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渙棒棒茶

鎖定
據《通志載記》記載,臨渙人的飲茶習俗始於明代,迄今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臨渙集現有十餘家茶館,茶座三百餘張,茶壺六百多把,早晨五點開張,晚十點後熄爐。臨渙城下名泉多,茶館用水先是用回龍泉水,因澮水污染,現改用古城腳下的龍鬚泉水。茶葉皆為六安茶棒。
中文名
臨渙棒棒茶
功    效
初飲潤嗓壓渴,常飲延年益壽

臨渙棒棒茶飲品簡介

茶水入杯,初飲潤嗓壓渴,常飲延年益壽。可謂春提神、夏消暑、秋解乏、冬温暖。城內及城外數十里民眾一有空閒,便坐進茶館,遠至三皇五帝,近至時政新聞,終日茶館煙霧繚繞,座無虛席,談笑風生。進茶館者,先向茶館掌櫃的招呼“給半壺茶”或“給一壺茶”。若半壺,即為一帶把陶瓷小茶壺和一小茶盅;一壺,便是一大陶瓷壺和兩個小茶盅。一次付錢,喝完即添,不計時間和水量。半壺茶價,明代為一個制錢,清代為一個銅子兒,民國為兩個銅子兒,人民共和國以來先後為人民幣五分、一角、兩角、三角不等,這已是約定俗成。

臨渙棒棒茶飲品評價

在解放前還是調解羣眾糾紛、評議是非的場所。“走,到茶館評理去”這是羣眾因房產地邊、婚、喪、嫁、娶、經濟交往等等事件發生口角或打鬥後必講的一句話。到茶館評理的雙方進入茶館後不再打鬧、罵人,不要寫申訴,這裏沒有衙門的恐嚇,可以無拘無束地陳述事件經過和自己的理由。茶客們一邊品茶一邊傾聽雙方的訴説。根據法理、人情習慣進行評論。有問必答,有議有論,是非曲直,秉公評議,直説得雙方口服心服,多數糾紛者往往昂首盛怒而來,低頭含笑而去。
茶館同時也是遊藝場所。説書的、下棋的、打撲克的、唱大鼓的、拉絲絃的,聽眾或多或少,均見其樂無窮。

臨渙棒棒茶神奇泉水

茶館 茶館
茶,在中國這塊古老土地上的歷史,已經怏然成泱泱茶文化。南方的茶,已經接近精緻的茶文化;北方的茶,泛卷歷史的底藴和粗獷,挾裹南方的精緻和陰柔。由茶文化導引出的博大,已經不是本人本文所不能,也不需要涉及的了。我想:何以坐落在江淮平原這樣的一個千年小鎮,與茶葉產地無緣,與文人墨客無染,竟演繹600多年連綿不衰的飲茶習慣或風俗?我想答案只有一個:神奇的水。在臨渙的歷史上,共有三方出名的泉:回龍泉、珍珠泉、龍鬚泉。正是這神奇的泉水、聖水,迎合了千年的絕配:棒棒茶梗。人説一方説土造就一方人,這三方泉,造就了臨渙人解之不開,揮之不去,綿綿延延600多年棒棒茶情結。而由棒棒茶演義出來的樸素民風,不自覺演化成臨渙周圍鄉村的茶文化。雖然今天臨渙的水失卻往昔的香甘泠冽,但水的浸淫已經融化成臨渙人流動的血,骨頭裏的髓,由此長出的肉身,既有變異,也秉承遺傳。

臨渙棒棒茶淮北特產

臨渙當地不產茶,但安徽卻盛產茶葉。在臨渙南面不足兩百里的地方,就有着一個叫做六安的地方,茶葉生產遠近聞名。臨渙就是藉着六安當地一種叫做紅茶棒的茶葉,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茶“棒棒茶”。據説常飲這種茶,除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外,還能解酒,多飲不撐腹,還可暫解飢渴。臨渙鎮的人口,現在還不足兩千人,可這裏數得上名字的古茶館就有10多家,相傳,這還因為臨渙古鎮有好泉水的緣故。古鎮南面有一口泉,叫做回龍泉,相傳這口泉水清冽甘甜,現今的茶樓也就大多分佈在它的附近。

臨渙棒棒茶老茶館

有3000年曆史的古臨渙鎮,現在已是皖北頗有名氣的農貿集市,呈現一派現代氣息。只有散落於鎮上的十數家老茶館,多少還印證些古鎮的歷史。
老茶館大都臨街,多依家舍而設,粉牆黛瓦,飛椽畫棟,門面簡陋陳樸,仍依稀可辨清代建築風格。室內經年黑乎乎的,土瓷茶具、木製桌凳也常殘缺不全。即便如此,逢集時各茶館均告爆滿,日接納6000多茶客的記錄,足以讓都市茶社茶莊的老闆們為之咋舌。據記載,臨渙茶館興起於明代末年,清末達十幾家茶館並衍生至今。承傳如此特色的茶館,改革開放的今天,鎮上並未因此開辦“經濟開發區”,大肆發展茶飲業。商賈之道,寧缺毋濫,古鎮人多少還是熟諳生意之道的。
老茶館茶廉價低,只消花上五角錢便可不計時辰地泡在茶館裏。常來飲茶者,大都是有些年紀的人。若家有婚喪嫁娶、置辦家業的大事,必邀幾位老兄弟茶館一聚。一壺老茶,一捧瓜籽兒,私私竊竊的就把事情商量妥了。生意人則不一樣了,為了一樁買賣,往往還拎瓶老酒,外加兩個小菜,邊喝邊談,不時在茶桌下扭捏比劃,論質討價。更多的是消遣者,閒來無事,知己相約,或談古論今,或下棋打牌,吆五喝六,呼風喚雨,給古鎮的街街巷巷帶來了幾許生氣。此時即便外面有台大戲,也難將茶客們拽走。置身老茶館裏,茶客都醉心於從或濃或淡的棒棒茶中,細細地揣摩百味人生。
解放戰爭後期,指揮著名淮海戰役的解放軍總前委劉伯承、鄧小平等高級將領,就曾駐紮在臨渙鎮的小李莊,伴隨戰役度過了百餘個不眠之夜。客居古鎮,想來首長們大戰之暇也會一品棒棒茶的。
孫如田的愛人是當年上海“老三屆”女知青,她説,近年茶葉、煤炭價格大幅上揚,開茶館其實已利潤無多。生於斯長於斯的孫如田認為,老少爺們,鄉里鄉親,肯來喝壺茶,是瞧得起人,豈可因些許私利而薄了親情?誠如孫老闆所想,茶館的業主大都恪守一點——寧可少賺不賺,也得顧及鄉鄰四方。不能想象,一旦這些老茶館歇業或轉行,當地的老茶客們將會怎樣。

臨渙棒棒茶俗雲

天明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足見喝茶首先是生活需求,是日子不可或缺的。棒棒茶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着萬千農家茶客,箇中原委不僅僅因它價廉,當歸屬數百年來老茶館的文化積澱。是那厚重淳樸的鄉土文化,綿綿延續着棒棒茶的歷史。
棒棒茶還有一種四川瀘州古藺產的茶,因其形狀類似棒棒被稱之為棒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