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港區

(山東威海市臨港經濟開發區)

鎖定
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起步於2005年,2006年3月成為山東省級開發區,2013年11月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近年來,臨港區全面確立“產城互動、三生共融”的核心發展理念,一手抓產業化發展,一手抓城市化建設,加快由單一的工業園區向產業特色鮮明、城市功能完善的現代化產業新城轉型升級。 [5] 
全區總面積296.1平方千米,轄3個鎮、167個村(社區),常住人口10.16萬人。 [10] 
臨港區距威海空港20分鐘車程,距煙台空港90分鐘車程,距青島空港120分鐘車程。距威海港10公里,距龍眼港25公里,距石島港40公里,距煙台港70公里,距青島港200公里。距中心市區20分鐘車程,青威高速、303省道、202省道、204省道、201省道、疏港路等多條幹線穿境而過,與區內主要公路平行交錯,形成與周邊城市及港口的快速通道。 [6] 
中文名
臨港區
外文名
ling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a
行政區劃代碼
371073000000
行政區類別
經濟開發區
所屬地區
山東省威海市
面    積
296.1 km² [10] 
下轄地區
草廟子鎮、蔄山鎮、汪疃鎮 [11] 
政府駐地
威海市江蘇東路15號
電話區號
0631
氣候條件
暖温帶季風
人口數量
10.16 萬 [10] 
車牌代碼
魯K
地區生產總值
96.02 億元 [10] 

臨港區地理位置

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三面環海,一面接陸,海岸線長985.9公里,東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相對,西與內陸相接,南可由海上連接東南亞,北與遼東半島相望,素有“京津的鑰匙與門户”之稱,為中國距韓國最近的地方,是中國重要的海上交通樞紐和北方對外經貿的出口和通道。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威海市區中部,是威海發展最為活躍的經濟增長極和最新城市拓展區。 [9] 

臨港區自然氣候

臨港區屬暖温帶季風區,半濕潤過渡性氣候,四季分明,夏季濕熱,冬季乾冷,氣温、降水、蒸發風向等氣象要素年內年際變化較大。年平均氣温在12.7℃,極端最高氣温38.8℃,極端最低氣温為零下19.2℃,年日照時數為2459小時,太陽總輻射量118.14千卡/平方釐米。初霜期在10月中旬,終霜期在3月下旬,無霜期200天左右。有“清明斷雪,穀雨斷霜”之説,年均無霜期積温4238.1℃,初凍期在12月中旬,解凍期在3月中旬。最大結冰厚度20釐米,最大凍土深36釐米。最大風速22米/秒。水面多年平均年蒸發量為1116.5毫米,月平均蒸發量以4-6月份最大,為444.2毫米,佔全部蒸發量的40%,其中5月份最大為158.6毫米,佔全年蒸發量的14.2%,多年平均降雨量為842.7毫米。 [2] 
由於受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影響,全區降水從時間和空間及年際分佈上都存在較大差別。降水的年內分配極不均勻,一般年份出現春旱夏澇秋冬幹。根據4個站降雨資料,全區多年平均降水量856.7毫米,而6-9月份降雨625.2毫米,佔全年的74%,7月份最大為259.6毫米,佔全年的30.8%,3-5月份降水111.9毫米,12月份最小僅為11.2毫米。 [2] 

臨港區經濟情況

2021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6.02億元,增長4.9%,三次產業結構為4.3∶62.5∶33.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0.7%。對外貿易平穩運行,合同外資1.38億美元,下降9.4%;實際到賬外資0.84億美元,下降1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59億元,增長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59億元,增長6%。全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8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4%,總產值127.67億元,增長5.7%,實現利潤17.29億元,增長38.4%。有規模以上批發業企業10家、零售業企業9家、住宿業企業1家、重點服務業企業8家,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1.89億元,增長0.5%。設立總規模1億元的航融臨港(威海)股權投資基金,產業基金設立實現突破。 [10] 
工業主體地位突出,先後引進美國佳頓、德國馬夸特、日本豪雅、中建材等一批世界知名企業入駐,培植起三角、威達、拓展、中玻等一批國內外行業企業,搭建起碳纖維產業園、生物科技產業園、創新經濟產業園、國際物流園、中韓跨境電商產業園等一批特色產業平台,獲批建設中歐(威海)中小企業合作區,初步形成了新材料及製品、高端裝備製造等優勢產業。
協同創新能力強勁,成功入選山東省十大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示範基地、山東省十大創業示範園區,建成了三角輪胎、拓展纖維國家級工程實驗室等高端創新平台,與清華大學、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等60多家高校院所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200多個,初步建立起“政企產學研用金服”協同創新體系,有力帶動了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新興產業向集羣化邁進。
產城融合發展加速,緊扣精緻城市建設、城市南延總體佈局,主動融入同城化、一體化、國際化,加快城鄉統籌、一體發展。聚焦東部中心區,全面提升基礎設施配套能力,形成七縱六橫骨幹路網體系;聚焦“一河兩岸”核心區、行政商務區、運動康養區,高標準打造林泉河濕地工程等重點工程,完成規劃區內26個主要村莊拆遷,高標準建成嘉和、林泉等新型城市社區,啓動建設天億學府社區、泉和新城社區,高標準啓用全民健身中心、實驗學校、綜治中心、福利中心,啓動建設北京醫院威海分院、市民文化中心等民生工程,為產業發展、人口吸納、要素集聚提供有力支撐。 [7] 

臨港區社會事業

全區有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學生1413人,普通高中1所、在校學生1681人,普通初中3所、在校學生3732人,小學5所、在校學生4816人,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在校學生929人,外籍人員子女學校2所、在校學生412人,幼兒園14所、在園幼兒3131人。投資1億元的永樂路小學投入使用,投資1420萬元建設黃嵐小學綜合樓。完成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62家。新增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家、市級新型研發機構2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工程實驗室1家、市級工程實驗室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有醫療衞生機構48所、牀位153張、衞生技術人員188人。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萬元,增長2.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萬元,增長5.2%。有2.77萬人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2.57萬人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2.3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5.70萬人參加工傷保險,4.03萬人參加居民基本養老保險,6.22萬人參加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年排查精準扶貧户1023户1655人,有313户409人享受城鄉低保待遇,283人享受城鄉特困待遇,10人享受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及困境兒童待遇。 [10] 

臨港區基本情況

臨港區總體規劃

根據總體發展目標定位,分階段大力推進經濟社會與城鄉建設發展的一體化,實現新區統籌發展。 [3] 
重點推動以鎳合金複合材料和綠色化工為核心產業的工業化進程,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一體化建設,推進新城區的啓動建設發展,合理引導城鄉居民點佈局優化,構築城鄉統籌發展基礎。 [3] 
大力推進以核心產業為主導的多元化臨港產業發展進程,顯著提升新區經濟發展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鞏固並逐步完善新城區綜合服務功能,大力推進城鄉居民點的一體化佈局調整。 [3] 
持續推進戰略性產業部門快速發展,大力推進商貿流通等綜合服務功能發展,實現多元化戰略性產業部門並舉的經濟發展格局,明顯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實現城鄉建設發展的一體化。 [3] 

臨港區旅遊資源

臨港區處於北京、上海的中間地帶,山東省的兩大旅遊線“山水聖人旅遊線”和“黃金海岸旅遊線”,臨港處於聯接地帶的最東端。有厲家寨、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舊址、彩溝、獅子峯、甲子山、萬畝櫻桃園等旅遊景點。 [4] 

臨港區特色園區

碳纖維產業園
總規劃佔地3667畝,依託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行業領軍優勢,打造科研-孵化-加速-生產等完整服務鏈和原絲-碳化-檢測-應用-回收等完整產業鏈,建設創研與成果孵化區、碳纖維生產區、複合材料生產區、智能生活配套區四大板塊。已進駐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計量中心3個國字號平台,加快建設國家碳纖維技術創新中心和國家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產業基地。
中歐(威海)中小企業合作區
中歐(威海)中小企業合作核心區規劃面積約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碳纖維及新材料應用,機電裝備及職能製造,高端醫療器械及生物醫藥產業。對接歐洲高端資源重要平台,聚集國際化產業和創新服務要素,搭建具有德國元素的國際化綜合產業發展平台。
威海國際物流園
規劃佔地95萬平方米,是山東省重點規劃建設的臨港物流中心項目,中韓FTA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建設規劃的“中韓現代物流產業園”、“韓國商品中國分撥中心”。園區內規劃建設倉儲物流區、國際分撥區、快遞物流區、冷鏈物流區、綜合服務區五大功能區,可為區內及周邊企業提供儲存、貨運、加工、商貿、貨代、信息與金融服務於一體的全方位物流配套服務。
威海國際物流園在平澤港擁有3000平米海外倉庫,提供韓國各環節所需的拖車、倉儲、裝卸等物流服務,可為客户提供從生產廠家—海外倉—韓國港口—膠東海運--威海港-物流園-客户端配送的中韓全程物流供應鏈“一站式”、高時效、低成本的物流服務。
醫療器械產業園
總佔地約1200畝,致力於圍繞智慧醫療、醫療儀器、設備、器具、體外診斷試劑及校準物、材料等產業,主要從事手術室設備類產品、ICU系列產品、醫用病牀系列產品及其他方面的醫療設備產品、檢驗檢測試劑、檢驗耗材、生產影像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 [8] 

臨港區自然環境

地理位置
臨港區行政轄區總面積為365平方公里,地理座標為北緯N35°14′24.91″、東經E119°05′47.35″,海拔69.23 米,地處山東省東南部,位於莒南縣東部,東依新興港城日照市、距嵐山港最近處僅4公里,西靠臨沂商城,南與江蘇省連雲港市接壤,處於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的核心位置,是魯南蘇北沿海港口的重要腹地。
自然氣候
臨港區屬暖温帶季風區,半濕潤過渡性氣候,四季分明,夏季濕熱,冬季乾冷,氣温、降水、蒸發風向等氣象要素年內年際變化較大。年平均氣温在12.7℃,極端最高氣温38.8℃,極端最低氣温為零下19.2℃,年日照時數為2459小時,太陽總輻射量118.14千卡/平方釐米。初霜期在10月中旬,終霜期在3月下旬,無霜期200天左右。有“清明斷雪,穀雨斷霜”之説,年均無霜期積温4238.1℃,初凍期在12月中旬,解凍期在3月中旬。最大結冰厚度20釐米,最大凍土深36釐米。最大風速22米/秒。水面多年平均年蒸發量為1116.5毫米,月平均蒸發量以4-6月份最大,為444.2毫米,佔全部蒸發量的40%,其中5月份最大為158.6毫米,佔全年蒸發量的14.2%,多年平均降雨量為842.7毫米。 [2] 
由於受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影響,全區降水從時間和空間及年際分佈上都存在較大差別。降水的年內分配極不均勻,一般年份出現春旱夏澇秋冬幹。根據4個站降雨資料,全區多年平均降水量856.7毫米,而6-9月份降雨625.2毫米,佔全年的74%,7月份最大為259.6毫米,佔全年的30.8%,3-5月份降水111.9毫米,12月份最小僅為11.2毫米。 [2] 
總體規劃
根據總體發展目標定位,分階段大力推進經濟社會與城鄉建設發展的一體化,實現新區統籌發展。 [3] 
重點推動以鎳合金複合材料和綠色化工為核心產業的工業化進程,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一體化建設,推進新城區的啓動建設發展,合理引導城鄉居民點佈局優化,構築城鄉統籌發展基礎。 [3] 
大力推進以核心產業為主導的多元化臨港產業發展進程,顯著提升新區經濟發展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鞏固並逐步完善新城區綜合服務功能,大力推進城鄉居民點的一體化佈局調整。 [3] 
持續推進戰略性產業部門快速發展,大力推進商貿流通等綜合服務功能發展,實現多元化戰略性產業部門並舉的經濟發展格局,明顯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實現城鄉建設發展的一體化。 [3] 
旅遊資源
臨港區處於北京、上海的中間地帶,山東省的兩大旅遊線“山水聖人旅遊線”和“黃金海岸旅遊線”,臨港處於聯接地帶的最東端。有厲家寨、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舊址、彩溝、獅子峯、甲子山、萬畝櫻桃園等旅遊景點。 [4] 

臨港區歷史沿革

2010年10月,山東省政府批覆設立臨港區省級開發區。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