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江仙·給丁玲同志

鎖定
《臨江仙·給丁玲同志》是毛澤東贈給著名女作家丁玲同志的一首詩。全詩寫得輕鬆自如,同時又與丁玲的身份很吻合。毛澤東在這首質樸、清新、暢達的詩中為讀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中國現代新女性形象,體現了毛澤東對丁玲的歡迎、重視、信任和禮讚,同時也絕不限於這一位女作家,而是體現了毛澤東對所有投身革命的知識分子的支持與鼓勵。
作品名稱
臨江仙·給丁玲同志
作    者
毛澤東
創作年代
現代
作品出處
毛澤東詩集
文學體裁

臨江仙·給丁玲同志作品原文

臨江仙·給丁玲同志
臨江仙·給丁玲同志 臨江仙·給丁玲同志
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時新。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
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陣圖開向隴山東。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 [1] 

臨江仙·給丁玲同志註釋譯文

臨江仙·給丁玲同志詞句註釋

書法:臨江仙·給丁玲同志
書法:臨江仙·給丁玲同志(2張)
①給丁玲同志:丁玲,原名蔣冰之,湖南臨澧人,一九三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 [1] 
②保安:在陝西省西北部,當時是中共中央所在地,1936年改名志丹縣 [1] 
③纖筆:細緻描繪的筆,指丁玲的文筆。 [1] 
④毛瑟:德國毛瑟工廠所製造的步槍和手槍。孫中山在1922年8月24日《與報界的談話》中説:“常言謂:一枝筆勝於三千毛瑟槍。” [1] 
⑤隴山:在陝西省隴縣西北,延伸於陝甘邊境。 [1] 

臨江仙·給丁玲同志白話譯文

丁玲圖片
丁玲圖片(4張)
孤城裏吹拂着西風,城頭上紅旗飄揚,映照着夕陽的金光。城裏忽然來了新人,窯洞裏酒宴待客笑語繽紛,招待剛走出那邊牢獄的女作家。
她纖細的一支毛筆啊,弔民伐罪帶來文名滿天揚,回顧四海誰能比得上?那不是毛筆啊,是三千手握鋼槍的精鋭武裝。跨進革命軍隊的行列,昂首挺進向隴山東方昨天文人小姐呵,成了今天一身戎裝的將軍。 [2] 

臨江仙·給丁玲同志創作背景

1936年11月22日,在保安,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成立了第一個文藝協會組織即中國文藝協會。丁玲被推選為中國文協主任。毛澤東決定丁玲跟着工農紅軍前方總政治部出發上前線。毛澤東為作了這首詞。不久,毛澤東在給隴東前線聶榮臻將軍的電報中,附上了這首詞,因丁玲同志一直在前線,未能讀到。次年春,丁玲陪同史沫特萊從前線回延安,會見了毛澤東,毛澤東抄錄了這首詞送給她。 [3-4] 

臨江仙·給丁玲同志作品鑑賞

臨江仙:詞牌名,原為唐朝教坊曲名,曲子多用以詠水仙。此詞牌有兩種形式,這裏用的是每闋首句為七個字的一種。另一種為六個字。毛澤東在這首詞裏以湖南方言押的韻。 [2] 
詞分上下兩闋。
上闋敍事,寫歡迎丁玲之事。 [4] 
《臨江仙·給丁玲同志》一詩在毛澤東詩詞中並非上乘之作,但仍自有特點,那就是以敍事詩的風格,順序娓娓道來,真誠而樸實。首先從宴會地點的大環境説起,城頭上是夕陽餘輝裏的紅旗,因為有紅旗飄舞,夕陽也成了壯觀的景象了。毛澤東詩詞中用的最多的詞語就是紅旗,這也可以看到詩人心中的紅色情節。到第三句裏主人公出場:“保安人物一時新”,一個“新”字既説明作家初到,又説明這種情景還不多見,同時可以顯示出詩人的喜悦:著名的女作家都投身於西南邊陲的革命根據地了,説明革命形勢在飛躍發展、革命力量在迅速壯大、革命前景廣闊輝煌。事實上丁確乎是較早投身革命根據地的著名知識分子,起到了“孔雀西北飛”帶動作用。到西安事變後,才有大量知識分子風起雲湧奔赴延安,這成了追求進步和文明的象徵。下邊很樸實地敍事:窯洞里正熱烈地舉辦着宴會,招待從國民黨監獄裏出來的人。下文談到來客的主要武器——一支纖細的鋼筆,“纖筆一支誰比擬?毛瑟三千精兵”,這是對女主人的高度評價,在毛澤東詩詞中確實是很罕見的。此句點出了美麗的女作家在左翼文壇的影響力,一支纖細的鋼筆,寫出了大量喚醒人民、催發革命激情、鞭撻黑暗勢力的文章,簡直頂得上三千精兵。這也是對革命文藝的作用和功效的高度評價。然而還不止於此, [2] 
下闋寫對丁玲的評價。 [2] 
下闋對丁玲作了高度的評價。“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是對丁玲過去創作成就的高度讚揚。“毛瑟”是指德國毛瑟工廠所製造的步槍和手槍。孫中山在1922年8月24日《與報界的談話》中説“常言謂:一支筆勝於三千毛瑟槍”毛澤東借用了這句話。“陣圖開向隴山東”是指宴會後,丁玲隨紅軍到了隴東前線。“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將軍”,這是對丁玲今後選擇的充分肯定和熱情讚賞,言簡意賅地表現了丁玲的這種轉變。 [4] 

臨江仙·給丁玲同志作者簡介

毛澤東,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36年至1976年),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年至1945年)和中央委員會主席(1945年至197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至1954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4年至1959年)。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