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時起搏器

鎖定
臨時起搏器是一種由電池供電的臨時心臟起搏設備,通常使用患者電纜、外科電纜或兼容性電纜連接到雙極配置的臨時性經靜脈心外膜或心肌起搏電極導線。 [1]  臨時心臟起搏是治療嚴重心律失常的一種應急和有效的措施,也是心肺復甦的急救手段,為患心臟疾患行非心臟手術病人安全、平穩、順利渡過手術麻醉期提供了一項重要的安全保障措施,在圍手術期應用逐漸增多。 [1] 
中文名
臨時起搏器
外文名
External temporary Pacemaker
用    途
適用於心房或心室的體外臨時起搏、在起搏器和除顫器植入過程中用於對起搏電極系統進行分析
分    類
經靜脈心內膜
使用科室
心外科、心內科、急診科、重症科 [4-6]  [8] 

臨時起搏器發展歷程

1871年,斯坦因根據動物實驗研究的經驗,應用一根針狀電極在病人的心尖部給予電刺激,首次對1例因氯仿麻醉導致心臟驟停的病人成功地進行了電刺激搶救。
1874年,生理學家希福在開胸手術中,對犬的心臟進行了成功的電刺激。
1928年,澳大利亞的麻醉醫生立德威爾與物理學家布斯合作設計了起搏器極初的雛形。當用刺激心臟的心房起搏無效後,改用心室起搏有效,並用這種方法成功地搶救了一名心臟驟停的新生兒。
1932年,海曼設計製作了一台由發條驅動的電脈衝發生器,這是人類第一台人工心臟起搏器。
1951年,加拿大醫生凱拉汗用心導管成功地進行了體外右心房起搏。次年,他又用胸壁電極板進行了經胸壁心臟起搏,成功地救治了一名心臟驟停的病人。 [1] 
1952年1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醫生卓爾首次在人體胸壁的表面施行電脈衝刺激心臟,成功地為1例心臟停搏患者進行心臟復甦,挽救了這位瀕死病人的生命。由於電極縫在胸壁,使電刺激起搏心臟的同時也刺激胸部肌肉,引起局部肌肉的抽動和疼痛。這一創舉受到醫學界和工程技術界人士的廣泛重視,隨即迎來了心臟病學的又一個變革時期,臨時性心臟起搏器技術逐漸被醫學界廣泛接受,成為緩慢心律失常的一種常規治療方法。
1957年,美敦力創始人厄爾 · 巴肯(Earl Bakken)發明了世界第一台由電池驅動的便攜式體外心臟起搏器-美敦力5800,最早主要用於抗心動過緩起搏治療。 [1] 
1973年,Schnitzler首先報道應用漂浮電極導管進行牀旁心臟臨時起搏,此項技術在國外迅速得到推廣應用,現已成為醫院搶救必不可少的醫療技術之一。 [1] 
2021年,中國首例臨時起搏器在深圳獲批上市。 [2] 

臨時起搏器安裝手術

經靜脈心內膜起搏
1、臨時經靜脈心室起搏:導聯進入右房後穿過三尖瓣,置於右心室室尖。用漂浮電極導聯臨時起搏,植入更容易,定位更理想。
2、臨時經靜脈心房起搏:臨時心房起搏導聯有一個預塑的J型曲線,使導聯附着在右心房。這個必需從上腔靜脈進入,定位需要側面的X線屏幕輔助。
心包起搏
這種起搏方式用於心臟手術過程中,它需要直接進入心急的外表面。導線電機置於心包側的心肌內。這些電極在不需要時能夠輕巧拔除:他們的點活動信號隨着時間的推移迅速減退,常常在5-10天內失去起搏能力,尤其是用於心房起搏時。
經皮起搏
1952年由Zoll首次報道以後,得到進一步的改良。已有臨牀研究報道Zoll型無創起搏器可有效維持心臟起搏達14小時,其成功率為78%-94%,儘管許多意識清醒病人需要鎮靜。在病人不能搬動或暫時沒有經驗的經靜脈起搏的醫護人員在場的情況下,這種起搏方式給經靜脈起搏提供了一個橋樑作用。放置經皮起搏電極通常置於前胸和後背,但如果不成功,可能需要體外除顫,如果電極處在心臟停博狀態,應考慮前、側位。
經食道起搏
經食道起搏或經胃-食道起搏已提倡用於急診心室起搏,因為它在意識清醒病人有更好的耐受性,成功率大約在90%,用一個可彎曲的電極置於胃底部通過膈肌刺激心室起搏。經食道心房起搏,將電極置於食道的中、低部獲得心房捕獲,但這種方法很少在急診室使用,因為電極穩定性難以達到,並對房室傳導阻滯沒有保護作用。 [3] 

臨時起搏器工作原理

臨時起搏器通過脈衝發生器輸出一定形式的電脈衝,利用電纜和電極的傳導,刺激電極所接觸的心肌,而引起心肌細胞興奮,繼而沿心肌向四周傳導擴散,使心臟有規律的收縮,保證心臟泵出足夠的血液供應全身。 [1] 

臨時起搏器適應症

完全性心臟傳導阻滯; 竇性心動過緩;病態竇房結綜合徵;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動過緩;房性和/或室性心律失常; 心臟停搏;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前對患者的臨時支持、管理和評估;更換永久起搏器時的支持; 執行介入或外科手術程序時的心臟併發症;心臟手術後對患者的臨時支持;伴有心臟傳導阻滯的急性心肌梗死;快速心房起搏(RAP)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 [1] 

臨時起搏器設備調整

(1)開啓起搏器,觀察電池電量是否充足。
(2)調整心率,數值是在當前患者自主心率的基礎上增加10~20bpm。
(3)輸出功率確定: 敏感度調整非同步,逐漸增加輸出功率,觀察心電監護顯示的心率是否與臨時起搏器的心率一致;每一次起搏是否有與起搏心率一致的心臟機械活動(即相應的有創動脈血壓波形);無有創動脈監測者,可通過血氧飽和度波形進行相應的判斷。如果只有起搏信號沒有相應的心臟收縮,可繼續增加輸出電壓。一般情況下術後剛剛安置在心臟表面的臨時起搏器,起搏器的輸出為閾值的2-3倍(通常3-6mA 或3~5mV), 如果輸出閾值較高, 需要進一步檢查其原因。隨時間推移, 連接於心髒表面的臨時起搏導線由於纖維包裹, 電極阻抗升高,需要手動增加輸出電壓。
(4)感知靈敏度:一般情況下,設定在0.5mA左右,隨時間推移,需增加其負反饋抑制的閾值,即靈敏度。即使不使用臨時起搏器,也要求每日進行上述檢查,以保證患者在需要時能夠迅速、準確應用。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