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臨(拼音:lí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 [2]  ,其古字形模擬一人俯首下視一堆物品之形。本義表示從上往下俯視。又引申為從上面監視着。又引申為王侯高居上位對在下百姓的統治。後來“看”的意思弱化,只留下“面對着”的意思。“臨”也有“到”的意思,如光臨;還表示對着書畫範本學習的意思。
中文名
拼    音
lín,lìn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JTYJ [3] 
倉    頡
LLOA [3] 
鄭    碼
KDMK [3] 
筆    順
豎、豎、撇、橫、點、豎、橫折、豎、橫 [15] 
字    級
一級(編號:1471) [1] 
平水韻
下平十二侵(lín),去聲二十七沁(lìn) [4] 
注音字母
ㄌㄧㄣˊ,ㄌ〡ㄣˋ
異體字
𦣲、𦣷
總筆畫
1+8(部首+部首外)
四角號碼
2806₃ [3] 
統一碼
4E34 [3]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字源解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圖1為西周“大盂鼎”上的金文,形狀像一個人俯着身子,瞪大眼睛,看着一堆物品的樣子。所以“臨”字的本義就是從高處向低處看。也有人認為人形下面是個“”字,“霝”字表示雨點下落,所以“臨”表示的是一個哭泣的人,本義時哭吊死者。哭泣的人往往低着頭,所以“臨”有從上往下看的意思。如圖2的金文(毛公鼎),三個下落的雨點都寫成“口”字,還有三斜畫連着,與“霝”的古字形相似。
圖2金文中人形,眼睛和人體分離。發展到戰國(圖3),三斜畫與三個“口”脱節,一個“口”移至下部。戰國秦文字(圖4),一個“口”上移填空,完全變成了“品”字,豎立的眼睛變為“臣”字。品可以表示眾物,此處也有表示讀音的作用。篆文(圖5)、隸書(圖6、7、8)、楷書皆承秦文字字形而來。漢字簡化時根據草書字形作“臨”。 [5-7] 
“臨”的本義是俯視,即從高處往下看,如《荀子·勸學》:“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成語有“居高臨下”。引申為“從上對下的監視”,即統治、管理。如《尚書·大禹謨》:“臨下以簡,御眾以寬。”
由俯視還引申為從上面到來,即降臨。如《禮記·曲禮》:“臨諸侯,略於鬼神。”詞義的發展,使“臨”字所包含的“眼看”的意思弱化,只留下“面對着”的意思,就是“面臨”。《詩經》中有“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詩句。成語有“臨危不懼”。
“臨”由面對引申指對着書畫範本來模仿學習,如臨碑、臨帖。《東觀餘論》:“世人多不曉臨摹之別;臨謂以紙在古帖上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摹謂以薄紙覆古帖上隨其細大而拓之,若摹畫之摹,故謂之摹。”“臨”“摹”連用,有仿、模仿的意思。 [19]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lín
動詞
從高處往低處看;俯視。
look down
《荀子·勸學》:“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居高臨下
〈文言〉監視,監臨。引申為統治,治理。
keep watch on;
administer
《詩經·大雅·大明》:“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國語·晉語五》:“臨長晉國者,非女其誰?”
臨民;君臨
〈文言〉攻伐;脅制。
attack
《逸周書·作雒》:“二年,又作師旅,臨衞政殷,殷大震潰。”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文學》:“誘之狹室中,臨以白刃。”

〈文言〉守衞。

《戰國策·西周策》:“君臨函谷而無攻。”
《隋書·李密傳》:“據險臨之,故當必克。”

來到,到達。後常用作敬辭。
attend
《左傳·襄公九年》:“且要盟無質,神弗臨也。”
戰國·屈原《遠遊》:“朝發韌於大儀兮,夕始臨乎於微閭。”
郭沫若《北伐途次》二二:“我因為工作忙,沒有臨場。”
臨幸;來臨;降臨;
蒞臨;光臨;身臨其境;雙喜臨門
面對,當着。
face;confront
戰國·屈原《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
臨牀;面臨;
臨危不懼;玉樹臨風
碰上,逢着。
meet
論語·述而》:“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也。”
《禮記·曲禮上》 :“臨財無苟得,臨難毋苟免。”

靠近;接近(用在名詞前)。
near;close to;
approach
《紅樓夢》第五二回:“紫鵑倒坐在暖閣裏,臨窗户做針線。”
巴金《秋》二:“他們穿過這座假山,走進一片臨湖的樹叢。”
臨界;臨街;
瀕臨;兵臨城下
〈文言〉照耀。

《詩經·邶風·日月》:“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屍子·明堂》:“天高明,然後能燭臨萬物。”

〈文言〉給,加給。

清·顧炎武《日知錄·君有饋焉曰獻》:“變年稱祀,不敢以維新之號臨之。”

對照書畫範本摹習。
copy
唐·姚合《秋夕遣懷》詩:“臨書愛真跡,避酒怕狂名。”
丁玲《母親》三:“硯池裏裝得有昨夜磨好的墨汁,於是她聚精會神的臨着。”
臨摹;臨帖
〈文言〉描寫(景物)。

金·元好問《論詩》詩:“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文言〉挑選,選擇。

《後漢書·崔寔傳》:“蓋孔子對葉公以來遠,哀公以臨人,景公以節禮。”

名詞
《周易》卦名。卦形為兑下坤上。參看“臨卦”。



古代戰車名。

墨子·備城門》:“今之世常所以攻者,臨、鈎、衝、梯、軒車。”

地名。春秋時晉邑,在今山西省臨縣境內。

《左傳·哀公四年》:“趙稷奔臨。”

副詞
正當,將要。

《漢書·魏相傳》:“今歲不登,谷暴騰踴。臨秋收斂猶有乏者。”
楊朔《中國人民的心》:“史元厚是個戰士,臨下葬,朝天放了幾排槍。”
臨別;臨終;臨時;
形容詞
〈文言〉大。

《管子·侈靡》:“而民期然後成形而更名則臨矣。”

量詞
古代戰船編組單位,兩船並列為一臨。

《墨子·備水》:“並船為十臨,臨三十人,人擅弩。”

lìn
動詞
〈文言〉哭吊死者。

《儀禮·士虞禮》:“宗人告有司具,遂請拜賓,如臨,入門,哭,婦人哭。”
《史記·高祖本紀》:“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

[8-10]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八】【卧部】力尋切(lín)
監臨也。從卧品聲
〖註釋〗①品聲:品、臨上古同屬侵部。 [11] 

説文解字注

“監也”注:各本作監臨也。乃復字未刪而又倒之,今正。
“從卧,品聲”注:力尋切。七部。 [12] 

廣韻

力尋切,平侵來 ‖品聲侵1部
臨,蒞也。大也。監也。又姓,《後趙録》有秦州刺史臨深也。
良鴆切,去沁來 ‖品聲侵1部
臨,哭臨。又偏向。良鴆切。又音林。二。 [13] 

康熙字典

【未集下】【臣部】 臨
古文:𦣷
《唐韻》力尋切。《集韻》《韻會》犂針切。《正韻》犂沉切,並音林。《爾雅·釋詁》:臨,視也。《詩·衞風》: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又《大雅》:上帝臨女,無貳爾心。箋:臨,視也。《禮·曲禮》:臨諸侯,畛於鬼神。疏:以尊適卑曰臨。《穀梁傳·哀七年》:春秋有臨天下之言焉,有臨一國之言焉,有臨一家之言焉。注:徐乾曰:臨者,撫有之也。
又《博雅》:臨,大也。
又《戰國策》:縣陰以甘之,循有燕以臨之。注:臨,猶制也。
又《易》卦名。
又車名。《詩·大雅》:以爾鈎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傳:臨,臨車也。疏:臨者,在上臨下之名。《釋名》:臨,如字。韓詩作隆。
又地名。《左傳·哀四年》:荀寅奔鮮虞,趙稷奔臨。注:臨,晉邑。
又丘名。《爾雅·釋丘》:右高名臨丘。
又姓。《後趙錄》:秦州刺史臨深。《孔融傳》:有臨孝存。
又門名。左思《吳都賦》:左稱彎崎,右號臨硎。注:彎崎,臨硎,閽闥名。吳後主起昭明宮,於太初之東開彎崎臨硎二門,彎崎宮東門,臨硎宮西門。
又《韻會》力鴆切。《正韻》力禁切,並林去聲。《增韻》:喪哭。顏師古曰:眾哭曰臨。《左傳·宣十二年》:楚子圍鄭,旬有七日。鄭人卜行成,不吉。卜臨於大官,且巷出車,吉。注:臨,哭也。《釋文》:臨,力鴆切。
又《韻補》:葉盧東切,音隆。《詩·大雅》:后稷不克,上帝不臨。耗斁下土,寧丁我躬。司馬相如《長門賦》:奉虛言而望誠兮,期城南之離宮。修薄具而自設兮,君不肯乎幸臨。
又葉力陽切,音良。秦始皇《祠洛水歌》:洛陽之水,其色蒼蒼。祠祭大澤,倏忽南臨。洛濱醊禱,色連三光。 [14]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4E34;下:U+81E8) 字形對比(上:U+4E34;下:U+81E8)

書寫提示

“臨”字書寫演示 “臨”字書寫演示
“〢”窄“〔圖A〕”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圖A〕”略高。“〢”,左短右長。“〔圖B〕”居右上格,撤尖伸向“〢”側,點在橫中線。“〔圖C〕”,首筆豎從豎中線左側起筆,㇕(橫折)的豎段與上部“𠂉”右端對齊。 [15]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bl
i̯əm
王力系統
l
ǐəm
董同龢系統
l
jəm
周法高系統
l
iəm
李方桂系統
bl
jəm
西漢



東漢





jəm


jəm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m
北魏後期北齊

jəm
齊梁陳北周隋

jəm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l
i̯əm
擬音/王力系統

l
ǐěm
擬音/董同龢系統

l
jem
擬音/周法高系統

l
iɪm
擬音/李方桂系統

l
jəm

參考資料: [16-17]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二十一侵
開口呼
次濁
力尋切/良鴆切
ljem
去聲
五十二沁
開口呼
次濁
良鴆切/音林
ljem
集韻
平聲
下平二十一侵
開口呼
次濁
犂針切
liem
去聲
五十二沁
開口呼
次濁
力鴆切
liem
禮部韻略


平聲




犂沈切

增韻


平聲




犂沈切



去聲




力禁切

中原音韻

陽平
侵尋
齊齒呼

次濁

liəm

去聲
侵尋
齊齒呼

次濁

liəm
中州音韻


平聲
尋侵




離金切



去聲
尋侵




葉林去聲

洪武正韻

平聲
二十侵


次濁
犁沉切
liəm

去聲
二十沁


次濁
力禁切
liəm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十七金錦禁急






參考資料: [18]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lin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liẽ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liẽ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in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nin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lin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iŋ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li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lin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leŋ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lin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liɛn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lin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lim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lɐm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lɐm
43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lɐm
54
陽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lim
24
陽平
文讀
liam
24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lim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liŋ
52
陽平
文讀
lieŋ
52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leiŋ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20]  、漢典 [18]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0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28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9]
  • 4.    平水韻 十二侵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03]
  • 5.    谷衍奎編.漢字源流字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01:835
  • 6.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444-445
  • 7.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JKL[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60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8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726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820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5[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996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25
  • 12.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2-03]
  • 13.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17;441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
  • 1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10
  • 16.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6]
  • 17.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6]
  • 18.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3]
  • 19.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929-930
  • 20.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8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