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拼音:lí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 [2],其古字形模拟一人俯首下视一堆物品之形。本义表示从上往下俯视。又引申为从上面监视着。又引申为王侯高居上位对在下百姓的统治。后来“看”的意思弱化,只留下“面对着”的意思。“临”也有“到”的意思,如光临;还表示对着书画范本学习的意思。
- 中文名
- 临
- 拼 音
- lín,lìn
- 繁 体
- 臨
- 部 首
- 丨
- 五 笔
- JTYJ [3]
- 仓 颉
- LLOA [3]
- 郑 码
- KDMK [3]
- 笔 顺
- 竖、竖、撇、横、点、竖、横折、竖、横 [15]
- 字 级
- 一级(编号:1471) [1]
- 平水韵
- 下平十二侵(lín),去声二十七沁(lìn) [4]
- 注音字母
- ㄌㄧㄣˊ,ㄌ〡ㄣˋ
- 异体字
- 𦣲、𦣷
- 总笔画
- 1+8(部首+部首外)
- 四角号码
- 2806₃ [3]
- 统一码
- 4E34 [3]
- 造字法
- 会意字
- 结 构
- 合体字,左右结构
字源解诂
播报编辑
会意字。图1为西周“大盂鼎”上的金文,形状像一个人俯着身子,瞪大眼睛,看着一堆物品的样子。所射抹以“临”字的本誉乃婆她义就是从高处向低处看。也有人认为人形下面是个“霝”字,“霝”字表示雨点下落,所以“临”表示的是一个哭泣的人,本义是哭吊死者。哭泣的人往往低着头,所以“临”有从上往下芝照杠看的意思。如图2的金文(毛公鼎),三个下落的雨点都写成“口”字,还有三斜画连着,与“霝”的古字形相似。
图2金文中人形,眼睛和人体分离。发展到战国(图3),三斜画与三个“口”脱节,一个“口”移至下部。战国秦文字(图4),一个“口”上移填空,完全变成了“品”字,竖立的眼睛变为“臣”字。品可以表示众物,此处也有表示读音的作用。篆文(图5)、隶书(图6、7、8)、楷书皆承秦文字字形而来。汉字简化时根据草书字形作“临”。 [5-7]
“临”的本义是俯视,即从高处往下看,如《荀子·劝学》:“不临深溪,不嘱舟知地之厚也。”成语有“居高临下”。引申为“从上对下的监视”,即统治、管理。如《尚书·大禹谟》:“临下以简,御众以宽。”
由俯视还引申为从上面到来,即降临。如《礼记·曲礼》:“临诸侯,略于鬼神。”词义的发展,使“临”字所包含的“眼看”的意思弱化,脚立酷只留下“面对着”的意思,就是“面临”。《诗经》中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诗句。成语有“临危不惧”。
“临”由面对引申指对旬采杠着书画范本来模仿学习,如临碑、临帖。《东观余论》:“世人多不晓临摹之别;临谓以纸在古帖上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摹谓以阀验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拓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懂迁耻临”“摹”连用,有仿、模仿的意思。 [19]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lín | 动词 | 从高处往低处看;俯视。 | look down | 《荀子·劝学》:“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 居高临下 |
〈文言〉监视,监临。引申为统治,治理。 | keep watch on; administer | 《国语·晋语五》:“临长晋国者,非女其谁?” | 临民;君临 | ||
〈文言〉攻伐;胁制。 | attack | 《逸周书·作雒》:“二年,又作师旅,临卫政殷,殷大震溃。” | |||
〈文言〉守卫。 | 《战国策·西周策》:“君临函谷而无攻。” 《隋书·李密传》:“据险临之,故当必克。” | ||||
来到,到达。后常用作敬辞。 | attend | 《左传·襄公九年》:“且要盟无质,神弗临也。” 郭沫若《北伐途次》二二:“我因为工作忙,没有临场。” | 临幸;来临;降临; 莅临;光临;身临其境;双喜临门 | ||
面对,当着。 | face;confront | ||||
碰上,逢着。 | meet | 《礼记·曲礼上》 :“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 | |||
靠近;接近(用在名词前)。 | near;close to; approach | 《红楼梦》第五二回:“紫鹃倒坐在暖阁里,临窗户做针线。” 巴金《秋》二:“他们穿过这座假山,走进一片临湖的树丛。” | 临界;临街; 濒临;兵临城下 | ||
〈文言〉照耀。 | 《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 ||||
〈文言〉给,加给。 | |||||
对照书画范本摹习。 | copy | 唐·姚合《秋夕遣怀》诗:“临书爱真迹,避酒怕狂名。” 丁玲《母亲》三:“砚池里装得有昨夜磨好的墨汁,于是她聚精会神的临着。” | 临摹;临帖 | ||
〈文言〉描写(景物)。 | 金·元好问《论诗》诗:“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 ||||
〈文言〉挑选,选择。 | 《后汉书·崔寔传》:“盖孔子对叶公以来远,哀公以临人,景公以节礼。” | ||||
名词 | |||||
古代战车名。 | |||||
地名。春秋时晋邑,在今山西省临县境内。 | 《左传·哀公四年》:“赵稷奔临。” | ||||
副词 | 正当,将要。 | 《汉书·魏相传》:“今岁不登,谷暴腾踊。临秋收敛犹有乏者。” 杨朔《中国人民的心》:“史元厚是个战士,临下葬,朝天放了几排枪。” | 临别;临终;临时; | ||
形容词 | 〈文言〉大。 | 《管子·侈靡》:“而民期然后成形而更名则临矣。” | |||
量词 | 古代战船编组单位,两船并列为一临。 | 《墨子·备水》:“并船为十临,临三十人,人擅弩。” | |||
lìn | 动词 | 〈文言〉哭吊死者。 | 《仪礼·士虞礼》:“宗人告有司具,遂请拜宾,如临,入门,哭,妇人哭。” 《史记·高祖本纪》:“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
[8-10]
古籍释义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八】【卧部】力寻切(lín)
监临也。从卧品声①。
〖注释〗①品声:品、临上古同属侵部。 [11]
说文解字注
“监也”注:各本作监临也。乃复字未删而又倒之,今正。
“从卧,品声”注:力寻切。七部。 [12]
广韵
力寻切,平侵来 ‖品声侵1部
临,莅也。大也。监也。又姓,《后赵録》有秦州刺史临深也。
良鸩切,去沁来 ‖品声侵1部
临,哭临。又偏向。良鸩切。又音林。二。 [13]
康熙字典
【未集下】【臣部】 临
古文:𦣷
《唐韵》力寻切。《集韵》《韵会》犂针切。《正韵》犂沉切,并音林。《尔雅·释诂》:临,视也。《诗·卫风》: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又《大雅》:上帝临女,无贰尔心。笺:临,视也。《礼·曲礼》:临诸侯,畛於鬼神。疏:以尊适卑曰临。《谷梁传·哀七年》:春秋有临天下之言焉,有临一国之言焉,有临一家之言焉。注:徐乾曰:临者,抚有之也。
又《博雅》:临,大也。
又《战国策》:县阴以甘之,循有燕以临之。注:临,犹制也。
又《易》卦名。
又车名。《诗·大雅》: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传:临,临车也。疏:临者,在上临下之名。《释名》:临,如字。韩诗作隆。
又地名。《左传·哀四年》:荀寅奔鲜虞,赵稷奔临。注:临,晋邑。
又丘名。《尔雅·释丘》:右高名临丘。
又姓。《后赵录》:秦州刺史临深。《孔融传》:有临孝存。
又门名。左思《吴都赋》:左称弯崎,右号临硎。注:弯崎,临硎,阍闼名。吴後主起昭明宫,於太初之东开弯崎临硎二门,弯崎宫东门,临硎宫西门。
又《韵会》力鸩切。《正韵》力禁切,并林去声。《增韵》:丧哭。颜师古曰:众哭曰临。《左传·宣十二年》:楚子围郑,旬有七日。郑人卜行成,不吉。卜临于大官,且巷出车,吉。注:临,哭也。《释文》:临,力鸩切。
又《韵补》:叶卢东切,音隆。《诗·大雅》: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躬。司马相如《长门赋》: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修薄具而自设兮,君不肯乎幸临。
又叶力阳切,音良。秦始皇《祠洛水歌》:洛阳之水,其色苍苍。祠祭大泽,倏忽南临。洛滨醊祷,色连三光。 [14]
字形书法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〢”窄“〔图A〕”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图A〕”略高。“〢”,左短右长。“〔图B〕”居右上格,撤尖伸向“〢”侧,点在横中线。“〔图C〕”,首笔竖从竖中线左侧起笔,㇕(横折)的竖段与上部“𠂉”右端对齐。 [15]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bl | i̯əm | |
王力系统 | 侵 | l | ǐəm | |
董同龢系统 | 侵 | l | jəm | |
周法高系统 | 侵 | l | iəm | |
李方桂系统 | 侵 | bl | jəm | |
西汉 | 侵 | |||
东汉 | 侵 | |||
魏 | 侵 | jəm | ||
晋 | 侵 | jəm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侵 | jəm | |
北魏后期北齐 | 侵 | jəm | ||
齐梁陈北周隋 | 侵 | jəm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l | i̯əm | |
拟音/王力系统 | l | ǐěm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l | jem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l | iɪm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l | jəm |
[16-17]
韵书集成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
广韵 | 临 | 林 | 深 | 平声 | 下平二十一侵 | 来 | 开口呼 | 三 | 次浊 | 力寻切/良鸩切 | ljem |
临 | 深 | 去声 | 五十二沁 | 来 | 开口呼 | 三 | 次浊 | 良鸩切/音林 | ljem | ||
集韵 | 林 | 深 | 平声 | 下平二十一侵 | 来 | 开口呼 | 三 | 次浊 | 犂针切 | liem | |
临 | 深 | 去声 | 五十二沁 | 来 | 开口呼 | 三 | 次浊 | 力鸩切 | liem | ||
礼部韵略 | 平声 | 侵 | 犂沈切 | ||||||||
增韵 | 平声 | 侵 | 犂沈切 | ||||||||
去声 | 沁 | 力禁切 | |||||||||
中原音韵 | 林 | 阳平 | 侵寻 | 来 | 齐齿呼 | 次浊 | liəm | ||||
临 | 去声 | 侵寻 | 来 | 齐齿呼 | 次浊 | liəm | |||||
中州音韵 | 平声 | 寻侵 | 离金切 | ||||||||
去声 | 寻侵 | 叶林去声 | |||||||||
洪武正韵 | 林 | 平声 | 二十侵 | 来 | 次浊 | 犁沉切 | liəm | ||||
临 | 去声 | 二十沁 | 来 | 次浊 | 力禁切 | liəm | |||||
分韵撮要 | 林 | 阳平 | 第十七金锦禁急 | 来 |
[18]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 方言点 | 声母及韵母 | 调值 | 调类 | 备注 |
---|---|---|---|---|---|
官话(北京官话) | 北京 | lin | 35 | 阳平 | |
官话(冀鲁官话) | 济南 | liẽ | 42 | 阳平 | |
官话(中原官话) | 西安 | liẽ | 24 | 阳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武汉 | nin | 213 | 阳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成都 | nin | 21 | 阳平 | |
官话(江淮官话) | 合肥 | lin | 55 | 阳平 | |
官话(江淮官话) | 扬州 | liŋ | 34 | 阳平 | |
晋语 | 太原 | liŋ | 11 | 平声 | |
吴语 | 苏州 | lin | 24 | 阳平 | |
吴语 | 温州 | leŋ | 31 | 阳平 | |
湘语 | 长沙 | lin | 13 | 阳平 | |
湘语 | 双峰 | liɛn | 13 | 阳平 | |
赣语 | 南昌 | lin | 45 | 阴去 | |
客家话 | 梅县 | lim | 11 | 阳平 | |
粤语 | 广州 | lɐm | 21 | 阳平 | |
粤语 | 阳江 | lɐm | 43 | 阳平 | 未注明异读原因 |
lɐm | 54 | 阳去 | |||
闽语(闽南片) | 厦门 | lim | 24 | 阳平 | 文读 |
liam | 24 | 阳平 | 白读 | ||
闽语(闽南片) | 潮州 | lim | 55 | 阳平 | |
闽语(闽东片) | 福州 | liŋ | 52 | 阳平 | 文读 |
lieŋ | 52 | 阳平 | 白读 | ||
闽语(闽北片) | 建瓯 | leiŋ | 22 | 阴去 |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20]、汉典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