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

鎖定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也稱臨淮崗水利樞紐工程,是中國治淮19項骨幹工程之一,也是國家“十五”計劃的重點項目。該工程位於淮河干流中游霍邱縣和潁上縣交界處的臨淮崗,涉及河南、安徽兩省,主體工程跨安徽省霍邱縣潁上縣阜南縣三縣,控制面積4.22萬平方公里,一等大(1)型工程,按10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滯洪85.6億立方米,1000年一遇洪水標準校核,滯洪121.3億立方米。
主體工程由主壩、南北副壩、引河、船閘、進泄洪閘等建築物組成。工程全長78公里,總投資22.67億元。2001年底動工興建,2003年11月提前一年成功實現淮河截流,2006年6月,主體工程順利通過竣工初步驗收。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是將淮河干流防洪標準提高到100年一遇的關鍵工程,堪稱淮河上的“三峽工程”和“小浪底工程”,它的建成,在治淮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1-2] 
中文名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
別    名
臨淮崗水利樞紐工程
地理位置
霍邱縣和潁上縣交界處的臨淮崗
建設時間
2001-2006
工程任務
防洪、蓄水、航運
控制水系
淮河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工程背景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的位置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的位置
臨淮崗地區屬於淮河中游與上游交界的地方,上游的淮河兩岸,地形為兩崗夾一窪,可滯蓄大量洪水,是不可多得的優良壩址。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壩址以上淮河長約490公里,集水面積242160公里。在這個位於安徽省霍邱縣潁上縣交界處的地方,興建洪水控制性工程,可以扼守着上游來水的咽喉之道,幾乎控制了淮河干流正陽關以上的全部洪水臨淮崗工程的建設,將從根本上改變淮河干流洪水長驅直下,威脅淮北地區和沿淮城市、工礦企業和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的被動局面。 [3-4]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工程概況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是中國治淮19項骨幹工程之一,也是國家十五計劃的重點項目。該工程位於淮河干流中游,涉及河南、安徽兩省,主體工程跨安徽省霍邱、潁上、阜南三縣,控制面積4.22萬平方公里,一等大(1)型工程,按10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滯洪85.6億立方米,1000年一遇洪水標準校核,滯洪121.3億立方米。 [1] 
主體工程由主壩、南北副壩、引河、船閘、進泄洪閘等建築物組成。工程全長78公里,總投資22.67億元。 [1]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攔河壩

臨淮崗大壩由主壩和南、北副壩組成,全長77.51公里。主壩長8.54公里,壩頂寬10米,壩頂高程31.7米。南副壩長8.41公里,壩頂寬6.0米,壩頂高程32.25米。北副壩長60.56公里,壩頂寬6.0米,壩頂高程32.21~32.95米。 [5] 
主壩及周邊環境 主壩及周邊環境 [2]
南副壩建於2002年10月,2005年8月完工。南副壩為均質土壩,1級建築物。壩頂高程32.15m,頂寬6~8.5m,最大壩高11.0m,穿壩建築物7座。自城西湖船閘向南至霍邱縣大莫店子,全長8.41km。 [6] 
臨淮崗北副壩,自安徽省潁上縣陳巷子起,沿半崗保莊圩堤及古城保莊圩,潤趙段保莊圩的沿崗堤,經潤河集穿陶壩孜閘,沿南潤段堤至南照集,黃崗轉向北,經狗刺園楊莊轉向西至張集閘,全長60.519公里,壩頂高程為32.1米~32.85米,壩頂寬度為6.0m,壩頂設4.5米寬的泥結碎石防汛路面。 [7]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進泄洪閘

進泄洪閘包括:49孔淺孔閘、14孔姜唐湖進洪閘,12孔深孔閘等工程。 [1] 
49孔淺孔閘,在安徽霍邱縣北20公里,位於七十二水匯正陽的淮河干中游正陽關以上28公里處。 [3]  49孔淺孔閘是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的主要建築物之一,坐落在引河左側灘地,大洪水時控制淮河干流下泄流量;非汛期和中小洪水時,敞開泄水。為一等1級工程,近10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1000年一遇洪水標準校核。其閘設計洪水位28.21M,閘下設計洪水位26.75M,與其它泄水建築物共同控制下泄洪水流量7362立方米/秒。原閘興建於1958年,因歷史原因建成後功能不全,存在諸多安全隱患, [8]  2001年開始加固改建工程,於2006年驗收通過。 [3] 
臨淮崗49孔淺孔閘 臨淮崗49孔淺孔閘 [2]
深孔閘,位於主壩上,在原深孔閘與49孔淺孔閘之間,為一等1級建築物,按照100年一遇洪水時壩上設計洪水位18.41m(85國家高程基準,下同),壩下設計洪水位26.75m,深孔閘與49孔淺孔閘、姜唐湖進洪閘共同控制下泄流33量7362m/s,相應滯蓄庫容85.6億立方米。深孔閘12孔,單孔淨寬8m,中墩厚1.2m,縫墩厚1.0m,閘室總寬115.8m。閘底坎高程14.9m,底板厚1.5m。閘室下游設公路橋,橋面高程31.6m,橋寬72×1.5(m)。閘室箱型構造,中部設撐梁。閘室兩側空箱岸牆,上部設橋頭堡。橋頭堡三層,框架結構。深孔閘上游設15m長鋼筋砼鋪蓋,鋪蓋上游接砌石護底。深孔閘下游設25m長鋼筋砼消力池,池深1.0m;消力池後接45m長砌石海漫,海漫後設拋石防衝槽。深孔閘兩岸對稱佈置上下游翼牆,翼牆一般為鋼筋砼空箱結構,最大擋土高度13.3m,牆後填土內設土工格柵形成的加筋土擋牆。兩岸護坡分砌石護坡與砼護坡兩種,20m高程以下護坡一般採用砌石結構,20m以上採用砼結構。閘基砂層出露較高,在閘室四周做多頭小直徑深層攪拌樁形成的垂直防滲牆。深孔閘每孔一扇平面鋼閘門,門高8.5m。上下游各設一套檢修門。電氣設計包括閘用主變、一次電及集中控制等。 [4] 
12孔深孔閘 12孔深孔閘 [9]
姜唐湖進洪閘 姜唐湖進洪閘 [2]
姜唐湖進洪閘,位於老淮河主槽與49孔淺孔閘間的主壩上,共14孔。每孔淨寬12.0m,閘孔總寬196.82m,設計進洪流量2400立方米/秒。 [10]  為Ⅰ級建築物,是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主要建築物之一,在設計洪水情況下,姜唐湖進洪閘與49孔淺孔閘、12孔深孔閘共同控制下泄流量,相應滯蓄庫容85.6億立方米。此次通過驗收,將正式投入使用,參與分泄淮幹洪水,為臨淮崗工程整體作用的發揮和淮河的防洪保安提供保證。於2003年4月24日正式開工,2005年5月24日完工,2005年8月8日通過驗收。 [11]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船閘

船閘,包括臨淮崗船閘、城西湖船閘等。
臨淮崗船閘 臨淮崗船閘
臨淮崗船閘,為溝通淮河上下游航運的通航建築物,建於2002年10月,2005年6月完工。航道等級為Ⅳ級,500t級,閘室為130m×12m。 [12] 
城西湖船閘,1958年作為臨淮崗船閘(500t級)開工修建,1962年臨淮崗工程停建後,1967年將其改建為城西湖船閘,作為溝通淮河與城西湖的航運通道。2002年10月進行加固改造,2005年6月完工。城西湖船閘航道等級為Ⅵ級,100t級,閘室為108.65m×8m。 [13] 
城西湖船閘 城西湖船閘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工程建設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建設歷程

歷史上黃河多次潰決奪淮,造成淮河沒有入海口。而淮河中游地勢平緩,落差不大,形成淮河上下游高、中間低的地形。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加上降雨季節集中,洪水彙集中游難以排出,災害頻繁,給淮河兩岸人民造成災難。
管理區 管理區 [2]
1950年,淮河流域發生大洪水,毛澤東同志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中央人民政府隨即頒發了《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同年成立了治淮委員會,進行淮河的綜合治理,從此拉開了新中國治淮的序幕。1954年淮河特大洪水後,水利部開始擬訂《淮河流域初步規劃》,計劃在淮河上游建造一個洪水控制工程。1957年,淮委就選定在淮河中游正陽關以西建設集灌溉和防洪效益於一體的臨淮崗水庫。1958年8月國務院同意修建臨淮崗水庫。由於經濟困難,臨淮崗工程只完成姜家湖大壩、10孔深孔閘、49孔淺孔閘、船閘及上下游引河等工程後於1962年停、緩建。40多年來,臨淮崗水庫工程成為曬太陽工程,沒有發揮效益。
1969、1971、1981、1985年國務院治淮規劃小組會議和治淮會議都肯定了臨淮崗工程興建的必要性,並規劃把臨淮崗水庫工程改為特大洪水控制工程,但都沒能實施。1991年江淮大水後,國務院作出《關於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確定九五期間研究建設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同年,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被國務院確定為19項重點骨幹治淮工程之一。1998年國務院批准工程項目建議書;2000年批覆可行性研究報告並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2001年水利部批覆初步設計報告;2000年9月淮委臨淮崗建管局成立,10月作為項目法人進駐工地;2001年12月2日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正式開工。臨淮崗工程概算總投資為22.67億元,40家施工單位參與建設。 [14] 
重啓後的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主體工程,佔地拆遷及移民安置,河南、安徽兩省淹沒影響處理工程。主體工程建設內容包括加固改建49孔淺孔閘和城西湖船閘下閘首;新建14孔姜唐湖進洪閘、12孔深孔閘和臨淮崗船閘;加高加固並延伸主壩7.34公里、南北副壩約69公里;擴挖上下游引河14.39公里等。初設批覆工程總投資22.67億元,主體工程計劃總工期5年。 [1] 
重啓後的建設工程2001年底動工興建,2003年11月提前一年成功實現淮河截流,2006年6月,主體工程順利通過竣工初步驗收。2007年工程全面竣工後,先後在工程區域內建起了紀念公園,進行了綠化、亮化、美化。 [3]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科技創新

工程總體設計充分利用原建工程,根據各建築物不同功能要求,通過水工模型試驗,創新了工程建設方案,優化了總體佈置,不僅大大改善了工程運行條件,保證工程運行安全,而且滿足了淮河和城西湖通航需求,同時節約了大量土地和建築材料,降低了工程造價。工程深孔閘結構採用整體式加設水平中隔板閘室結構,改隔板為隔梁,並將隔梁佈置升高,完全消除了泄流時出現在中隔板下的氣泡及可能引起的閘室振動,降低了閘孔阻力,提高過流能力約5%。
為節約材料、保護環境,工程建設中優化設計,利用原建49孔淺孔閘,按現行規範校核檢測,確定對老閘底板、閘墩採用外包薄壁砼進行加固;充分利用工程運用特點,選用雙扉閘門,優化結構設計,節約了能耗。
研發了開孔垂直聯鎖式預製混凝土砌塊,砌塊間三維空間相互咬合,替代傳統的砌石護坡,減少了風浪產生的負壓,提高了抗風浪作用,既解決了長吹程、高風浪條件下的主壩坡面防護,又節約了石料用量和工程投資,同時保護了環境。
主壩淮北段壩基下3米左右有一層厚達2~4米的中粉質壤土夾淤質軟土,施工中採用電解質式位移監測技術,取得了精度高達0.01毫米的連續的壩基垂直位移變化曲線,創新了大壩內部位移監測技術,提高了大壩內部變形的監測精度。可以隨時監測內部變形,科學合理地控制填築速度,保證了壩體填築安全和施工進度。
工程老壩體膨脹土、軟基處理、基坑降水、施工截流、引河開挖、船閘浮筒式檢修門等都進行優化設計,取得了節約和保護的顯著成效。該工程經2007年大洪水考驗,為防洪減災發揮了重要作用。 [15]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工程獲獎

  • 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
  • 中國水利工程大禹獎
  • 深孔閘、淺孔閘、臨淮崗船閘工程分別獲安徽省黃山杯獎
  •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總體佈置研究獲2006年安徽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 49孔淺孔閘加固改造工程設計獲2005年度安徽省優秀設計二等獎
  • 深孔閘大型水閘設計施工新技術研究獲2005年度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 混凝土砌塊護堤技術獲水利部科學技術三等獎
  • 老閘加固外包薄壁混凝土防裂限裂研究及應用獲安徽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15]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建設意義

臨淮崗工程的防洪保護範圍是正陽關以下的淮北地區和蚌埠、淮南等沿淮城市。淮北地區是淮河中游的防洪重點地區,區內有國土面積13152平方公里,耕地1086萬畝,1997年人口682萬人,糧食產量524萬噸,工農業總產值547億元;保護區內淮南煤礦及坑口電站是華東經濟區的重要能源基地,潘集、謝橋和新集等特大型煤礦,設計年生產能力為2860萬噸,平圩電廠總裝機240萬千瓦;保護區內交通十分發達,交通大動脈京滬鐵路、阜合鐵路和合徐高速公路縱貫其間,擬建的京滬高速鐵路也貫穿其中;蚌埠、淮南兩座城市是流域內的中心城市,區內人口208萬人。淮南市是中國大型能源工業基地,蚌埠市是皖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均是沿淮和安徽省重要工業城市,並列入國家重點防洪城市。淮北大堤和淮南、蚌埠圈堤保護區作為中國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能源基地和流域的中心城市,在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相當重要。
通過多年的治理,臨淮崗工程防洪保護區在工程建成前基本達到了抵禦淮河1954年洪水(約50年一遇)的標準。如果淮河發生超過50年一遇的洪水,為保證蚌埠、淮南兩座城市的安全,還必須向淮北地區分洪,這將會造成巨大的損失。淮北大堤的防洪標準要進一步提高非常困難,要提高保護區的防洪標準只有依靠臨淮崗工程。
工程建成後,當淮河上、中游發生50年一遇以上洪水時,配合水庫、河道堤防和行蓄洪區等,削減洪峯,控泄洪水,使淮河中游正陽關以下淮北大堤、淮南、蚌埠等主要防洪保護區防洪標準由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對完善淮河流域防洪體系,促進流域水資源合理利用、調度,保障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是淮河流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及促進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此外,工程還具有蓄水灌溉、改善航運條件等潛在的綜合利用功能。它的建成將對實現人水和諧、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防洪、除澇、水資源優化配置等綜合效益的發揮,將為淮河兩岸新一輪的蓬勃崛起注入無窮的活力。 [1]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工程效益

臨淮崗工程的設計標準為防100年一遇洪水。工程建成後,遇淮河發生100年一遇洪水時,避免向淮北分洪,可減少淹沒面積為1290平方公里,一次性防洪減災效益為305.98億元,對完善淮河流域防洪體系,保障區域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發生比1954年更大的洪水時,啓用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可以滯洪削峯。按照1998年價格水平估算,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運行期內年平均防洪效益2.31億元,遇100年一遇洪水,防洪保護區的防洪效益為235億元。
臨淮崗工程的直接減災效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有效保護鐵路、公路等重要交通幹線的安全
臨淮崗工程防洪保護區有京滬(蚌埠~宿縣)90公里、合阜鐵路(淮南~阜陽)108公里,規劃年運輸能力分別為10000萬噸/年和5000萬噸/年,規劃中的京滬高速鐵路暫不考慮。臨淮崗工程避免淮河洪水向淮北分洪一次,即可減少鐵路固定資產損失3.68億元,每天減少鐵路停運損失0.57億元。合(肥)徐(州)高速公路蚌埠~宿州段在渦東保護區內,全長90公里,受淹一次固定資產損失3.24億元,停產損失為0.40億元/天。
2、為煤礦、電廠提供防洪安全保障
淮南煤礦潘謝礦區位於茨淮新河以南地區,規劃8對礦井,設計年生產能力2860萬噸,有固定資產336億元。淮河洪水向淮北分洪,將淹沒礦區,造成巨大的損失。煤礦受淹一次損失達84.33億元,煤礦停產一天損失達到700萬元。
保護區內規劃有平圩電廠等兩座坑口電廠,規劃總裝機為8×60萬千瓦,到21世紀初已投產2×60萬千瓦。兩電廠受淹一次固定資產損失為50.40億元,停產一天造成損失0.40億元。
3、為淮河中下游廣大地區的國家集體財產、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淮河中下游廣大地區臨淮崗工程防洪保護區涉及安徽省阜陽、淮南和蚌埠三市,潁上、鳳台、懷遠、五河等六個縣,1000多萬畝耕地,600多萬人口,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產區。1997年統計,區內有國家、集體和羣眾財產1000多億元,工農業總產值547億元,淮河洪水向該區分洪,將給區內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臨淮崗工程避免淮河洪水向淮北分洪一次,每畝即可減免直接損失6000元。
臨淮崗工程為淮北地區和蚌埠、淮南兩座沿淮城市提供防洪安全保障,多年平均防洪減災效益2.8億元,工程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工程於2001年開工,2006年建成發揮效益,按1999年物價水平計算,臨淮崗工程靜態總投資為22.67億元。經分析計算,項目經濟效益費用比為1.26,國民經濟評價合理。 [16]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所獲榮譽

2023年1月,入選“人民治水·百年功績”治水工程項目名單。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