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文字源流
編輯象形字。甲骨文(圖1-3)的“自”字,畫的就是鼻子,上面短短的一豎是鼻樑,兩邊彎彎的曲線,勾勒出鼻子的輪廓,中間是鼻紋,兩旁是鼻翼,下面是鼻孔,這是個完整的鼻子。“自”的本義就是鼻子。
金文(圖4、5)“自”字與甲骨文大致相同,形體略有變化。小篆(圖10)的“自”訛變更大,表示鼻體的線條拉直了,表示孔的兩邊彎鈎線連在一起變作“自”字底部的弧線,沒有鼻孔了。隸變以後不僅把鼻體、鼻孔、鼻紋連在一起變為“目”,而且把表示鼻樑的中間的短豎訛變為“目”上左方的短撇(圖9、11、12)。至此已看不出鼻子的形跡了。
[6]
《説文解字》中還收錄了一個“白”字(圖17),這個“白”不是黑白的白(bái),而是“自”的異體字,它由“自”分化而出。商代甲骨文本有繁、簡二體,繁體鼻身上有二橫為飾筆,簡體以一橫為飾筆;繁體的終端是楷書自,簡體的終端是楷書白。它們音義並同,作為一個詞來使用,甲骨文時代混用,後代幾乎只用自,不用白,這與白與白(bái)的形體容易混淆有關。作為原初構件與聲首,它們都有很強的構字能量,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構字體系。以白為基礎構件,組成了皆、魯、者、㿧、智、百等字,但都來源於口或曰,與“白”沒有直接關係。《玉篇》取消這一部首,《康熙字典》與《正字通》不設白字頭。
[2]
在甲骨卜辭裏,“自”雖然有時作“鼻”字用,但絕大多數被借來作第一人稱,表示“我”的。“自”之所以被用來表示“自己”,有一種很流行的説法是鼻子是人的面部最突出的部位,表達“自己”這意思時,人們往往用手指點點鼻子來表示,即使是現代,人們(特別是孩子)表示“自己”之意時,也會指着鼻子來説。所以先民便以鼻子的形象來創造了“自”字,以鼻子代稱自己。因“自”被借作第一人稱代詞,所以人們後來便另創了個以“自”表意以“畀”表音的形聲字“鼻”,把“自”“鼻”二字區別開來。
[6]
自詳細釋義
編輯語法屬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代詞 | 人稱代詞。指本人。 | self; oneself |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你自心裏想,那處熟,就往那處去。” 李商隱《東還》詩:“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長夢採華芝。” | 自學成才;自言自語;自告奮勇;自顧不暇 |
副詞 | 表示事情的發生符合情理,相當於“自然”。 | naturally | 齊己《還黃平素秀才卷》詩:“如君好風格,自可繼前賢。” 蘇軾《上神宗皇帝書》:“谷貴之際,千斛在市,物價自平。” | |
親自。 | personally; in person | 《詩經·小雅·節南山》:“不自為政,卒勞百姓。” | ||
本來。 | originally | 王充《論衡·問孔》:“人之死生自有長短,不在操行善惡也。” 杜甫《古柏行》:“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工。” | ||
名詞 | 由來;緣由。 | origin | 《禮記·中庸》:“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 |
開始;開頭。 | beginning | 《韓非子·心度》:“法者,王之本也;刑者,愛之自也。” | ||
(Zì)姓氏用字。 | ||||
介詞 | 表示時間所處的起點,相當於“由”“從”。 | from; since | 《孟子·公孫丑下》:“自天子達於庶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後盡於人心。” 王維《雜詩》之二:“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 自此;自古 |
引入跟動作行為有關的時間、處所,相當於“在”“於”。 | at;in | 《易·小畜卦》:“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詩經·小雅·正月》:“不自我先,不自我後。” | ||
引入相關原因。相當於“由於”“因為” | because | 《史記·鄭世家》:“四十一年,助楚擊晉,自晉文公之過無禮,故背晉助楚。”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 ||
連詞 | 表示讓步關係,相當於“雖”“即使”。 | even if | 《莊子·列禦寇》:“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況有道者乎?” 《西遊記》第十九回:“師父,我自持齋,卻不曾斷酒。” | |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若”。 | if | 《左傳·成公十六年》:“唯聖人能內外無患,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 | ||
表示轉折,相當於“卻”“可是”。 | but | |||
動詞 | 用。 | use; employ | 《尚書·皋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 《荀子·儒效》:“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 | |
表示判斷,是 | be;really | 《初刻拍案驚奇》:“女子無計可奈,見王先生也自一表非俗,只得從了他。” | ||
前綴 | 構成動詞。表示行為由自己發出,並非外力推動。 | 自動;自發;自覺;自願 | ||
構成動詞。表示行為由自己發出並及於自身。 | 《孟子·離婁上》:“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 自愛;自救;自殺;自治 |
自古籍釋義
編輯自説文解字
【卷四】【自部】疾二切(zì)
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屬皆從自。
自説文解字注
鼻也,象鼻形。
此以鼻訓自。而又曰象鼻形。王部曰:自讀若鼻。今俗以作始生子為鼻子是,然則許謂自與鼻義同音同,而用自為鼻者絕少也。凡從自之字,如屍部㞒,卧息也。言部詯,膽氣滿聲在人上也。亦皆於鼻息會意。今義從也、己也、自然也,皆引伸之義。疾二切,十五部。
[10]
自廣韻
疾二切,去至從 ‖自聲至1部(zì)
自康熙字典
【未集下】【自部】 自·康熙筆畫:6 ·部外筆畫:0
古文:𦣹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疾二切,音字。《玉篇》:由也。《集韻》:從也。《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愼不敗也。疏:自,由也。《書·湯誥》:王歸自克夏,至於亳。《詩·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傳:自,從也。
又《玉篇》:率也。
又《廣韻》:用也。《書·皋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傳:自,用也。《詩·周頌》: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傳: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古義自彼者,近數昔日之辭。
又自然,無勉強也。《世説新語》: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
又《集韻》:己也。《正韻》:躬親也。《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字形書法
編輯自字形對比
自書寫提示
自書法欣賞
自音韻彙集
編輯自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王力系統 | 脂 | dz | ǐei |
董同龢系統 | 脂 | dzʰ | jed | |
周法高系統 | 脂 | dz | jier | |
李方桂系統 | 脂 | dz | jidh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dzʰ | i | |
擬音/王力系統 | dz | i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dzʰ | jei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dz | iɪi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dz | ji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dzʰ | ǐe |
自韻書集成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自 | 自 | 止 | 去聲 | 六至 | 從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濁 | 疾二切 | dzʰjei | |
集韻 | 自 | 止 | 去聲 | 六至 | 從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濁 | 疾二切 | dziɪ | ||
鼻 | 止 | 去聲 | 六至 | 並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濁 | 毗至切 | bjɪ | |||
韻略 | 去聲 | 至 | 疾二切 | |||||||||
增韻 | 去聲 | 至 | 疾二切 | |||||||||
中原音韻 | 去聲 | 支思 | 精 | 開口呼 | 全清 | tsï | ||||||
中州音韻 | 去聲 | 支思 | 慈四切 | |||||||||
洪武正韻 | 去聲 | 二寘 | 從 | 昨 | 全濁 | 疾二切 | dz‘ie | |||||
分韻撮要 | 自 | 陽去 | 第十六師史四 | 精 |
- 參考資料
-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3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89
- 3. 董蓮池編著.新金文編 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0:418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69
- 5. 自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12]
- 6.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426-427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724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下[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1583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81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31]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55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968-969
- 13.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31]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