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牀中藥學

(2015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臨牀中藥學》是2015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聶晶、劉紅寧。 [1] 
中文名
臨牀中藥學
作    者
聶晶,劉紅寧主編
類    別
中藥
出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5年6月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47826157

臨牀中藥學內容簡介

聶晶、劉紅寧主編的《臨牀中藥學(供中醫藥類中西醫結合等專業用)》為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學科中藥學學科建設創新教材,主要適用於中醫藥類及中西醫結合等各專業本科教學,亦為從事中醫藥教學、醫療、科研、生產等領域專家、學者的重要參考書,也可供全國中醫藥院校研究生及其他各層次中醫藥教育學習臨牀中藥學使用。
本教材內容共分為三部分:總論、各論、附篇。
其中總論9章,章緒論,重點介紹了中藥、中藥學、臨牀中藥學相關概念、中藥學的學科分化及臨牀中藥學與相關學科的關係。第二章中藥的起源及中藥學的發展,重點介紹中藥學的發展歷史。第三章中藥的品種、產地與採集,主要介紹中藥品種、產地、採集與藥效的關係。第四章中藥的炮製,主要介紹炮製的目的及常用炮製方法。第五章中藥的作用,主要介紹中藥作用的基本原理,中藥的功效及不良作用。第六章中藥的性能,着重介紹各主要性能的含義、確定依據、與功用的關係和臨牀意義。第七章中藥的配伍,重點介紹配伍的意義,藥物七情的含義及對臨牀用藥的指導意義。第八章中藥的用藥禁忌,主要介紹配伍禁忌、妊娠用藥禁忌、病證禁忌、服藥飲食禁忌。
第九章中藥的劑量與用法,重點介紹劑量的含義、確定劑量大小的依據及給藥途徑、應用形式、煎煮方法、服藥方法。各論將所收藥物按其主要功效分為23章,與現行本科教材不同的是:依據中醫基礎理論及臨牀實際將温裏藥章名更名為温裏祛寒藥;清熱藥章將清熱涼血藥改名為清營涼血藥,刪除清虛熱藥(節),新增清熱解暑藥(節);化痰藥、止咳平喘藥及平抑肝陽藥、息風止痙藥均獨立成章;收澀藥章將固表止汗藥改名為斂汗藥;各藥的性能、功效,逐一考訂,更加規範、合理和實用;在應用項下,注意闡明主治病證與功效的關係,個性特點,以便理解和記憶;藥物項下新增臨牀新用(超越藥典教材所述功效的臨牀應用)項,反映了學科進展,有利於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創新思維;其他項增加了藥物常用處方名,以便讓學生了解中藥用名的歷史,但不提倡現代處方使用,臨牀應按法規規定的“正名”使用;每章新增問題與思考(書中無現成答案)及辨證用藥練習,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符合新時期大學生培養目標的要求。附篇除藥名索引外,重點介紹中藥化學成分研究進展及中藥現代藥理研究進展,改良了目前教材關於中藥化學成分及藥理研究或分散各藥簡述或乾脆棄而不用的編寫形式,有利於學生獲得較為系統和完整的知識。

臨牀中藥學圖書目錄

上篇 總論
章 緒論
第二章 中藥的起源及中藥學的發展
節 中藥的起源
第二節 中藥學的發展
第三章 中藥的品種、產地與採集
節 中藥的品種
第二節 中藥的產地
第三節 中藥的採集
第四章 中藥的炮製
節 炮製的目的
第二節 常用炮製方法
第五章 中藥的作用
節 中藥作用的基本原理
第二節 中藥的功效
第三節 中藥的不良作用
第六章 中藥的性能
節 四氣
第二節 五味
第三節 歸經
第四節 升降浮沉
第五節 有毒無毒
第七章 中藥的配伍
第八章 中藥的用藥禁忌
第九章 中藥的劑量與用法
節 中藥的劑量
第二節 中藥的用法
下篇 各論
第十章 解表藥
節 發散風寒藥
第二節 發散風熱藥
第十一章 清熱藥
節 清熱瀉火藥
第二節 清營涼血藥
第三節 清熱燥濕藥
第四節 清熱解毒藥
第五節 清熱解暑藥
第十二章 瀉下藥
節 攻下藥
第二節 潤下藥
第三節 峻下逐水藥
第十三章 祛風濕藥
節 祛風濕散寒藥
第二節 祛風濕清熱藥
第三節 祛風濕強筋骨藥
第十四章 化濕藥
第十五章 利水滲濕藥
節 利水消腫藥
第二節 利尿通淋藥
第三節 利濕退黃藥
第十六章 温裏祛寒藥
第十七章 理氣藥
第十八章 消食藥
第十九章 驅蟲藥
第二十章 止血藥
節 涼血止血藥
第二節 化瘀止血藥
第三節 收斂止血藥
第四節 温經止血藥
第二十一章 活血化瘀藥
第二十二章 化痰藥
節 温化寒痰藥
第二節 清化熱痰藥
第二十三章 止咳平喘藥
第二十四章 安神藥
第二十五章 平抑肝陽藥
第二十六章 息風止痙藥
第二十七章 開竅藥
第二十八章 補虛藥
節 補氣藥
第二節 補陽藥
第三節 補血藥
第四節 補陰藥
第二十九章 收澀藥
節 斂汗藥
第二節 斂肺澀腸藥
第三節 固精縮尿止帶藥
第三十章 湧吐藥
第三十一章 攻毒殺蟲燥濕止癢藥
第三十二章 拔毒去腐生肌藥
附篇
一 中藥化學成分研究進展
二 中藥現代藥理研究進展
三 藥名拼音索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