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自(拼音:zì)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和商代金文 [2-3]  ,其古字形像人的鼻子,後假借作第一人稱代詞,指自己。自又有開始的意思,又由此虛化為介詞,表示由、從等。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4] 
五    筆
THD
倉    頡
HBU [5] 
鄭    碼
NL [5] 
字    級
一級(編號0477) [1] 
平水韻
去聲四寘 [5] 
注音字母
ㄗˋ
總筆畫數
6+0
四角號碼
2600₀
Unicode
CJK統一漢字 U+81EA
筆順編號
325111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象形字。甲骨文(圖1-3)的“自”字,畫的就是鼻子,上面短短的一豎是鼻樑,兩邊彎彎的曲線,勾勒出鼻子的輪廓,中間是鼻紋,兩旁是鼻翼,下面是鼻孔,這是個完整的鼻子。“自”的本義就是鼻子。
金文(圖4、5)“自”字與甲骨文大致相同,形體略有變化。小篆(圖10)的“自”訛變更大,表示鼻體的線條拉直了,表示孔的兩邊彎鈎線連在一起變作“自”字底部的弧線,沒有鼻孔了。隸變以後不僅把鼻體、鼻孔、鼻紋連在一起變為“目”,而且把表示鼻樑的中間的短豎訛變為“目”上左方的短撇(圖9、11、12)。至此已看不出鼻子的形跡了。 [6] 
説文解字》中還收錄了一個“白”字(圖17),這個“白”不是黑白的白(bái),而是“自”的異體字,它由“自”分化而出。商代甲骨文本有繁、簡二體,繁體鼻身上有二橫為飾筆,簡體以一橫為飾筆;繁體的終端是楷書自,簡體的終端是楷書白。它們音義並同,作為一個詞來使用,甲骨文時代混用,後代幾乎只用自,不用白,這與白與白(bái)的形體容易混淆有關。作為原初構件與聲首,它們都有很強的構字能量,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構字體系。以白為基礎構件,組成了皆、魯、者、㿧、智、百等字,但都來源於口或曰,與“白”沒有直接關係。《玉篇》取消這一部首,《康熙字典》與《正字通》不設白字頭。 [2] 
在甲骨卜辭裏,“自”雖然有時作“鼻”字用,但絕大多數被借來作第一人稱,表示“我”的。“自”之所以被用來表示“自己”,有一種很流行的説法是鼻子是人的面部最突出的部位,表達“自己”這意思時,人們往往用手指點點鼻子來表示,即使是現代,人們(特別是孩子)表示“自己”之意時,也會指着鼻子來説。所以先民便以鼻子的形象來創造了“自”字,以鼻子代稱自己。因“自”被借作第一人稱代詞,所以人們後來便另創了個以“自”表意以“畀”表音的形聲字“”,把“自”“鼻”二字區別開來。 [6] 

詳細釋義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代詞
人稱代詞。指本人。
self;
oneself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你自心裏想,那處熟,就往那處去。”
李商隱《東還》詩:“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長夢採華芝。”
自學成才;自言自語;自告奮勇;自顧不暇
副詞
表示事情的發生符合情理,相當於“自然”。
naturally
齊己《還黃平素秀才卷》詩:“如君好風格,自可繼前賢。”
蘇軾《上神宗皇帝書》:“谷貴之際,千斛在市,物價自平。”

親自。
personally;
in person
《詩經·小雅·節南山》:“不自為政,卒勞百姓。”

本來。
originally
王充《論衡·問孔》:“人之死生自有長短,不在操行善惡也。”
杜甫《古柏行》:“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工。”

名詞
由來;緣由。
origin
《禮記·中庸》:“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開始;開頭。
beginning
《韓非子·心度》:“法者,王之本也;刑者,愛之自也。”

(Zì)姓氏用字。



介詞
表示時間所處的起點,相當於“由”“從”。
from;
since
《孟子·公孫丑下》:“自天子達於庶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後盡於人心。”
王維《雜詩》之二:“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自此;自古
引入跟動作行為有關的時間、處所,相當於“在”“於”。
at;in
《易·小畜卦》:“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詩經·小雅·正月》:“不自我先,不自我後。”

引入相關原因。相當於“由於”“因為”
because
《史記·鄭世家》:“四十一年,助楚擊晉,自晉文公之過無禮,故背晉助楚。”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連詞
表示讓步關係,相當於“雖”“即使”。
even if
《莊子·列禦寇》:“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況有道者乎?”
《西遊記》第十九回:“師父,我自持齋,卻不曾斷酒。”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若”。
if
《左傳·成公十六年》:“唯聖人能內外無患,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

表示轉折,相當於“卻”“可是”。
but


動詞
用。
use;
employ
《尚書·皋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
《荀子·儒效》:“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

表示判斷,是
be;really
《初刻拍案驚奇》:“女子無計可奈,見王先生也自一表非俗,只得從了他。”

前綴
構成動詞。表示行為由自己發出,並非外力推動。


自動;自發;自覺;自願
構成動詞。表示行為由自己發出並及於自身。

《孟子·離婁上》:“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自愛;自救;自殺;自治
[7-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自部】疾二切(zì)
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屬皆從自。
𦣼,古文自。 [9] 

説文解字注

鼻也,象鼻形。
此以鼻訓自。而又曰象鼻形。王部曰:自讀若鼻。今俗以作始生子為鼻子是,然則許謂自與鼻義同音同,而用自為鼻者絕少也。凡從自之字,如屍部㞒,卧息也。言部詯,膽氣滿聲在人上也。亦皆於鼻息會意。今義從也、己也、自然也,皆引伸之義。疾二切,十五部。 [10] 

廣韻

疾二切,去至從 ‖自聲至1部(zì)
自,從也。用也。由也。率也。疾二切。二。 [11] 

康熙字典

【未集下】【自部】 自·康熙筆畫:6 ·部外筆畫:0
古文:𦣹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疾二切,音字。《玉篇》:由也。《集韻》:從也。《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愼不敗也。疏:自,由也。《書·湯誥》:王歸自克夏,至於亳。《詩·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傳:自,從也。
又《玉篇》:率也。
又《廣韻》:用也。《書·皋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傳:自,用也。《詩·周頌》: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傳: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古義自彼者,近數昔日之辭。
又自然,無勉強也。《世説新語》: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
又《集韻》:己也。《正韻》:躬親也。《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又《五音集韻》:古文鼻字。注詳部首。◎按《説文》作鼻本字。 [12]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5]

書寫提示

“自”字書寫演示 “自”字書寫演示
首筆撇從豎中線上端起筆,與“目”的左上角相接。“目”寫在豎中線部位,豎筆、橫筆平行對應;框內上橫寫在橫中線上。 [4]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dz
ǐei
董同龢系統
dzʰ
jed
周法高系統
dz
jier
李方桂系統
dz
jidh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dzʰ
i
擬音/王力系統

dz
i
擬音/董同龢系統

dzʰ
jei
擬音/周法高系統

dz
iɪi
擬音/李方桂系統

dz
ji
擬音/陳新雄系統

dzʰ
ǐe
[13]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六至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疾二切
dzʰjei
集韻
去聲
六至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疾二切
dziɪ
去聲
六至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毗至切
bjɪ
韻略


去聲





疾二切

增韻


去聲





疾二切

中原音韻


去聲
支思

開口呼

全清

tsï
中州音韻


去聲
支思





慈四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二寘


全濁
疾二切
dz‘ie
分韻撮要

陽去
第十六師史四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3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89
  • 3.    董蓮池編著.新金文編 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0:418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69
  • 5.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12]
  • 6.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426-427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724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下[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1583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81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31]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55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968-969
  • 13.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