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朝稱制

鎖定
古時後宮是不能上廳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權就要“臨朝”,從秦始皇開始皇帝的命令專稱“制”、佈告公文稱“誥”;后妃掌權之後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級別,於是就叫“稱制”。
中文名
臨朝稱制
別    名
稱制
定    義
由女性代理皇帝為“臨朝稱制”
古代中國
呂后、武則天

目錄

臨朝稱制定義

古代中國在君主制時代由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等女性統治者代理皇帝(即掌握國家最高權力、行使皇帝權力)稱為“臨朝稱制”。
按傳統儒學和大男子主義觀點,身為女性的后妃只能待在內宮中,而不能上外朝,即所謂“男主外、女主內”,所以後妃要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當然就要“臨朝”,即“當朝處理國政”之意。
秦始皇開始皇帝的命令專稱“制”、“詔”,佈告公文稱“誥”,后妃掌權後代理皇帝職責,其命令自然上升到皇帝的級別,所以叫“稱制”,即“行使皇帝權力”之意;兩者合稱,即臨朝稱制,該詞在正史中最早出現於班固的《漢書·高後紀》:“惠帝崩,太子立為皇帝,年幼,太后臨朝稱制,大赦天下。”
所謂的"稱制",應該不只是行使皇帝權力之意。雖然女主臨朝、親裁政事,但在發佈命令的時候,並不是直接使用懿旨,而仍是以幼帝的名義,用制書的形式頒行天下。 這麼做的用意有兩點,第一:即使皇帝年幼,仍然不能剝奪其在位的事實。所以太后只能代表幼主的意志,代行職權,而不能取代他而逕自下達命令。第二:為避免將來皇帝成年親政後,太后會以懿旨干預政務。所以太后只能以皇帝的名義發佈詔書,以杜絕將來產生皇權二元化的流弊。

臨朝稱制發展歷史

臨朝稱制中國

【西漢】
高祖皇后呂雉
孝元皇后王政君
【東漢】
章德皇后竇氏 [1] 
安思皇后閻姬
東晉
北魏
【唐朝】
武則天(臨朝稱制二十四年,在位十五年,為中國的女皇帝。)
北宋
章獻明肅皇后劉娥
宣仁聖烈皇后高滔滔
南宋
恭仁聖烈皇后楊桂枝
宋理宗皇后謝道清
遼朝
聖神宣獻皇后蕭綽 [2] 
西遼
承天太后耶律普速完
【元朝】
昭慈皇后脱列哥那(乃馬真後)
欽淑皇后海迷失
【清朝】

臨朝稱制日本

參考資料
  • 1.    女人寫歷史:從竇太后到衞子夫  .華夏經緯網[引用日期2012-11-15]
  • 2.    《遼史》卷九 本紀第九:壬子,次焦山,崩於行在。年三十五,在位十三年。遺詔梁王隆緒嗣位,軍國大事聽皇后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