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海市檔案館

鎖定
館舍和設備情況從建國開始,都是利用辦公用房存放檔案,面積小(僅4間,60 平方米),建築結構差。為確保檔案安全和便於集中統一管理,1978年12月,縣委辦公室打報告,要求建造檔案庫房。1979年底檔案館破土動工,1980年11月19日縣檔案館新館落成並正式啓用。 新館址在縣府大院內,一幢座北朝南的三樓房,總建築面積430.77平方米,其中庫房面積235平方米。庫房為鋼筋混泥土結構,起脊式屋頂,環形外走廊。1965年,為了備戰需要,縣檔案館曾在雙港區龍泉鄉大平裘建造平 房兩間(約17-18平方米),作為縣檔案館後庫。
公司名稱
臨海市檔案館
外文名
The Linhai Archives
總部地點
臨海市
經營範圍
檔案
公司性質
國家機關

目錄

臨海市檔案館歷史概況

1967年 8、9月間,臨海地區陷於混亂狀態,縣檔案館的檔案連夜全部轉移到台州軍分區,存放在縣人武部彈藥庫內。 1995年12月臨海市人民政府遷至城東新市府大樓辦公,市檔案館庫房也隨之遷移安置在新市府大樓輔助樓三樓。南北、東西朝向。庫房內設有資料室、暗室、裱糊室。庫房設計基本上按照國家檔案局頒發的《檔案館建築設計規範》,採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庫房地板為多孔板結構,每平方米承重500公斤, 地面採用水磨石。牆體為雙層隔熱牆,屋頂為鋼筋混凝土現澆鑄的整體結構上加三油兩氈,再架空了30公分,起到了防漏、隔熱作用。庫內呈半密閉式,“L”形走廊,安裝了中央空調、換氣扇。館 庫設備有:除濕機9台、電子濕度自動控制儀2台,毛髮相對濕度自動記錄儀2台、半導體相對濕度儀1台、低温殺蟲消毒櫃1台、吸塵器2台、換氣扇7只。

臨海市檔案館發展

臨海市檔案館是國家綜合性檔案館,屬科學文化事業機構,是永久保管臨海市所屬單位檔案的基地,是科學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檔案史料的中心。它的基本任務是維護黨和國家歷史真實面貌的前提下,集中統一管理臨海市黨、政機關、羣眾團體和部門企事業單位的檔案及有關資料,維護檔案的整與安全,積極提供利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臨海市檔案館建館初期,條件較差。“文革”開始,檔案人員被調走,檔案庫房僅留原縣委辦公室一名幹部看管。自從1979年恢復檔案館後,隨着人員和檔案數量的增加,局、館在業務工作上初步有所分工,館內業務建設逐步得到加強。特別是近年來,通過定級升級活動的開展,館裏的工作人員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技術力量不斷增強。工作人員由2人增至目前的11人,其中10人具有大專以上文化,館員4人,助館3人,管理員1人。
2、基礎工作迅速增強。表現在: (1)豐富了館藏。館藏結構也在發生變化,檔案種類由單一的文書檔案轉向文書檔案、科技檔案、專門檔案、人物檔案並存,檔案載體由單一的紙質轉向紙質、膠片、磁帶實物兼有。(2)實行了檔案管理規範化。整個館藏檔案資料從劃定全宗,排列編號到固定存放位置都條理清楚,整齊有序。(3)健全了手工檢索工具。檔案檢索工具有案卷目錄、全引目錄、專題目錄、開放檔案目錄、人物卡片、文件分類卡片等。重要檔案實現了電子檢索。(4)建立了各種統計台帳,基本做到了“家底清”,情況明。(5)加強了檔案保護技術。
3、利用工作充滿活力。隨着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人心,社會檔案意識的不斷增強,檔案信息資源的價值已日益為人們所認識,前來查檔利用者絡繹不絕。據統計1985年至1996年 間,共接待利用8043人,提供檔案資料20376卷(冊),提供複製16030件,使檔案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特別是1988年,首次向社會開放檔案資料2541卷,受到社會各界和廣大公民的歡迎。同時本館還注意做好利用信息反饋工作,廣泛收集和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不斷改進館內工作,跟蹤瞭解檔案發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情況,彙編印發了《檔案利用效益實例選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