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渙縣

鎖定
臨渙縣是一箇舊縣名。北朝北齊天保四年(553年),廢臨渙郡、渙北縣,置臨渙縣,屬譙州譙郡,治所在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西南七十里古城鄉)。
中文名
臨渙縣
所屬地區
安徽省濉溪縣
地理位置
安徽省北部
面    積
56 km²
電話區號
0561
郵政編碼
235143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以臨渙水為名。南朝陳太建五年(573年)十二月入陳,沒有恢復臨渙縣建制。北朝北周,設臨渙縣,屬譙州譙郡。 [1] 
隋朝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臨渙縣仍屬譙州譙郡。開皇三年(583年),廢譙郡,臨渙直屬譙州。大業初(約605年),廢譙州,臨渙縣改屬亳州。三年(607年)四月,改屬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從此,今淮北市北部屬蕭縣,南部屬臨渙縣)。隋大業十年 (614年),移治今安徽省濉溪縣西南臨渙集。 [1] 
唐武德四年(621年),以臨渙縣、永城縣、山桑縣、蘄縣置北譙州,治臨渙(在今安徽省濉溪縣南)。貞觀十七年(643年),廢北譙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臨渙縣屬河南道亳州。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亳州屬臨渙縣劃入宿州。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廢宿州,復屬亳州;太和七年(833年),復置宿州,復屬宿州。
五代時期,屬後梁(907年—923年)、後唐(923年—936年)、後晉(936年—946年)、後漢(947年—950年)、後周(951年—960年)的武寧軍節度(治今江蘇省徐州市)轄下的宿州。
北宋臨渙縣屬淮南道宿州。北宋滅亡後,臨渙縣初屬金附庸偽楚(1127年3—4月)、南宋(1127年5月—1130年7月)汴京路、金附庸偽齊(1130年7月—1137年11月)、金。紹興十年(1140年)為南宋收復,後復入金,改屬山東西路。
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廢臨渙縣,併入宿州。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