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川火老虎燈

鎖定
臨川火老虎燈是流傳於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騰橋鎮、榮山鎮、東館鄉一帶的民間燈綵。二百多年前,騰橋羅姓族人一少年羅聰能受民間燈綵火龍啓發,參照爆竹引信的製作,經過精心設計、編排而創成。它吉祥喜慶,是勞動人民鬧新春形式之一。
2010年6月,臨川火老虎燈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項目名稱
臨川火老虎燈
認證級別
省級
項目分類
傳統舞蹈
認證時間
2010年
認證批次
第三批
申報地區或單位
中國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
所屬國家
中國

臨川火老虎燈歷史淵源

臨川火老虎燈,流行於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騰橋鎮、榮山鎮、東館鄉及蓮沅鄉一帶的一種民間燈綵。因形式極為罕見,給人耳目一新、獨特別緻之感。
騰橋,地處臨川南,是贛南地區進省上京的必經地。明清時期,騰橋有四大姓,楊、陳、章、羅。楊姓最大,幾乎佔了騰橋一半,從宜黃遷來的羅姓最小。每年年關,楊姓子弟便張燈結綵,扎龍舞珠。扎龍燈一要資金充足,二是打龍燈人要多,而羅姓遷來不久,人少,資金又緊缺。後生羅聰能,受做爆竹引信啓發,幾經試驗做成火老虎燈。後經傳承發展,成為一種需要十三人合作才能完成的民間舞蹈,即一人引虎、一人送料、三人表演、五人伴奏,另設三人中途為虎頭續料。每逢新春佳節的晚上,人們吹奏着喜慶歡樂的民間曲調,伴隨着火老虎燈挨家串户地進行表演,以示拜年祝福,消災驅邪,各家各户也燃放鞭炮熱烈歡迎,以示迎春接福。表演之後,將引虎棍上的香火,插在穀倉、豬欄和牛欄門前,預祝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經歷代精雕細琢,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規範的動作、形式。由於形式獨特,深受羣眾歡迎,迅速流傳開來,久演不衰。

臨川火老虎燈基本內容

臨川火老虎燈開始只是一大二小三隻虎,後根據情節的需要,擴大到二大三小五隻虎,受獅舞及龍燈的影響,又增加了引火棍。表演時,演員手持“引虎棍”,舞着“雙手棍花”、“單手棍花”等技巧,形如火球,引虎而出。表演者雙手將竹篾扎制的火老虎燈舉到頭頂,追隨着火棍奔跑、跳躍、翻騰,快速地跑出各種圖案和隊形,被點燃的木炭粉未,遇到空氣的衝擊,噼裏啪啦的發出輕脆的響聲,並在空中形成一波一波的流星火雨。為了增加演出時的場上氣氛,後又添置了打擊樂,以及嗩吶伴奏。

臨川火老虎燈基本特徵

1、道具設計獨特。用竹篾紮成長170公分,高50公分,前寬50公分,似農家盛飯用的罩籮形內架,再用薄篾編成竹蓆鋪於上面,全身插上約40個長約4寸一頭開口的竹夾,再將長約6寸長的引硝夾於上面。火老虎被塗上桔黃色,前寬部位用顏色畫上虎頭,虎頭下有篾環,虎身內有橫杆供操作表演時用。整個虎頭竹片扎架,簿篾固體,外夾紙煤,點燃即可。焰火用杉木炭末摻合荷樹皮屑生成焰火,無毒,無爆炸力,安全可靠。
2、動作設計合理。虎嘯、虎跳、三剪尾、龍虎鬥、五虎擒羊等各種動作巧妙組合。
3、演出效果特佳。引火棍棍花如火龍翻滾騰飛,火老虎騰跳奔跑所產生的流星火雨,場面壯觀,氣勢磅礴,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4、表演套路有“引虎下山”、“下山虎”、“五虎擒羊”等,吹奏曲牌有“十八翻”、“下山虎”、“水波浪”等。

臨川火老虎燈主要價值

在鄉間,每逢新春隹節的晚上,人們用嗩吶和打擊樂吹奏着喜慶歡樂的民間曲調,伴隨着火老虎燈挨家串户地進行表演,以示拜年祝福,消災驅邪,各家各户也燃放鞭炮熱烈歡迎,以示迎春接福。表演之後,將引虎棍上的香火,插在穀倉,豬欄和牛欄門前,預祝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臨川火老虎燈保護措施

新中國成立以來,火老虎燈曾多次獲地區民間藝術燈綵表演獎,1961年曾參加全省民間文藝會演,受到好評。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有關部門專門組織人員對該燈進行全面蒐集、錄相,整理成冊,使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得到較為廣泛的繼承和發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