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賀故城

鎖定
臨賀故城,位於賀州市八步區賀街鎮的賀江兩岸,始建於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 [3]  方圓約10平方千米。 [1] 
臨賀故城被賀江從南北走向一分為二,分稱河東和河西。故城保存較完整的是河西古城池。河西古城東倚賀江作為天然屏障,西、南、北三面於建武元年(25年)始建板築夯土城垣,周長達4000餘米,高6~7米,城牆東南西北各建有城垛,城垣外側同時開鑿有約10米寬的護城河。具有近兩千多年曆史的臨賀故城,遺留下眾多的寺、廟、祠、樓、館、觀、壇、閣、宮、所等宗教文化建築都為研究嶺羅南的宗教文化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1] 
2001年6月,臨賀故城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臨賀故城
地理位置
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賀街鎮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 全天開放
佔地面積
10 km²
著名景點
魁星樓
著名景點
賀街姓氏宗祠羣
始建於
西漢元鼎六年
所處時代
漢、魏晉南北朝、唐、明、清
批准單位
國務院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5-0379-3-185

臨賀故城歷史沿革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始置臨賀縣。
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始置臨賀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置賀州。
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七記載:“元初毀天下城池,此城僅存。”
臨賀古城
臨賀古城(2張)
從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始設臨賀縣開始,到1952年賀縣縣城從賀街鎮搬遷至八步鎮,賀街鎮歷經2100餘年。期間有臨賀縣、臨賀郡、臨慶國、賀州、賀縣等各種稱謂,但一直是桂東地區的縣、郡、州的行政治所。 [4] 

臨賀故城建築格局

臨賀故城城址共發現四處:分別是大鴨村城址(舊縣肚城址)、長利村城址(洲尾城址)、河西城址、河東城址。 [3]  現存有清代粵東會館、八聖廟、魁星樓以及古井、古民居等古建築。 [4] 
大鴨村城址呈長方形,東西殘長150米,南北殘寬100米,四周有板築土城垣,殘寬3—4米,殘高1.5米,南垣部有城門,城外有寬約10米、深約2米的護城壕。
長利村城址現殘村南城垣約300餘米,在靠近臨江一側,還可見殘存的部分牆基。
河西城址位於賀街鎮河西村的臨江西岸。始建於東漢中晚期,初為長方形夯土牆,四面為版築夯土牆。南漢時期,在城牆的內牆包砌紅色花紋磚。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郡守陳士宰主持將城牆的外牆、牆頂全部包磚,並修建城垛,四面闢門並建敵樓,周圍開護城河,元、明、清沿用宋臨賀城,明、清時期,因戰亂等原因,城牆曾多次修補。臨賀故城之河西城址的西、北、南三面現殘存長約1100米的夯土城牆,殘高3—6米,殘寬4米—25米;城牆外有護城河,寬約5—10米,現被改造成魚塘或田地。 [3] 
從漢元鼎元年(前111年)至東漢初期的兩百多年間,臨賀古城的城池進行了三次遷移,最早的舊縣肚池和舊洲尾城池遺址現均在,從殘留的城垣看都頗具規模。從三處城池遺址分析,在很早以前,臨賀縣就已經具備了比較完整的城市功能。由於城鎮集市的發展,賀街在明朝以後,又孳生一處河東次生城區,促使賀街的集市商品交換更加繁盛。至民國時期,東城區發展成了200多家固定經商的店鋪,街道寬達6米左右,長達1000餘米。這條商業街今稱河東街。 [1] 

臨賀故城主要建築

臨賀故城綜述

臨賀故城城址共發現四處:分別是大鴨村城址(舊縣肚城址)、長利村城址(洲尾城址)、河西城址、河東城址。 [3]  現存有清代粵東會館、八聖廟、魁星樓以及古井、古民居等古建築。 [4] 

臨賀故城建築遺址

大鴨村遺址
大鴨村城址,又稱舊縣肚城址,位於賀街鎮大鴨村,始建於西漢武帝時期,是臨賀故城中第一個縣級行政治所,城址呈長方形,東西殘長150米,南北殘寬100米,四周有板築土城垣,殘寬3—4米,殘高1.5米,南垣部有城門,城外有寬約10米、深約2米的護城壕,城內遺留有大量的漢代方格紋陶片等文化遺物。 [3] 
長利村城址  
長利村城址,又稱洲尾城址位於河東街長利村的洲尾,歷多年洪水沖刷,現殘村南城垣約300餘米,在靠近臨江一側,還可見殘存的部分牆基,城內發現有漢代文化遺物。 [3] 
河西城址
臨賀古城河西城址
臨賀古城河西城址(2張)
河西城址位於賀街鎮河西村的臨江西岸。始建於東漢中晚期,初為長方形夯土牆,四面為版築夯土牆。五代時期先屬後楚,後屬南漢,南漢時期,在城牆的內牆包砌紅色花紋磚。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郡守陳士宰主持將城牆的外牆、牆頂全部包磚,並修建城垛,四面闢門並建敵樓,周圍開護城河,元、明、清沿用宋臨賀城,明、清時期,因戰亂等原因,城牆曾多次修補。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侵華日軍兩次轟炸故城,造成故城居民重大傷亡。臨賀故城之河西城址的西、北、南三面現殘存長約1100米的夯土城牆,殘高3—6米,殘寬4米—25米;城牆外有護城河,寬約5—10米,現被改造成魚塘或田地。從2002年起,國家撥出專款對河西城址開始部分修復。
臨賀古城城內主要以衙署、捕廳、文廟、書院、廟宇等公共設施為主,輔以店鋪、民居。現存有明清時期的文筆塔、石板街、古井、民居、宗祠、寺廟、碼頭等古建築以及文廟遺址、臨江書院遺址等,河西臨賀城是臨賀故城四座城址中延續時間最長的古城,其作為行政治所的年代達1900餘年(從東漢初年至1952年)。從河西臨賀故城的設計規劃來看,作為嶺南桂東地區的郡縣級治所的臨賀城,已經具備了完善的行政、經濟、文化、宗教和防禦等城市功能。 [3] 
河東城址
明代後期,隨着經濟的發展,臨賀古城自發形成了與河西臨賀城相對的河東附屬城,名曰河東臨賀城。河東城沿臨江東岸而建,長達千餘米,沿街騎樓式店鋪鱗次櫛比,現存有清代粵東會館、八聖廟、魁星樓、劉宗標故居以及古井、古民居等古建築。明清以後,河東臨賀城逐漸發展成為商業貿易區,河西臨賀城則依然保留着行政、文化中心,兩城隔臨江相望,在河西碼頭與河東魁星樓之間原有一座大型的跨江浮橋,據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廣西賀縣誌》卷三.政治部津樑:“浮橋在縣東門外,舊有樓,廢,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署縣布政司造船二十四隻,維以鐵索,隆慶五年夏(1571年),大水,船流失;知縣陳試重修,設橋税所,充軍餉;萬曆間,知縣李文翰重修有記,明末廢,清順治間修復,年久復朽,康熙九年(1670年),知縣河標重修,四十一年,知縣黃利通大修,雍正間,知縣黃為漢重修,設橋夫四名……。迨咸豐八年(1858年),賊入寇,邑人撤去橋船,城復後,知縣楊徵詩重行修造,規制一新”。2001年《賀州市志》亦有記載:橋長160米,寬2米。直至1959年賀街大橋建成後,該浮橋才拆除。 [3] 
臨賀故城城外,遍佈香花、高基、壽峯、蛇頭嶺、蝴蝶嶺、大坪嶺等六大古墓羣。 [3] 
文廟遺址
文廟遺址位於賀街鎮城廂學校內,現僅存石望柱四根,其餘文廟建築已無存。據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廣西賀縣誌》卷三.政治部.壇廟:“文廟學宮,在縣治東,宋元佑間(編者注:北宋哲宗趙煦的第一個年號即1086年-1094年,下同),郡守鄧璧,建;元至正初,郡守劉晉,修,(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毀;郡守孫逢辰,再建;洪武十年(1378年),因舊增飾;永樂十三年(1415年),主薄傳嶽、教諭李滋重修;成化三年(1467年),知縣蔣智、訓導馬超,新之,知府袁衷有記。……。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知縣翁懋勳大修廟學,培土增高地址,旋傾圮;三十四年(1606年),本府推官周伯遜請帑修復;天啓六年(1626年),知縣鄭伯龍又請帑改建,……。明季廟毀,清康熙二年(1645年)修復正殿、東西兩廡,……。康熙九年(1670年)米脂縣何標,教諭劉懋沛,修泮池橋併名宦、鄉賢祠各一間,……。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知縣鶴年,暨紳士龍克家、鍾衡鑑、鍾明奎、林峻高、黎祖訓等將遷南門內,舊學改建於都闕署西首,面正南,自大成殿以下兩廊為東西廡。前為戟門,門外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又前為泮池,為圍橋,又前建石牌坊一,又前為欞星門,門外有古井,水甚清洌,……。民國二十一年五月,女小校長梁女士耀青,改兩廡為教室,移先賢先儒牌位置大成殿內”。説明至遲到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賀街文廟還基本保持原貌。 [3] 

臨賀故城現存建築

魁星樓
臨賀古城魁星樓
臨賀古城魁星樓(2張)
魁星樓是臨賀郡縣古代學宮文化的象徵,矗立在賀街鎮臨江西岸,現河西故城城牆中心部位,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為五層六角形閣式磚塔,塔高約27米,塔身外批硃紅色灰沙,六角攢尖頂,塔尖飾灰塑葫蘆,整個外形像一支高聳的毛筆向上直插,藴含寫盡天下文章之意。塔內供奉有魁星點鬥神像,有科舉文魁之意。抗戰時期,該塔曾經作為美國“飛虎隊”對日作戰的航標,如今是臨賀故城最重要的文化遺存之一。 [3] 
桂花井
據保存於井旁的碑刻記載:該井於明天啓(1621年)年間、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和嘉慶十六年(1811年)曾進行重修。現存古井的井口為圓形,直徑約1米,深約9米,井壁以青磚砌築,護井欄則用整塊青石穿鑿而成。由於年深日久,井欄四周已被人們汲水時所用的繩索磨出道道溝痕,深10—16釐米。桂花井是否因井旁有一棵桂花樹而得名,有待進一步考證。 [3] 
臨賀古城桂花井
賀街姓氏宗祠羣
臨賀古城宗祠 臨賀古城宗祠
賀街姓氏宗祠羣,歷史上,臨賀故城內建有各姓氏宗祠達30餘座,現餘20餘座。每座宗祠佔地都在300平方米以上,祠內記載有各自宗族的來歷,祖先名人畫像和傳略,以光宗耀祖。賀街宗祠羣除部分為近年來仿古重建外,大部分都是明清時期的古建築,青磚清水牆,山牆形式為鑊耳山牆和博古山牆,木柱抬梁,小青瓦蓋頂,石雕、木雕精美,壁畫、書法、對聯等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其中李氏宗祠始建於明代永樂元年(1403年),距今六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説賀街鎮的姓氏宗祠文化,是臨賀郡縣族羣文化曾經繁華的典型代表。 [3] 
劉宗標故居
劉宗標故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該故居位於賀街鎮臨江東岸的雙瑞村昌蒲寨,由門樓及主樓建築、兩側廂房共同圍城一個四方形的封閉的院落。主樓為一座一進三開間、二層騎樓式建築,座北朝南,硬山頂,磚牆抬梁,平脊,青磚清水牆。廂房為一進三開間,位於正房前兩側。門樓不設房間。劉宗標,清光緒二年(1876)丙子科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浙江台州知府(從四品,未實任),其書法造詣極深。在昭平縣黃姚鎮的文明閣內,還保存有劉宗標題刻的“小西湖”摩崖石刻。劉宗標故居保存完整,是臨賀郡縣子弟崇文重武的一個側面反映。 [3] 

臨賀故城歷史文化

臨賀故城歷史地位

臨賀故城位於賀江流域中段,賀江的兩條重要支流———臨江河和大寧河在這裏交匯,在陸路交通閉塞的漫長歲月裏,賀江是湘粵桂毗鄰地區重要的交通命脈。早在秦以前就有了的瀟賀古道,是溝通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一條水陸聯運通道。至民國以前,船隻沿大寧河北上可達桂嶺,西臨江河可達富川,東出封開、番禺、廣州等地。在遙遙兩千來年的歷史長河中,作為13個朝代州、府、郡、縣治地的臨賀故城,是整個南嶺山脈中最大的一條山間谷地的中心城鎮,擔負了谷地裏所有生產資料和商品集散的交換任務,是賀州古代重要的商埠之地。 [1]  古越文化、湘楚文化、嶺南文化、客家文化等多種文化在此交匯碰撞,城址保存完整、歷史脈絡清晰、人文底藴深厚,是中國古代縣治延續時間最長的城址之一,也是廣西唯一保存完好的西漢歷史故城。 [7] 

臨賀故城人文底藴

歷史上,臨賀故城地靈人傑,千百年來湧現了不少優秀的人才。在古代,據不完全統計,出了lO多名進士和140名舉人。在進士中林世燾獲第二甲第二名。在舉人中,周冕、張昱、羅孟三、陳唐、程斐然等考取解元(即第一名),這些人才致力於弘揚臨賀故城和中國傳統文化,還培養了不少傑出人才,為古代臨賀之地教育事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2] 

臨賀故城宗祠文化

臨賀地區宗法氣息濃厚,其深深滲透於民間並在意識形態中有着廣泛的影響。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凡是大姓都建有宗祠且規模較大,在不足一平方千米的範圍內,至2017年共保存有王、鄧等22姓的宗祠,根據考察,這裏是南嶺山區乃至整個嶺南地區宗祠修建最密集的地方。而頗具特色的是各個宗祠的功能不一,每個宗祠都有它的具體分類。 [2] 

臨賀故城民俗活動

臨賀故城地處湘、粵、桂三省交界地帶,各族人民來往密切,因此賀縣的文化受三省的影響較深,尤以戲曲為甚。在對外省文化和本縣少數民族地方戲曲兼收幷蓄的基礎上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賀縣地方戲曲,主要劇種有客家山歌、彩調、桂劇、粵劇和瑤戲等。另外民間的舞獅、舞龍等也久負盛名。特別是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六和五月十九的浮山歌節是賀縣規模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民間傳統娛樂活動,屆時,數萬羣眾雲集浮山,廣東、湖南等地的羣眾也不顧路途遙遠,前來浮山唱歌助興。 [2] 

臨賀故城文物價值

臨賀故城主城內保存有廟、祠堂、衙門、會館、文廟、學宮、石板街道、古井、民居、碼頭及水門等,能完整地展示古代城市的多種功能,如行政、教育、文化、宗教、交通、貿易、防禦等。另有宋代營盤一處和浮山寺、沸水寺等寺廟兩處。還有如著名的革命黨人李真故居、民主人士李濟深的浮山題詞,抗戰時期被美國飛虎隊用作航標塔的文筆塔等革命文物和紀念性文物等。 [2]  具有近兩千年曆史的臨賀故城,遺留下眾多的寺、廟、祠、樓、館、觀、壇、閣、宮、所等宗教文化建築為研究嶺南的宗教文化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1] 
臨賀故城城外,遍佈香花、高基、壽峯、蛇頭嶺、蝴蝶嶺、大坪嶺等六大古墓羣。建國以來,在臨賀故城保護範圍內搶救性發掘和徵集了包括青銅器、玉石器、陶瓷器、化石、鐵器等各類文物達2000餘件。其中壽峯古墓羣是迄今為止廣西境內發現的惟一一處三國古墓羣。1994年賀州博物館在信八二級公路建築工地現場發掘的9座古墓中,發現了六十餘件珍貴文物,如東漢銘文四神規矩銅鏡、彩陶説書俑、明代金耳環、金頭簪、清花瓷器,以及一批三國文物。這些文物對研究漢、三國、南北朝、明朝等古代嶺南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實物價值。 [1] 
臨賀故城作為嶺南桂東地區重要的縣、郡、州的治所,其歷史脈絡清晰,中原文化、湘楚文化與百越文化交互融合,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存,作為古代城市標誌的各種基本公共設施齊備,古城牆、護城河、衙署、學宮、書院、宗祠、寺廟等佈局合理,延續時間長達2100多年,而且不間斷,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3] 

臨賀故城保護措施

2001年6月,臨賀故城由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類別為古建築類,年代為漢至清。 [5] 
2002年6月28日,國家文物局對廣西區文化廳“關於臨賀故城第一期維修整治方案”的報告做出了專門的批覆文件,並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意見。第一期維修整治方案包括大鴨村和長利村洲尾城址兩座舊城址的徵地和標誌設立工程,河西城池文筆塔的維修工程,200多米長宋代包磚城牆的修復工程。一期工程計劃投資近100萬元,其中文筆塔維修工程已經完成,其他工程正在進行中。 [1] 

臨賀故城旅遊信息

臨賀故城地理位置

臨賀故城,位於賀州市八步區賀街鎮的賀江兩岸,南至浮山,東至大鴨村,北至香花村,西至沸水寺,方圓約10平方千米。 [3] 

臨賀故城交通信息

從賀州汽車東站,乘去賀街的班車即可抵達。

臨賀故城景區評級

2022年10月26日,賀州市臨賀故城景區入選2022年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擬評定單位名單。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