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津江之戰

鎖定
臨津江戰鬥中,116師僅11分鐘即突破敵軍的江岸防線,勝利完成了突破任務。隨即向敵縱深推進100多公里,突破臨津江後,志願軍迅猛追擊攻佔漢城,粉碎了敵人整軍再戰以逸待勞的企圖。臨津江戰鬥是志願軍把戰線從鴨綠江推進到三八線的關鍵一役。
名    稱
臨津江之戰
發生時間
1951年1月
地    點
臨津江流域
參戰方
中國志願軍,“聯合國軍”
結    果
志願軍獲勝
參戰方兵力
中國志願軍 9840人
傷亡情況
中國志願軍 傷590人、亡122人
“聯合國軍” 808人傷亡,241人被俘

臨津江之戰地理位置

臨津江位於漢城以北75公里處,是漢江的支流。它穿過"三八線"折回西南,中游一段橫瀉在"三八線"上——此段正是116師選擇的突破口。時值寒冬,冰雪堆積深厚;南岸又均為天然峭壁不便攀登。因此,韓軍第1師憑藉臨津江天險,構成了縱深約9公里的3道防禦陣地,號稱"銅牆鐵壁,不可逾越"。

臨津江之戰戰鬥背景

經過第一、二次戰役,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和韓國軍隊遭到沉重打擊被迫退至三八線及其以南地區,企圖利用三八線既設陣地實施防禦,休養生息,以利再戰。而剛剛取得重大勝利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經過兩次戰役,戰鬥減員和非戰鬥減員幾萬人,急需休整、補充。美軍每天出動近千架次飛機對三八線以北的志願軍供應線輪番轟炸,大部車輛被炸,糧、彈、被服靠夜間突擊搶運。不能按時供應。戰場情況也發生變化,敵人已由進攻轉入防禦。志願軍的戰略戰術也必須轉變。要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攻堅戰,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因此,部隊在三八線以北數十公里停止進行休整,讓敵人先佔領三八線。準備明春再戰,殲滅敵人的主力。
彭德懷把對形勢的以上估計及志願軍下步行動的意見,於12月8日電告毛澤東。就在這個時候,以印度為代表13個國家向中國政府表示“如果中國宣佈不越過三八線的話.則將得到印度等13國的歡迎和道義上的支持”。總理周恩來針對這個提案明確指出:“美軍既已過了三八線,因此三八線已被麥克阿瑟破壞而不復存在。”周恩來的意思很明確,中國軍隊絕不會宣佈不會越過三八線。
12月13日,毛澤東在給彭德懷的回電中通報了有關朝鮮戰爭的國際形勢,並明確指出“要越過三八線”。毛澤東的電文大意如下:(一)英美各國正要求我軍停止於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再戰。因此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政治上帶來很大的不利。
(二)此次南進,希望在開城南北地區,即離漢城不遠的地區,尋殲幾部敵人。然後看情況,如果放入以很大的力量固守漢城,則我軍主力可以退至開城一線及其以北地區休整,準備攻擊漢城的條件,而以幾個師迫近漢江中游北岸活動,支援人民軍越過漢江殲滅偽軍。如果敵人放棄漢城,則我西線六個軍在平紅漢城間休整一時期,再繼續戰鬥。
彭德懷收到毛澤東的回電後,立即召集志司其它首長緊急討論。從軍事上講,志願軍入朝才一個多月。已連續打了兩個戰役,西線6個軍已相當疲勞;東線第9兵團人員、彈藥、糧食得不到及時補充。況且,第二次戰役後期敵人雖然逃得快,但實際上有生力量的損失並不大,其主力大都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敵人的大踏步撤退,並不完全意味着最後徹底的失敗,從戰爭常識上看,美軍的撤退一是因為他們在三八線以北的平原無險可守;二是美軍需要補充,需要迅速脱離接觸,依託三八線以南的陣地進行整頓。所以敵人之所以撤退得很快,其中有搶佔既設陣地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志願軍去進攻,絕對有諸多的不利。但是,從政治上講,志願軍停止在三八線以北,正合美、英的意圖,他們正想利用三八線阻止我軍前進.以利其下一步行動。
從軍事上考慮馬上打不好,從政治上考慮馬上打好,二者距離很大。政治決定軍事,經過反覆研究,彭德懷決定發起第三次戰役,打過三八線去。
從某種意義上説,第三次戰役確實是一次冒險,志願軍只有這一次機會:如果戰役進程遲滯或者有較大反覆,消耗了僅有的物資儲備後,在從臨津江向北的平原地帶無險可守,志願軍反倒可能會因為糧彈不繼無法抗擊敵人的反攻,戰局也有可能發生逆轉。因此,贏得這一戰的關鍵,就是部隊要等迅速克服臨津江等天險,快速插入敵軍縱深,不給對手組織反擊的機會。

臨津江之戰具體戰鬥方案

臨津江一線敵軍部署 按照志司的戰役計劃,志願軍西線攻勢的主要戰役目標是臨津江以南的韓國首都漢城。臨津江是漢江的支流,位於漢城以北75公里處,其中游橫亙在三八線上,這段江面正是志願軍第三次戰役所要突破的地段。臨津江南岸均為天然峭壁,高約7-10米,不便攀登。江面寬100-150米不等,深約1-2米,土井渡河點已結冰,冰層厚約10-15釐米,但已被敵炮火打破。此時韓軍第1師,指揮着上萬名勞工隊,正憑藉臨津江天然屏障,拼命加固在朝鮮戰爭爆發前就已初具規模的防禦陣地。

臨津江之戰敵軍部署

到12月下旬,該師已經在臨津江南岸形成了縱深約9公里的3道防禦陣地,除沿江陡崖有一道連續塹壕外,各高地均構築有塹壕、土木火力發射點,構成環形支撐點式防禦。陣地前沿均有2-3道鐵絲網,守備要點均築有明暗地堡,縱深有交通壕和隱蔽部,以輕重機槍、無後座力炮、火箭筒構成直射、側射的綿密火網,晝夜以炮火封鎖江面,破壞江面冰層。
在臨津江南北兩岸,韓國軍隊還設有大片雷區,混合佈設各種地雷,每日上午以排、連小分隊渡江向我陣地前沿實施戰鬥偵察,黃昏前後才撤回江南。按照李奇微的回憶,當時他已經預感到中朝軍隊會在12月下旬發動一次新的攻勢,因此美軍航空兵也每日出動,輪番偵察、轟炸、掃射江北前沿和縱深較大的村鎮、交通樞紐、橋樑、制高點,尤其對高浪浦裏以北高地進行了嚴密的封鎖。為了防止志願軍夜間展開,美軍和韓國軍隊在每日18時以後,交替使用照明彈、照明雷、夜航機和探照燈,對臨津江以北淺近縱深實施監視。時值寒冬,氣温通常在零下20-25度,積雪厚約20-40釐米,凍土層60-80釐米,對修築道路、工事和物資運輸、隱蔽偽裝都帶來一定困難,敵前強渡的難度可想而知。
駐守臨津江南岸的敵守備部隊為韓國第1步兵師。作為韓軍中戰鬥力較強的部隊,第1師雖經第一、第二次戰役打擊(損失以第12團為最大),士氣較低落,但其兵員裝備在11月中旬在漢城都已基本補齊(兵員恢復到了8000人左右),且依託臨津江畔堅固的防禦工事,戰鬥力還是不容小視。
該師1950年6月戰爭爆發時即在臨津江一帶駐守,並且在初期的防禦作戰中有過一定表現。在隨後的戰鬥中,該師因1950年10月19日率先進入平壤更加聲名卓著。這樣一支部隊,再加上臨津江天險,因此韓國1950年12月的報紙上,連篇累牘誇耀了臨津江的防禦是“銅牆鐵壁”、“不可逾越”。而極力想扳回自己聲望的麥克阿瑟,則又一次大言:“這是關係到我們生命的重要戰線”、“決不後退一步”!
不但“聯合國軍”對該師能有效遲滯志願軍下一步行動寄予希望,當時無可奈何的韓國政府也只能指望第1步兵師能依託天險,挫敗志願軍的攻勢、保住漢城。事實上,此時韓國方面的政局與“軍事是政治的延續”的名言恰恰相反,韓國政府的政治存在只能依附於美軍的軍事行動。為此,在進駐臨津江防線前,不希望再次逃離漢城的總統李承晚,親自主持了表彰大會,為第1步兵師壯行。
臨津江沿岸敵人的基本陣地內,均為中等起伏地,便於運動,但積城兩側的147.7高地、182.0高地能控制經積城通往馬智裏之公路及周圍小高地,不便於接近和迂迴包圍。於義洞兩側,山高坡陡,綿亙橫貫於麻(田裏)汶(山)公路以南,山北有1500-2000米開闊地。
而臨津江北岸地勢平坦,距江岸2000-2500米以北是連綿不絕的丘陵地帶,有數條自然溝,深約1.5-2.7米,稍加改造即可作為衝擊出發陣地。縱深地勢較高,田屯東北側高地、蘆谷裏西側高地、196.5高地均能俯瞰敵基本陣地,且有部分松林,便於兵力和物資器材的隱蔽配置。
敵軍的防禦地域內,由積城經馬智裏至汶山有一條二級公路;由馬智裏經於義洞、法院裏至高陽有一條三級公路;由鬥只裏經檢祥、館洞、粟浦裏至三河裏有二條橫貫公路;鄉村路較多,均可通行汽車,敵兵力機動、物資運輸均較方便。志願軍39軍第116師待機地域內,由青廷裏經基谷裏、貴存裏至朔寧有縱向公路一條;由青廷裏經小鬥日、松峴至麻田裏,由基谷裏經高旺裏、雞鳴裏至漣川有橫貫公路兩條。此外,縱橫的鄉村路較多,便於部隊機動和物資運輸。作戰季節正值嚴冬,氣温通常在零下20-25度,積雪厚約20-40釐米,凍土層60-80釐米,對修築道路、工事和物資運輸、隱蔽偽裝都帶來一定困難。
志願軍細緻的戰前準備 客觀的説,此時的116師經過連續行軍作戰,實力較顛峯狀態有所削弱:全師平均減員28%。

臨津江之戰戰前準備

臨津江之戰 臨津江之戰
軍、第四十軍在彭德懷的命令下,不顧一切困難,不畏一切風險,不惜一切代價,向南勇猛前進,力圖最大限度地殲滅潰逃中的敵人。
在通往朝鮮南方的各條公路上,擁擠着向南狂逃的聯合區軍的車輛。而在通往朝鮮南方的所有山間小路上,步行的中國士兵以驚人的速度在前進。不斷有聯合國軍隊再次落人被殲滅境地的消息。“聯合國軍”的車輪竟不如中國士兵的腳步快,這令全世界頗感驚訝。
日本軍事史學家認為,“中國士兵創造了戰史上罕見的紀錄”,這是朝鮮戰爭中中國軍隊表現出的“七個不和思議”中的一個。
所謂“七個不可思議”是:一、中國軍隊介入朝鮮戰爭的目的、動機和規模;二、中國軍隊是如何偵察的;三、中國軍隊的偽裝、土木作業的能力;四、原始的後勤系統是如何裝備和供應部隊的;五、中國軍隊卓越的夜間戰鬥的本領;六、視死如歸的人海戰術;七、中國軍隊在沒有機械運輸的情況下的機動、追擊的速度。
1月6日,鑑於116師在此次戰鬥中的出色表現,志司、志政發出通報表揚:“我39軍116師此次戰役前克服各種困難,做好充分的攻擊準備工作,嚴密地組織對敵陣地偵察,故攻擊順利,僅10分鐘即將敵防線突破,使該軍後續部隊順利投入戰鬥。該師在突破敵陣地後,迅猛地向放縱深攻擊,擊破敵人的抵抗,並於4日16時進佔漢城,迅速地佔領了漢江南岸灘頭陣地,並及時地報告了敵情及漢江情況。這種認真負責、英勇果敢的積極的戰鬥作風,值得全軍學習。持通令表揚。”
1951年1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高級幹部聯席會議,在朝鮮君子裏志願軍總部礦洞裏舉行。116師副師長張峯(因汪洋要參加東北軍區諸兵種集訓)彙報了本師突破臨津江戰鬥經驗。受到了彭德懷司令員、金日成首相以及其他志願軍高級首長的一致好評。
1955年秋在全軍的最高軍事學府──南京軍事學院,戰役系的將校級的學員正在學習和研究典型戰例,學員有39軍的師.團領導幹部。在討論116師突破叁八線、強渡臨津江的模範戰例時,對突破口的選擇問題,爭論得非常熱烈,擺出了各種不同意見。院長劉伯承元帥聽取了討論情況,作了精闢的分析。最後他説:“39軍這個突破口選得好選得正確。應該打個滿分嘛!”後來,總參謀部和軍事學院出版了《第116師高浪浦裏東南地區進攻戰鬥總結》,作為師進攻的典型戰例供院校和部隊學習研究。
1、116師傷亡人數:參戰9840人、傷590人、亡122人、傷亡合計712人、戰鬥減員率7.24%
2、116師戰績統計:斃傷美軍15人、韓國軍隊793人、俘虜美軍5人、韓國軍隊236人
繳獲機關炮5門、無後座力炮7門、81毫米迫擊炮8門、106.7毫米化學迫擊炮6門、57毫米防坦克炮6門、60毫米迫擊炮9門
繳獲卡賓槍19支、自動步槍242支、輕機槍19挺、重機槍9挺、繳獲火箭筒13具、汽車4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