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沭縣

鎖定
臨沭縣,隸屬於山東省臨沂市,位於臨沂市東南部,北依莒南縣,西靠臨沂市河東區和市經濟開發區,西南與郯城縣接壤,東南與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東海縣毗鄰,區域面積1010.19平方千米, [15]  地勢東北部高,西部和南部低, [16]  氣候類型屬暖温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氣候,歷年平均氣温13℃。 [17]  截至2022年10月,臨沭縣轄2個街道、7個鎮。 [14]  截至2022年末,臨沭縣常住人口57.52萬人。 [54] 
臨沭縣,因瀕臨沭河而得名。臨沭縣是中國鑽石之鄉、柳編之都。 [32]  7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臨沭置縣,始於漢代初年。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7月,改稱蒼馬辦事處。 [12]  民國三十年(1941年)8月,改稱臨沭縣。1956年3月,撤銷臨沭縣。1961年8月,恢復臨沭縣。臨沭縣是革命老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臨沭是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劉少奇、陳毅、羅榮桓、徐向前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裏戰鬥和生活過。臨沭縣先後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國家衞生縣城、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園林縣城、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縣等榮譽稱號。 [32] 
2022年,臨沭縣實現生產總值249.5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 [54] 
中文名
臨沭縣
別    名
臨沭
行政區劃代碼
371329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東省臨沂市
地理位置
臨沂市東南部
面    積
1010.19 km²
下轄地區
2個街道、7個鎮(截至2022年10月)
政府駐地
臨沭街道
電話區號
0539
郵政編碼
276700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57.52 萬(2022年) [54] 
著名景點
蒼馬山·冠山旅遊區
沭河古道景區
濱海紅色文化紀念園
鍾華山景區
玉聖園景區
機    場
臨沂啓陽機場
火車站
臨沭站
車牌代碼
魯Q、魯W [57] 
地區生產總值
249.5 億元(2022年) [54] 

臨沭縣歷史沿革

7000多年前,這裏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32] 
周徵東夷後,屬鄟(今賀城一帶)、祝(今夾谷山一帶)等小國。
春秋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三國。
秦代,北部屬琅琊郡莒縣,南部屬東海郡郯縣。
漢初,屬徐州刺史部,分治於東海、琅琊二郡。東及東北部,屬利城、祝其二縣,北部韓村、白旄、青雲一帶屬琅琊郡魏其、高鄉二縣,西部醋莊、曹莊一帶屬東海郡即丘縣,南部石門、西南部華橋一帶屬東海郡郯縣、東安縣。
東漢建安三年(198年),分東海郡置利城郡,治所在利城,轄郯、利城、祝其等十三縣。
三國魏黃初年間(220~226年),隸于徐州剌史部,東部及東南部分治於東海國祝其、利城二縣,西部、中部屬琅琊國即丘縣,南及西南部隸屬東海國郯國,北部為城陽郡莒縣地。
西晉時,隸屬關係與三國魏時基本相同,仍屬徐州,分治於東海、琅琊、城陽三郡。
東晉時期,在後趙、前燕、前秦政權時,南境屬東海郡,北境屬琅琊郡;後燕、南燕時,北境屬琅琊郡,南部屬東晉東海郡。南北朝時期,屬徐州,劉宋時分治於東海、琅琊兩郡;北魏時為琅琊郡即丘縣、東海郡郯縣分治。
東魏、北齊時,全境屬北徐州琅琊郡。
隋代大部屬琅琊郡臨沂縣,東部唐嶺、蛟龍一帶隸於東海郡懷仁縣,西南部曹莊、華橋一帶為下邳郡郯縣轄。
唐初,屬河南道,為沂州琅琊郡和海州東海郡分治。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置臨沂縣為蘭山、臨沭、昌樂三縣,今臨沭地域尚含利城、新樂(後改稱祝其)二縣之域。武德六年(623年),臨沭縣撤銷,併入臨沂縣。武德八年(625年),利城、祝其二縣撤銷,併入東海郡懷仁縣。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大部屬沂州臨沂縣,西南部曹莊一帶屬泗州下邳,東部唐嶺、蛟龍、蘆莊一帶為海州懷仁縣轄。
宋代,隸於京東東路,為沂州府臨沂縣轄。
金時,屬山東東路,為沂州府臨沂縣轄。
元代,屬中書省益都路,為沂州府臨沂縣轄。
明洪武初年,屬山東布政司濟寧府沂州,洪武五年(1372年)改屬濟南府沂州,洪武十八年(1385年)又改屬兗州府沂州。萬曆十年(1582年),大部屬沂州,西南部屬郯城縣,東及東北部為南京淮安府贛榆縣轄。
清代,屬山東布政司沂州府,為郯城、蘭山二縣分治。
民國初年,屬濟寧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改屬琅琊道。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山東省第三行政區,北部為臨沂縣第五區,南部為郯城縣第五區。後郯五區析置郯六區、郯七區,隸屬國民黨郯城政府第二辦事處。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月,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郯東北第一辦事處,直屬魯南專署領導。同年7月,改稱蒼馬辦事處,屬魯南地區第三行署。民國三十年(1941年)6月,臨沭北部成立了沭水縣,蒼山、朱倉、石河、青雲等屬該縣轄。同年8月蒼馬地區改為臨沭縣,隸屬魯南專署第四行署。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4月,隸屬濱海專署。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0月,屬濱海專署第二行署。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7月,屬濱海專署。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8月,屬魯中南行署第六專署。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屬濱海專署。
1950年5月,屬臨沂專署。
1956年3月,臨沭縣撤銷,南部劃歸郯城縣,北部劃歸莒南縣。
1961年8月,臨沭縣恢復,屬臨沂專署。
1981年3月,隸屬臨沂行政公署。
1994年,臨沂地區改地級臨沂市,仍屬之。 [12] 
臨沭縣

臨沭縣行政區劃

臨沭縣區劃沿革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月,郯東北第一辦事處成立初期,沿用舊制,設郯城縣第六區和第七區。民國三十年(1941年)8月,增設鐘山、店頭兩個區。全縣共有岌山、鐘山、大興、店頭、蛟龍、夏莊、巡會、沂濱、古賀、掛劍10個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春,掛劍區劃歸郯城縣;店頭區改稱桃園區;撤銷巡會區,其所轄村莊併入大興、桃園二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秋,復設巡會區,增設岌西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2月,設沂東區。秋,撤銷巡會、古賀、岌西三區,分別併入大興、岌山、沂東三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沂濱區劃歸臨沂縣。10月,沭水縣撤銷,其青雲、朱倉、蒼山三區及石河區一部劃入。後朱倉區改稱玉山區,全縣分10個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春,竹庭縣(即江蘇贛榆區)朱孟區劃入臨沭縣,10月又劃回竹庭縣。 [13]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臨沭縣政府駐地由流動不定正式駐夏莊(今臨沭街道)。
1956年3月,臨沭縣撤銷,南部劃歸郯城縣,北部劃歸莒南縣。
1961年8月恢復臨沭縣,全縣轄曹莊、南古、石門、店頭、大興、觀堂、白旄、韓村、夏莊、蛟龍、朱倉11處人民公社,561個大隊,2863個生產隊。
1971年4月,國務院對石樑河庫區區劃作調整,將蛟龍、觀堂兩公社的26個村莊劃歸江蘇省東海、贛榆兩縣。
1984年5月,臨沭縣人民公社改為鄉、鎮,全縣設臨沭、石門、曹莊、南古、韓村、蛟龍6個鎮,鄭山、白旄、東盤、朱倉、唐嶺、蘆莊、前莊、官莊、周莊、古龍崗、青雲、華橋、醋莊14個鄉。
2001年1月,朱倉鄉與東盤鄉合併為朱倉鄉、臨沭鎮與周莊鎮合併為臨沭鎮、青雲鄉與韓村鎮合併更名為青雲鎮(駐地原韓村鎮)、南古鎮與醋莊鄉合併為南古鎮、曹莊鎮與華橋鄉合併為曹莊鎮、石門鎮與前莊鎮合併為石門鎮、店頭鎮與官莊鄉合併為店頭鎮、大興鎮與古龍崗鄉合併為大興鎮。全縣轄臨沭、蛟龍、大興、石門、店頭、曹莊、南古、鄭山、白旄、青雲、玉山11個鎮和朱倉鄉,共55個居委會,498個村委會,537個自然村。
2004年,縣內對村、居一級行政村合併調整,共設40個居委會、260個村委會,村、居合計300個,比合並前減少行政村居253個。
2008年3月,臨沭縣對經濟開發區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將臨沭鎮、鄭山鎮、南古鎮的10個村劃歸縣經濟開發區,臨沭縣轄11個鎮、1個鄉、1個經濟開發區。
2009年10月,撤銷臨沭鎮、鄭山鎮,設立臨沭街道辦事處、鄭山街道辦事處。全縣設2個街道辦事處、9個鎮、1個鄉、1個經濟開發區。
2011年8月,玉山鎮與朱倉鄉合併為玉山鎮(駐地原朱倉鄉);撤銷南古鎮,其沭河以西8個行政村劃歸臨沂市經濟開發區,沭河以東8個行政村劃歸鄭山街道;曹莊鎮5個行政村劃歸臨沂市經濟開發區。臨沭縣轄臨沭、鄭山2個街道辦事處、蛟龍、石門、曹莊、青雲、大興、白旄、玉山、店頭8個鎮和1個經濟開發區,共有49個居委會,238個行政村。
2012年7月,蒼馬山景區範圍內臨沭街道山西村、蒼隆居、山裏村,玉山鎮月莊村,蛟龍鎮西盤村,青雲鎮曹界前村、李界前村共7個行政村,19個自然村劃歸蒼馬山風景旅遊區管理。
2013年4月,經臨沭縣政府批覆,對全縣行政村規模進行調整。臨沭縣轄臨沭、鄭山2個街道辦事處,蛟龍、石門、曹莊、青雲、大興、白旄、玉山、店頭8個鎮,共有223個行政村、13個城市社區。同年12月,經省政府批准,原白旄鎮華南村劃歸鄭山街道辦事處管轄;原白旄鎮撤銷併入青雲鎮;原臨沭街道辦事處胡趙莊村、井店居及玉山鎮東盤村、西盤村、丁莊村劃歸蛟龍鎮管轄;原臨沭街道辦事處琅琳居劃歸鄭山街道辦事處管轄。
2020年6月,經縣政府批准,新設立5個城市社區;12月,經縣政府批准,新設立3個城市社區。臨沭縣轄臨沭、鄭山2個街道辦事處,蛟龍、石門、曹莊、青雲、大興、玉山、店頭7個鎮,共有223個行政村、21個城市社區。 [22] 

臨沭縣區劃詳情

截至2022年10月,臨沭縣轄2個街道、7個鎮:臨沭街道鄭山街道蛟龍鎮大興鎮石門鎮曹莊鎮青雲鎮玉山鎮店頭鎮 [14]  臨沭縣人民政府駐地臨沭街道。

臨沭縣地理環境

臨沭縣位置境域

臨沭縣,位於臨沂市東南部,地理座標位於北緯34°40′~35°06′,東經118°26′~118°51′之間。北依莒南縣,西靠臨沂市河東區和市經濟開發區,西南與郯城縣接壤,東南與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東海縣毗鄰。南北長45.20千米,東西寬32.90千米,區域面積1010.19平方千米。 [15] 

臨沭縣地質

地層
臨沭縣地層以基底變質岩為主,只有中生代的斷陷盆地內有中生代地層。除第四系沿沂沭河流域大面積覆蓋外,主要分佈為元古界膠南羣大山溝、甄家溝和邱官莊三個地層組,其次為中生界白堊系青山組和王氏組。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一、太古界泰山羣縣內分佈甚少,僅沭河西側沂沭斷裂帶內部呈北北東向之長條狀零星出露。以斜長片麻岩、角閃斜長片麻岩為主。
二、元古界膠南羣縣內分佈極廣,在沂沭斷裂帶以東大面積的山陵緩丘中大部分出露。面積可佔全縣面積的五分之三左右。按巖性組合主要分為三個組。
1、大山溝組分佈縣境北部,臨沭――蛟龍盆地以北――陡溝、李界前、蒼山一帶。巖性有黑雲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巖、白雲二長片麻岩、各種變粒巖、淺粒巖和白雲石英片麻岩等。
2、甄家溝組分佈於縣境南部,臨沭――蛟龍盆地以南大面積出露。巖性為黑雲斜長片麻岩、白雲二長片麻岩和二長片麻岩等。
3、邱官莊組僅在縣境北部邊緣靠沂沭斷裂帶有零星分佈。巖性為黑雲變粒巖夾淺粒巖、淺粒巖及白雲鉀長片麻岩夾大理岩透閃巖等。
三、中生界
1、侏羅系上統萊陽組區內較少,主要分佈在沭河兩側的沂沭斷裂帶內,由於多為第四系覆蓋,出露不完整。巖性僅見以黃綠色頁岩為主,中夾薄層泥灰岩、紫紅色頁岩、黃綠色砂岩。
2、白堊系下統青山組主要分佈在縣境西部沂沭斷裂帶內及中部的臨沭――蛟龍盆地南部。主要巖性為一套由基性――酸性的火山岩、凝灰岩和火山碎屑岩等。
3、白堊系上統二氏組主要分佈在沂沭斷裂帶內和臨沭――蛟龍盆地的中部及北部。巖性主要為紫紅色砂礫岩、砂岩和頁岩,有時夾少量雜色頁岩等。
四、第四系境內除局部地段如山間谷地、近山麓帶表層分佈有膠結礫岩外,均為鬆散沉積物。主要分佈在沭河、蒼源河、石門河的兩岸,山前平原及山間谷地一帶。按成因分述如下:
1、沖積層:巖性上部為亞砂土;局部地區為細砂、中細砂;下部多為中粗砂夾礫石,局部為中粗砂及細砂。主要分佈在沭河東岸韓村、白旄、青雲等鄉鎮。
2、洪積、沖積層:上部為亞砂土及亞粘土夾碎石,局部地區底部為中細砂及細砂;其餘底部均為基岩。主要分佈在蒼源河的中、下游兩岸,張疃河兩岸及小灣子河下游兩岸,鎮武河、石門河兩岸及店頭鄉西部、蘆莊鄉南部。
3、沖積、河湖相沉積層:上部為黃色亞粘土、亞砂土以及黑色粘土,大部分地區中下部為鈣質結核及中粗砂夾礫石,局部地區無砂層。主要分佈在韓村鎮至店頭鄉西部牛腿溝兩岸和曹莊鎮西部、西北部。
4、殘積、坡積層:巖性為亞粘土及亞粘土夾碎石,局部地區為亞砂土。主要分佈在平原地帶邊緣的低丘坡地。
全縣地層以基底變質岩為主,只有中生代的斷陷盆地內有中生代地層。除第四系沿沂沭河流域大面積覆蓋外,主要分佈為元古界膠南羣大山溝、甄家溝和邱官莊三個地層組,其次為中生界白堊系青山組和王氏組。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一、太古界泰山羣縣內分佈甚少,僅沭河西側沂沭斷裂帶內部呈北北東向之長條狀零星出露。以斜長片麻岩、角閃斜長片麻岩為主。
二、元古界膠南羣縣內分佈極廣,在沂沭斷裂帶以東大面積的山陵緩丘中大部分出露。面積可佔全縣面積的五分之三左右。按巖性組合主要分為三個組。
1、大山溝組分佈縣境北部,臨沭――蛟龍盆地以北――陡溝、李界前、蒼山一帶。巖性有黑雲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巖、白雲二長片麻岩、各種變粒巖、淺粒巖和白雲石英片麻岩等。
2、甄家溝組分佈於縣境南部,臨沭――蛟龍盆地以南大面積出露。巖性為黑雲斜長片麻岩、白雲二長片麻岩和二長片麻岩等。
3、邱官莊組僅在縣境北部邊緣靠沂沭斷裂帶有零星分佈。巖性為黑雲變粒巖夾淺粒巖、淺粒巖及白雲鉀長片麻岩夾大理岩透閃巖等。
三、中生界
1、侏羅系上統萊陽組區內較少,主要分佈在沭河兩側的沂沭斷裂帶內,由於多為第四系覆蓋,出露不完整。巖性僅見以黃綠色頁岩為主,中夾薄層泥灰岩、紫紅色頁岩、黃綠色砂岩。
2、白堊系下統青山組主要分佈在縣境西部沂沭斷裂帶內及中部的臨沭――蛟龍盆地南部。主要巖性為一套由基性――酸性的火山岩、凝灰岩和火山碎屑岩等。
3、白堊系上統二氏組主要分佈在沂沭斷裂帶內和臨沭――蛟龍盆地的中部及北部。巖性主要為紫紅色砂礫岩、砂岩和頁岩,有時夾少量雜色頁岩等。
四、第四系境內除局部地段如山間谷地、近山麓帶表層分佈有膠結礫岩外,均為鬆散沉積物。主要分佈在沭河、蒼源河、石門河的兩岸,山前平原及山間谷地一帶。按成因分述如下:
1、沖積層:巖性上部為亞砂土;局部地區為細砂、中細砂;下部多為中粗砂夾礫石,局部為中粗砂及細砂。主要分佈在沭河東岸韓村、白旄、青雲等鄉鎮。
2、洪積、沖積層:上部為亞砂土及亞粘土夾碎石,局部地區底部為中細砂及細砂;其餘底部均為基岩。主要分佈在蒼源河的中、下游兩岸,張疃河兩岸及小灣子河下游兩岸,鎮武河、石門河兩岸及店頭鄉西部、蘆莊鄉南部。
3、沖積、河湖相沉積層:上部為黃色亞粘土、亞砂土以及黑色粘土,大部分地區中下部為鈣質結核及中粗砂夾礫石,局部地區無砂層。主要分佈在韓村鎮至店頭鄉西部牛腿溝兩岸和曹莊鎮西部、西北部。
4、殘積、坡積層:巖性為亞粘土及亞粘土夾碎石,局部地區為亞砂土。主要分佈在平原地帶邊緣的低丘坡地。 [33] 
構造
一、隆起區:中部為臨沭――蛟龍盆地,南北均屬隆起區,區內構造作用岩漿活動強烈,變質作用普遍;是地質歷史發展中期相對活躍地區,構造以斷裂和褶皺並存。其中斷裂構造規模較大表現明顯,以北東向斷裂為主,北西、近東西向斷裂區內亦有所表現。北東向斷裂以石門――朱倉和羽山――古龍斷裂為代表,茲重點予以敍述。
1、石門――朱倉斷裂在縣內屬陳疃――朱倉斷裂的一部分,該斷裂規模較大,縱貫全區,呈北東――南西向展布,由於第四系覆蓋,斷層線時斷時現。平面上呈舒緩波狀,顯壓扭性。總體走向35°左右,傾向北西,局部有偏轉變為北東,傾角58°~60°,破碎帶寬窄不一。寬者達300米,窄者15~20米。
2、羽山――古龍斷裂規模較大,向北經莒南坪上,到諸城的瓦店,在區內由縣境東部邊緣通過。呈北東――南西展布。總體走向30°,傾向北西,傾角80°左右。斷層線沿走向呈舒緩波狀,顯壓扭性。斷裂帶寬度較大,最寬處350米,最窄僅幾米,一般在50~100米。
此外,尚有新東西向構造體系,形成時間較晚,一般規模不大,較大者為臨沭,蛟龍盆地的北界斷層,廟前――大官莊斷裂。
二、沂沭斷裂帶規模宏大,由縣境西部通過,北起大閏莊沭河中,跡經雲白常、白旄西、宅子、曹莊子、朱果、月莊、西沈馬、陳官莊西、小岱至西新莊西出境入江蘇,縱貫臨沭縣全境,長約40千米。總體走向北北東15°~25°,傾向南東東,傾角60°~80°不等。
力學性質複雜,具多期多次活動之持徵。控制和影響着縣境地質構造。由於受後期構造變動的影響,沂沭斷裂帶在臨沭縣境內因被第四系覆蓋,露頭較差,僅在曹莊一帶斷裂帶內出露較好,寬度達10餘千米,帶內岩層產狀紊亂,擠壓強烈,構造現象十分複雜,小斷層、小皺屢見不鮮。
此外,曹莊至南古北北東走向的逆掩斷層,岌山至曹莊的橫向斷層呈張性破碎,左旋。兩斷層互相交叉錯斷。 [34] 

臨沭縣地形地貌

臨沭縣屬於剝蝕緩坡丘陵區。地勢東北部高,西部和南部低,呈扇形傾斜狀態。境內地貌以緩坡丘陵為主,大致分為低山、丘陵、平原3種類型。
臨沭縣境內低山多分佈於東北部,全縣44座山頭,蒼山、馬山、冠山、玉山、盛水山、大山和寨山等30多座坐落於東北部;羽山、磨山橫亙在東南部與江蘇省東海縣交界處;岌山和中華山位於西部沭河兩岸。全縣山地面積39.55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3.82%,海撥高度均在400米以下,山峯坡度多數大於15度。
臨沭縣平原地多分佈於沭河兩岸,少量分佈於山間谷地,均為沖積、洪積平原,而積242.5平方千米,佔全縣總面積的23.36%,海拔高度均在50~60米之間,坡度小於3度,坡降為幹分之一。
臨沭縣丘陵多分佈於低山、平原之間,面積755.944平方千米,佔全縣總面積的72.82%。多為剝蝕緩丘。脈絡不明顯,坡度在3至15度之間,海拔高度在60米以上。東部蘆莊、蛟龍、朱倉至唐嶺一帶丘陵,地勢起伏不大,海拔高度在80米左右,亦稱臨沭台地。
臨沭縣內最高處為蒼山,海拔高度為394.7米,最低處在新沭河下游,海拔高度22米 [16] 
臨沭縣蒼、馬山

臨沭縣氣候

臨沭縣境屬於暖温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際差異不大。春季温暖,乾旱多風;夏季濕熱,南量充沛;秋季涼爽,晝夜温差大;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全縣在氣候上無多大差異,但雨量分佈和霜日差別明顯。由於受亞洲中高緯度地區西風環流和季風環流的影響,具有冬夏季風的顯著特點。 [18]  歷年平均氣温13℃。年均降水量852毫米。年平均日照2558.3小時。平均相對濕度為70%。 [17] 

臨沭縣土壤

臨沭縣土壤共有4個土類,11個亞類,14個土屬。其中,棕壤土類985034畝,褐土土類55138畝,潮土土類107748畝,砂姜黑土土類99535畝。臨沭縣土壤分佈規律,一是具有垂直分佈的規律。就棕壤而言,丘陵的中上部發育為棕壤性土,中下部發育為棕壤或白漿化棕壤,嶺前傾斜平地低窪處發育為潮棕壤。褐土的分佈同於棕壤。二是從水平分佈看,龍窩灌渠總幹至石門鎮分沂入沭水道以東為丘陵棕壤區,以西為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鑲嵌分佈區。白旄鄉西南部,岌山嶺周圍,由於岩層複雜均出現小片褐土。這説明土壤由東向西逐步向褐土地帶過渡。又由於沭河貫穿其中,兩岸形成了沖積母質上發育的潮土。 [35] 

臨沭縣植被

臨沭縣自然植被由於長期的耕作活動,早已被破壞,現有的主要為次生性植被。可分為:
一、常綠針葉林有赤松、黑松和側柏等。
二、落葉闊葉林有苦楝、柳、毛白楊、國槐、刺槐、杏、桃、榆、臭椿、梨、板栗、麻櫟、桑、銀杏和紅葉樹等。
三、落葉灌木叢有紅柳、白柳、白蠟、棉槐、黃荊、酸棗等。
四、草叢有野古草、白羊草、黃背草、山紅草、牛毛氈、狗尾草、羊鬍子草和黃蒿等。
五、沼澤植物有水蓼、澤瀉、長辮慈茹、蘆葦和香蒲等。
六、沙生植物有篩草、白茅、節節草和香附等。
七、水生植物有黑藻、浮萍和菱等。此外,還有水杉、葛藤、泡桐、淡竹以及苔、蘚和蕨類等植物。
全縣植被分佈狀況受着土壤和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西部沭河沖積平原,生長的喬木有楊、柳、榆、側柏、刺槐、臭椿、苦楝、梨、桃和板栗等;灌木有黃荊、酸棗等;草本植物有茅草、黃背草、蒺藜、黃蒿和白羊草等。近沭河兩岸有沙生植物,如香附、節節草等。東部低山丘陵,上部喬木以赤松、麻櫟為主,其次是刺槐和黑松;灌木常見的有木蘭、胡枝子、黃荊、酸棗等;草本植物有山紅草、鐵掃帚、黃背草和白羊草等。中下部有楊、柳、刺槐及禾本科雜草。 [36] 

臨沭縣自然災害

地震
由於臨沭縣在沂沭斷裂帶上,沂沭斷裂帶的活動控制着臨沭縣地震活動。據地震資料表明,臨沂地區現代地震活動的特點是頻度低、能量小。自1668年郯城8.5級地震之後,臨沂地區的地震活動一直處於較低的水平。1985年由國家地震局和山東省科委協作,組織力量經過3年的探索,摸清了1.2萬年來臨沂地區發生3次8級左右強震的規律,平均復發間隔約3500年,未來百年內這個地區不可能發生8級以上的大地震,並重新評定臨沂地區地震區劃烈度由過去劃定的10度降為8度,臨沭縣由9度降為8度以下。 [37] 
旱災
臨沭一帶自隋朝至1948年,僅見於記載的大旱達161次。災情之重,常“千里如焚”,“麥禾無收”。 [38] 
洪澇
臨沭一帶自公元前711年至1948年,共發生較大的水災444次。清末至民國年間,政荒河頹,水澇災害近每年一次。建國後,澇災平均3年一遇,多發生在7、8月間,均由暴雨引起,西部沭河沿岸重於東部丘陵地區。 [39] 
風災
臨沭縣風災多由寒潮南下、冷空氣侵襲、颱風影響以及地方性強雷陣雨引起,四季均有出現,夏秋尤重,並伴有暴雨、冰雹、雨淞等其它災害性天氣。多為偏北風。災情山陰重於山陽,河、峪兩岸重於其它 [40] 
雹災
臨沭縣雹災平均三年兩遇,一般出現在3至9月,多出現於6月前後,一日中多出現於午後。多為西北至東南或西南至東北走向。冰雹直徑5至30毫米,罕見的達150至200毫米。持續時間最長可達30分鐘,積雹深度可達15釐米。 [41] 

臨沭縣自然資源

臨沭縣礦產資源

臨沭縣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重晶石、金剛石、大理石、石英石、金紅石、雲母、陶土、粘土頁岩、優質礦泉水等20餘種,其中金紅石、陶土、粘土頁岩儲量十分豐富,質量好,具有很高的開採利用價值,聞名全國的“常林鑽石”(158.7860克拉,出土時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就出土在臨沭縣曹莊鎮常林村,享有“鑽石之鄉”的美譽。 [3]  [19] 

臨沭縣土地資源

2022年,臨沭縣土地總面積10.10萬公頃,其中耕地6.58萬公頃,林地2.43萬公頃。丘陵、山地盛產花生、地瓜,又是林、果、茶、煙的主要產區;沭河沖積平原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得水之利,是小麥、玉米、蔬菜、杞柳生產基地。 [21] 

臨沭縣生物資源

臨沭縣主要的動物類資源100餘種;植物資源,主要的喬、灌木類分屬於39科、220餘種;其他草本類、水生生物亦有數百種。 [21] 

臨沭縣水資源

臨沭縣地表水水源多年平均徑流量3.15億立方米,豐水年年徑流量為4.55億立方米,平水年年徑流量為2.78億立方米,偏枯年年徑流量為1.76億立方米,特枯年年徑流量為0.84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量全年平均為0.97億立方米,豐水年為1億立方米,平水年為0.95億立方米,偏枯年為0.71億立方米,特枯年為0.60億立方米。
臨沭縣過境客水量,沭河年平均為12.11億立方米,分沂入沭為1.64億立方米,自黃白溝流入0.34億立方米,自龍窩攔河壩引入1.1億立方米,總計15.24億立方米。其中汛期13.02億立方米,佔過境水量的85.4%。
臨沭縣地下水多年平均總儲量為1.91億立方米。其中靜儲量為1.43億立方米,可開採量為0.51億立方米;豐水年總儲量為2.06億立方米,可開採量0.63億立方米;平水年總儲量為1.88億立方米,可開採量為0.45億立方米;偏枯年總儲量為1.80億立方米,可開採量為0.37億立方米;特枯年總儲量為1.69億立方米,可開採量為0.26億立方米。 [20] 

臨沭縣政治

臨沭縣主要領導
職務
姓名
縣委書記
縣長
副縣長
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王京凱
縣政協主席
朱燁
參考資料
[55-56] 

臨沭縣人口

截至2022年末,臨沭縣户籍人口68.0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0.92萬人,農村人口37.14人。常住人口57.5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4.42萬人,農村人口23.1萬人。全年出生4771人,其中二孩1927人,佔全縣出生人口的40.39%。出生性別比111.6:100。人口出生率8.1‰,死亡率10‰,自然增長率下降1.9‰。 [54] 

臨沭縣經濟

臨沭縣綜述

2022年,臨沭縣實現生產總值249.5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1.6億元,同比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88.5億元,同比增長5.9%;第三產業增加值129.4億元,同比增長4%。三次產業增加值佔比為12.6:35.5:51.9。
2022年,臨沭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2億元,同比增長4.6%,其中税收收入14.3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74.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8.7億元,同比增長10.7%,其中農林水、衞生健康、教育分別支出6.5億元、4.4億元、12.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6%、10.4%、17.6%。全縣税務部門國內税收收入20.6億元,同比下降2.8%。
2022年,臨沭縣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5.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下降58%,第二產業增長27%,第三產業下降1.9%,三次產業結構為0.5:58:41.5。分領域看,工業投資增長27%,其中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8.9%;高技術投資增長51.6%、佔全部投資的11.2%;民間投資佔全部投資的86.5%、同比提高4.1個百分點。
2022年,臨沭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57元,同比增長5.6%。其中,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5729元、18315元,同比分別增長4.4%、7.4%。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7184元,同比增長0.5%。其中,城鎮居民生活消費支出為20950元,同比下降1.4%;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為11365元,同比增長4.2%。 [54] 

臨沭縣第一產業

2022年,臨沭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17994萬元,增長5.9%。其中,農業總產值222704萬元,增長4.8%;林業總產值82264萬元,增長15.3%;牧業總產值253421萬元,增長2.7%;漁業總產值20097萬元,增長7.0%;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39508萬元,增長11.5%。
2022年,臨沭縣糧食總產量31.62萬噸、同比下降0.04%,花生總產量15.64萬噸、同比下降2.7%,水果總產量4.9萬噸、同比下降2.9%,蔬菜總產量17.08萬噸、同比增長3.1%,烤煙產量392噸、同比下降10.7%。
2022年,臨沭縣生豬存欄27.15萬頭、同比下降0.5%,家禽存欄925.05萬隻、同比下降7.8%。全年生豬出欄42.32萬頭、同比增長0.5%,家禽出欄3182.20萬隻、下降0.3%。肉類總產量8.39萬噸、同比增長8.26%,禽蛋產量2.75萬噸、同比下降31.8%,奶類產量1.51萬噸、同比增長25.4%。漁業產品總產量5119噸,同比增長1.5%。 [54] 

臨沭縣第二產業

2022年,臨沭縣19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2%。分產業看,24個行業大類中有20個行業產值保持正增長,其中農副食品加工、化肥化工、設備製造分別完成產值76.4億元、137.2億元、21.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5%、8.0%、5.5%。分企業看,84家產值過億元企業產值同比增長18.2%,35家新增企業完成產值24.6億元,同比增長160.9%,拉動全縣增長4.0個百分點。
2022年,臨沭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5.8%,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41.1%;營業收入過億元企業85家。
2022年,臨沭縣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30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36.2億元、同比增長11.2%。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34萬平方米、建築竣工面積39萬平方米。 [54] 

臨沭縣第三產業

2022年,臨沭縣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438億元,比年初增長9.6%,其中住户存款319.1億元,比年初增長14.3%;人民幣貸款餘額378.1億元,比年初增長12%,其中居民貸款194.8億元,比年初增長4.2%。保費收入9.96億元,同比增長0.9%,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3.34億元、同比增長7.4%,人身險保費收入6.62億元、同比下降2.1%。支付各項賠款和給付3.74億元,同比增長2.2%,其中財產險業務賠付2.27億元、同比下降0.2%,人身險業務賠付1.47億元、同比增長6.0%。
2022年,臨沭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7億元,同比增長0.4%。98家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單位實現銷售額266億元,同比增長35.1%;16家限額以上住宿餐飲單位實現營業額0.9億元,同比下降16.8%。
2022年,臨沭縣實現進出口總額56.76億元,其中,出口44.56億元、進口12.2億元;實際到位外資納統11237萬美元;實現對外投資102萬美元。 [54] 

臨沭縣交通運輸

臨沭縣境內有327國道、225省道、長深高速、臨嵐高速、沂沭鐵路。 [32] 
截至2021年末,臨沭縣公路通車裏程1948.05千米,其中,農村通硬化路里程1877.99千米,國道及省道通車裏程70.063千米。 [31] 

臨沭縣社會事業

臨沭縣教育事業

2021年,臨沭縣普惠性學前教育的普惠率達93.4%。課後服務覆蓋了臨沭縣的92所小學和城區學校。2021年,臨沭縣建設“招生一網通辦平台1.0”,實現了義務教育招生“一網通辦”。成立了臨沭縣繼續教育學院。發放貧困學生助學金1289.51萬元;免除學前、高中學費75.78萬元;提供補償學費和國家助學貸款38.94萬元。 [31] 

臨沭縣科學技術

2022年,臨沭縣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獎1項,山東省金橋獎4項。新增全國重點實驗室1家,臨沂市企業重點實驗室1家、臨沂技術創新中心1家,市級眾創空間1家。累計擁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3家、省級科技創新平台9家,市級科技創新平台50家。現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6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82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2.45%,全社會研究與實驗費用8.5億元,佔GDP的3.67%。登記技術合同140項,技術交易成交額首次突破13億元。

臨沭縣文化事業

2022年,臨沭縣有國家一級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各1個。縣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29萬冊,中外報紙期刊120種,年新增借書卡2645張。接待讀者32.6萬人次,流動圖書28.2萬冊次。鄉村記憶館70處,文化廣場300處、縣圖書館文化館分館15處。放映公益電影3000場次,送戲下鄉271場。現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77處。國家級非遺項目1項,省級非遺項目3項,市級14項,縣級102項。無線廣播電台1座,廣播覆蓋率100%,電視轉播台1座,電視覆蓋率98%。 [54] 

臨沭縣體育事業

2022年,臨沭縣承辦國家、省級賽事活動2次;組織縣級賽事活動40項,鎮街賽事活動72次,村級賽事活動80次。體育設施建設優化提升。鎮街燈光籃球場、多功能運動場、社會足球場建設完成率達100%,健身器材覆蓋率達到95%。

臨沭縣醫療衞生

2021年,臨沭縣有省級醫療重點專科3個,市級醫療重點專科19個。建立居民健康檔案569197人,居民建檔率達到90.8%。開展健康教育諮詢活動75次,活動參與人數6450人。購置疫苗冷鏈運輸車1台、疫苗接種車2台、負壓救護車1台、常規救護車2台、新建核酸實驗室1處,改造隔離醫學觀察場所3處,建設健康社區(村居)75個、健康促進醫院16個、健康促進機關37個、健康促進企業24個、健康促進學校54所、健康家庭36153户,健康公園3處、健康步道3條。 [31] 
臨沭縣人民醫院 臨沭縣人民醫院

臨沭縣社會保障

2022年,臨沭縣城鎮職工養老、失業、工傷參保人數分別達到6.8萬人、4.9萬人、5.4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4.8萬人。2022年,全縣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7.62萬人,其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達6.68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達50.94萬人。全縣醫療保險基金收入78575.51萬元,支出82269.71萬元,累計結餘24073.33萬元。 [54] 

臨沭縣歷史文化

臨沭縣地名由來

“臨沭”作為縣級政區名稱,最早見於《新唐書·地理志》:“唐代武德四年(621年),臨沂縣析置為蘭山、臨沭、昌樂三縣;武德六年(623年),省蘭山、臨沭、昌樂,併入臨沂縣。”
民國29年(1940年)1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東進支隊和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支隊,解放了郯城縣東北部地區南古莊一帶,隨即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郯東北第一辦事處;7月,郯東北第一辦事處改稱蒼馬辦事處;民國30年(1941年)8月,蒼馬辦事處改為臨沭縣抗日民主政府。考其建縣所以取名“臨沭”,一因其轄區地跨沭河兩岸;二因歷史上此地置縣曾取名“臨沭”。臨沭縣所轄政區由郯城、臨沂兩縣析出的各一部分組成 [29] 

臨沭縣文物

北溝頭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鄭山街道北溝頭村,屬龍山文化到商周秦漢時代為期較長的一處古文化遺址,面積40餘萬平方米。北溝頭遺址先後出土了石斧、石鑿、穿孔石鏟、石紡錘、石箭頭、白陶鬹、灰陶鼎、黑陶壺、高柄鏤孔蛋殼黑陶杯等重要文物。 [43-44] 
郭家山遺址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郭家村西南500米處,屬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的一處古文化遺址。郭家山遺址採集到的標本有石刀、石鏟、石鐮、石錛、石斧、紡輪、骨針、陶器口沿、陶片、鼎片、鬲足、豆盤、鹿角、獸骨等。 [44] 
東盤遺址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玉山鎮東盤村西北500米處,為新石器時代遺址。東盤遺址文化層厚2米以上,存有大量陶片,有白陶鬹足、褐陶鬹足、黑灰陶片等。遺址附近曾出土過東漢銅熨頭1個,漢罐數個。 [44-45] 
蕎麥澗遺址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石門鎮蕎麥澗村東,為新石器時代遺址。蕎麥澗遺址文化層厚約3.5米,出土遺物有鼎足、鬲足、殘陶器、陶器口沿、石箭鏃、半月形雙孔玉鐮。 [44]  [46] 
糜家村遺址是臨沂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青雲鎮糜家村東。糜家村遺址文化堆積層厚約2米,採集遺物有陶片、鼎足、鬲足、黑陶壺等。 [44] 
寨子遺址是臨沭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臨沭街道寨子村西50米處,屬大汶口文化到周漢時代的遺址。寨子遺址出土採集的遺物有背壺、褐、灰、黑陶壺以及甗、鬹足、盤、陶沿口、殘器蓋、紡輪等。 [44] 
賀城遺址
賀城遺址是臨沭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鄭山街道徐賀城村沭河大堤之內。相傳春秋戰國時有賀王在此封地建城。賀城遺址文化堆積層厚約3米,出土陶罐殘片、口沿、漢磚、漢瓦、鐵器等遺物。 [44] 

臨沭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臨沭柳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48]  ,為臨沭縣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在臨沭縣已有1400年的傳承歷史。 [49] 
臨沭柳編

臨沭縣宗教

唐代以前,柳莊村西側沙灘建有柳毅廟(初稱“龍神堂”),佛教的傳入當在此時。
道教傳入臨沭,約在南宋孝宗年間。
約在明代初年,燕王朱棣掃北前後,少數回族穆斯林即從外地遷居臨沭地方,從此,臨沭便有了伊斯蘭敦活動。
民國十三年(1924年),劉疃河北村村民李文端,因家境貧寒,為維持生計,經徐寶光介紹,在臨沂張莊教堂領洗入教,天主教由此傳入臨沭。
民國十六年(1927年),由於允忠牧師、王錫恩長老和滕縣華北神學院學生鄭公桓、金榮勳等4人組成的佈道團,受臨沂教會的派遣,到大哨(時屬郯城縣)搭起大柵進行傳教,活動半個月,發展教徒7人。 [25] 
天主堂 天主堂

臨沭縣方言

臨沭方言屬北方官話。
其特點,一是方言語音有尖音、團音之分;二是與普通話比較,基本相同,略有差異。語音方面,聲母比普通話多。聲調的數目與普通話相同,但調值則完全不同。基本韻母個數相同,但大都可兒化。詞彙方面的特點較為突出。語法方面與普通話基本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點。三是從內部差異上看,漢民話的內部差異主要表現在語音方面,詞彙和語法方面差異較少。
以語音區分,縣境內可明顯地分為3個方言小區:(一)以縣城臨沭鎮為中心的方言小區,人口數佔全縣總人口的85%以上,該區方言稱“臨沭話”。(二)朱倉、唐嶺、蛟龍3個鄉鎮及東盤、蘆莊等鄉的部分區域,該區語音無r聲母,稱“東北鄉話”。(三)古龍崗鄉一帶,方言語音無兒化韻,大部分字音的發音部位靠後,稱“東南鄉話”。漢民話與回民話相比較,語音方面無甚差異,詞彙方面差異較大,但有差異的詞的數量不多。 [24] 

臨沭縣風景名勝

蒼馬山·冠山旅遊區
蒼馬山·冠山旅遊區位於縣城東北3千米處,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蒼馬山·冠山旅遊區主要由蒼馬山分區、冠山分區兩部分組成。 [53] 
蒼馬山·冠山旅遊區 蒼馬山·冠山旅遊區
沭河古道景區
沭河古道景區位於臨沭縣西南部,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沭河古道景區是集親子出遊、自然觀光、拓展培訓、研學教育、餐飲會議、休閒民宿等多功能為一體的鄉村旅遊綜合體。 [52] 
沭河古道景區 沭河古道景區
濱海紅色文化紀念園
濱海紅色文化紀念園位於蒼馬山腳下 [47]  ,包括濱海革命紀念館、劉少奇在山東紀念館、新華社山東分社誕生地紀念園、濱南紅色文化紀念園、朱村抗日戰鬥紀念館、夾古關風景旅遊區等。 [23] 
濱海紅色文化紀念園 濱海紅色文化紀念園
鍾華山景區
鍾華山景區位於青雲鎮 [50]  ,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鍾華山景區主要有放生池、福壽合壁、老子亭、轉運亭、奎星閣、奶奶廟等景點。
鍾華山景區 鍾華山景區
玉聖園景區
玉聖園景區位於蛟龍鎮東盤村的蓮花灣畔,是國家AA級旅遊區。玉聖園景區主要由普度橋、觀音殿、沂陽書院、致遠亭等建築物組成。 [51] 
玉聖園景區 玉聖園景區

臨沭縣地方特產

常林鑽石
石羊嶺、金雞嶺一帶產金剛石,主要為零星分散的砂礦。 [28] 
常林鑽石 常林鑽石
臨沭縣種植加工柳條有600多年的歷史,現有柳編工藝20多個系列上萬個花色品種。 [27] 

臨沭縣著名人物

王椽,清代官吏王椽(1747—1815),1770年中舉,1781年後,任山東成武、博興和沾化縣教諭;58歲時考中三榜第61名進士,分發湖州補用,後利用時間用於著書立説,鑽研理學經文,寫了不少詩詞歌賦,並譯註了《聖經全文》《四書文稿間齋》《硯亭詩文集》等作品;1814年,赴京山縣擔任知縣,在任期間,勤政愛民,百姓擁戴。
楊漢文,男,漢族,1928年生。1990年7月晉升為空軍中將軍銜。是第六、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1983年5月至1985年8月任成都軍區空軍指揮所政治委員,1985年8月至1987年2月任濟南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1987年2月至1990年6月任濟南軍區空軍副政委。
靖志遠,男,漢族,1944年12月出生,1963年8月參加工作,196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武威炮兵學校、解放軍軍事學院基本系畢業,大專學歷。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司令員,上將軍銜 [26] 

臨沭縣榮譽稱號

獎項
授予單位
授予時間
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1] 
農業農村部、應急管理部 [1] 
2019年1月25日 [1] 
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4] 
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 [4] 
2020年6月30日 [4] 
專項評價先進縣 [5] 
山東省人民政府 [5] 
2020年7月17日 [5] 
2017-2019週期國家衞生鄉鎮(縣城) [2] 
全國愛國衞生運動委員會 [2] 
2020年7月29日 [2] 
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6] 
水利部 [6] 
2020年11月25日 [6] 
山東省雙擁模範城(縣) [7] 
山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42] 
2020年12月22日 [7] 
第六屆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縣(市、區) [8] 
山東省文明委 [8] 
2020年12月30日 [8] 
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 [9] 
國家衞生健康委 [9] 
2021年1月18日 [9] 
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10] 
文化和旅遊部 [10] 
2021年11月3日 [10] 
2021年度全國健康促進縣(區) [11] 
國家衞生健康委 [11] 
2022年2月16日 [11] 
2022年“全國圍棋之鄉” [30] 
中國圍棋協會 [30] 
2022年5月20日 [30] 
世界柳編工藝之都
世界手工藝理事會
2024年1月28日 [5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