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宿遷學院
鹽城工學院
常州工學院
江蘇海洋大學
無錫太湖學院
三江學院
南通理工學院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
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

浙江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
衢州學院
麗水學院
浙江科技學院
中國計量大學
浙江理工大學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大學
浙大城市學院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
紹興文理學院
同濟大學浙江學院



湖北
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理工學院
湖北工程學院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武漢輕工大學
武漢紡織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
湖北工業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
江漢大學
三峽大學
長江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湖北師範大學
武漢城市學院
荊州學院
武漢華夏理工學院
武漢東湖學院
武昌首義學院


湖南
湖南大學
中南大學
國防科技大學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湖南工學院
邵陽學院
湖南文理學院
湖南理工學院
湖南工程學院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湖南工業大學
南華大學
湘潭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湖南信息學院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廣東
東莞理工學院
暨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深圳技術大學
廣東海洋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五邑大學
深圳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廣東技術師範大學
韶關學院
嘉應學院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
廣州城市理工學院
廣州軟件學院
珠海科技學院
廣東理工學院
廣東白雲學院
廣東科技學院
廣州華立學院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廣西
梧州學院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
北部灣大學
廣西科技大學
桂林理工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南寧師範大學
桂林信息科技學院
柳州工學院


雲南
昆明理工大學
玉溪師範學院
紅河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
貴州
貴州理工學院
六盤水師範學院
銅仁學院
貴州民族大學
貴州大學
茅台學院
貴陽信息科技學院

四川
西華大學
成都工業學院
西南交通大學
成都大學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四川輕化工大學
西南石油大學
西南科技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攀枝花學院
綿陽城市學院
四川工商學院
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


陝西
長安大學
陝西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航空學院
西北工業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文理學院
西安工業大學
西安工程大學
西安石油大學
西安科技大學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延安大學
陝西理工大學
西安郵電大學
西安明德理工學院
西京學院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

青海
青海大學
青海大學崑崙學院


寧夏
北方民族大學
寧夏理工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黑龍江大學
綏化學院
大慶師範學院
黑龍江科技大學
黑龍江工程學院
東北石油大學
哈爾濱理工大學
齊齊哈爾大學
佳木斯大學
哈爾濱信息工程學院
哈爾濱華德學院
哈爾濱石油學院

吉林
吉林大學
北華大學
長春工業大學
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
吉林化工學院
吉林建築大學
長春工程學院
東北電力大學
吉林農業大學
長春理工大學
長春大學
長春電子科技學院
長春建築學院
長春科技學院
吉林建築科技學院

遼寧
大連理工大學
大連海洋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渤海大學
營口理工學院
大連民族大學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
瀋陽化工大學
大連工業大學
遼寧工業大學
遼寧科技大學
大連交通大學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瀋陽建築大學
瀋陽工業大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瀋陽理工大學
東北大學
遼寧科技學院
瀋陽工程學院
瀋陽大學
大連大學
瀋陽工學院
大連科技學院
瀋陽城市建設學院



新疆
塔里木大學
新疆大學
新疆工程學院
昌吉學院
內蒙
內蒙古大學
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


海南
海南師範大學
海南大學


福建
廈門大學
福州大學
廈門理工學院
廈門工學院
福州大學至誠學院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


甘肅
蘭州理工大學
蘭州交通大學
蘭州工業學院
河西學院
隴東學院
蘭州信息科技學院
蘭州博文科技學院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