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城縣

鎖定
臨城縣,隸屬河北省邢台市,位於邢台市北部,介於東經114°02′~114°38′,北緯37°20′~37°36′之間。屬暖温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總面積797平方千米 [9]  ,截至2021年10月,臨城縣轄5個鎮、3個鄉。 [12]  縣人民政府駐臨城鎮。 [13]  截至2020年末,臨城縣常住人口為19.98萬人。 [8] 
1961年7月,隆堯縣、柏鄉縣轄區從內丘縣析出復置臨城縣。 [14]  臨城縣有京廣鐵路京珠高速107國道過境。主要景點有岐山湖、普利塔、息波亭等。臨城縣是全國綠化模範單位 [4]  、第三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 [5]  、2022年第一批“潔淨城市(區)” [10] 
2022年,臨城縣生產總值完成591955萬元,同比增長3.2%。 [20] 
中文名
臨城縣
外文名
Lincheng 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
130522 [1]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北省邢台市
地理位置
河北省中南部
面    積
797 km²
下轄地區
5個鎮、3個鄉
政府駐地
臨城鎮
電話區號
0319
郵政編碼
054300
氣候條件
暖温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9.98 萬(2020年) [8] 
著名景點
崆山白雲洞岐山湖普利塔
火車站
臨城站鴨鴿營站
車牌代碼
冀E
地區生產總值
591955 萬元(2022年) [20] 

臨城縣歷史沿革

臨城縣
臨城縣(4張)
臨城縣,新石器晚期就有人類在此聚居,已有5000年的歷史。
商代,為昭明太子所居。
西周,屬邢國。
春秋時,縣境屬晉地,築有臨邑。《左傳·哀公四年》中“趙稷奔臨”即此。
戰國初,北部屬中山國房子轄域,南部為趙國屬地。
公元前296年,滅中山後,遂盡為趙地。
秦代,屬鉅鹿郡。
漢時,為房子縣地(治高邑縣倉房村),屬恆山郡(高後元年封國,八年國除為郡)。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恆山郡更名常山郡(景帝中元五年封國,元鼎三年國除復為郡),仍轄房子縣。
東漢建武十七年(41年),常山郡併入中山國,房子縣遂改屬之,東漢建武二十年(44年),復析置常山郡(永平五年封國,建初四年國徙為郡,永元二年封國,建安十一年國除復為郡),仍轄房子縣。
三國魏初,房子縣仍屬常山郡,且為郡治,三國太和六年(232年),封趙國,治、轄房子縣。
晉代,因之。北魏時,房子縣屬趙郡,治所房子縣,上隸於殷州(治所廣阿)。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省房子縣併入高邑縣,今臨城縣遂為高邑縣地。
隋開皇六年(589年),析高邑縣,於臨城故城(今縣西南十里)復置房子縣,屬趙州(治所廣阿)。隋開皇十六年(599年),分趙州置欒州,房子縣屬之。隋大業三年(607年),罷欒州仍屬趙州趙郡,仍轄房子縣。
唐武德五年(622年),趙郡治所遷移至平棘(今趙縣),仍轄房子縣,貞觀初,趙郡複名趙州,房子縣仍屬之,唐天寶元年(742年),房子縣始更名臨城縣,並將縣治徙於今址,同年,趙州更為趙郡,轄臨城縣,唐德二年(757年),罷郡復為趙州,臨城縣仍屬之,唐天佑二年(905年),臨城縣複名房子縣。
五代後唐時,房子縣又更名為臨城縣,仍屬趙州。
宋熙寧六年(1078年),省隆平縣為鎮,併入臨城縣,宋元佑元年(1086年),復析置,宋宣和元年(1119年),趙州升為慶源府,仍轄臨城縣。
金天會七年(1129年),降慶源府為趙州,臨城縣仍屬之,金天德三年(1151年),趙州改名沃州,仍轄臨城縣。
元代,臨城縣屬中書省趙州。
明代,屬京師趙州。
清代,隸直隸省趙州。
民國二年(1913年),臨城縣屬直隸省冀南道,三年冀南道改名大名道,仍轄臨城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始直屬河北省,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臨城縣屬冀西地委,後改太行第一專區(專署駐邢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臨城解放,仍屬太行一專區。
1958年11月,臨城縣併入內丘縣。
1961年7月,隆堯縣、柏鄉縣轄區從內丘縣析出復置臨城縣。 [14] 

臨城縣行政區劃

截至2021年10月,臨城縣轄5個鎮、3個鄉:臨城鎮東鎮鎮西豎鎮郝莊鎮黑城鎮石城鄉鴨鴿營鄉趙莊鄉 [12]  縣人民政府駐臨城鎮。 [13] 

臨城縣地理環境

臨城縣位置境域

臨城縣位於河北省西南部,邢台市區西北部,北距北京市350千米、雄安新區230千米、石家莊市78千米,南距邢台市54千米、鄭州340千米,地理座標為:東經114°02′~114°38′,北緯37°20′~37°36′。面積797平方千米。 [14]  [11] 

臨城縣地形地貌

臨城縣地勢西高東低,屬山區縣,地處太行山東麓。地勢自西向東傾斜。自西向東呈階梯狀依次為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分別佔總面積的11.5%、23.9%、49.8%、14.8%。西部最高峯海拔1508米,東部最低海拔為38.7米。在地域輪廊上,東西長、南北短。東西最長為49.5千米,南北最寬為26千米。

臨城縣氣候

臨城縣屬暖温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均温13.5℃,年均降水量605毫米。

臨城縣自然災害

2023年3月25日19時26分在河北邢台市臨城縣發生3.3級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震中位於北緯37.50度,東經114.35度。 [18-19] 

臨城縣自然資源

臨城縣森林資源

臨城崆山白雲洞旅遊區 臨城崆山白雲洞旅遊區
森林資源豐富,全縣森林覆蓋率達44.2%,西部蠍子溝森林覆蓋率更達85%以上,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 [11] 

臨城縣礦產資源

截至2021年9月,臨城縣已探明有煤、鐵、石灰石等27種,其中煤儲量約1.52億噸,花崗岩儲量1億立方米,石灰岩9.7億噸。 [11] 

臨城縣水資源

截至2021年9月,臨城縣水資源豐富,有泜河、午河、槐河三條河流,大中小水庫19座、塘壩452個,其中岐山湖最大庫容達1.71億/立方米,全縣常年地表水儲量達5000萬/立方米。 [11] 

臨城縣人口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臨城縣常住人口為19.98萬人,佔全市人口2.81%。全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比50.58%;女性人口占比49.42%。年齡構成方面,0~14歲人口占比21.88%,15~59歲人佔比57.76%,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20.36%,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4.23%。 [8] 
2022年末總户數83822户,户籍總人口219614人,其中男性112038人,女性107576人。全年出生1095人,死亡1194人。户籍城鎮人口79904人,户籍人口城鎮化率36.38%。 [20] 

臨城縣政治

現任領導
臨城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呂玉峯、孫翠娟 [21] 

臨城縣經濟

臨城縣綜述

2022年,臨城縣生產總值完成591955萬元,同比增長3.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08974萬元,增長2.3%;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54588萬元,增長5.6%;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328393萬元,增長2.5%。三次產業比重為18.41:26.11:55.48。初步統計,全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9739元,比上年增長3.4%。民營經濟增加值完成354991萬元,增長1.2%,佔全縣生產總值比重60%。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196971萬元,比上年增長2.16%,其中農業產值99649萬元,增長2.59%;林業產值12139萬元,增長9.02%;牧業產值78976萬元,增長0.98%;漁業產值4439萬元,增長-3.88%。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7096噸,比上年下降1.57%。 [20] 
2022年,臨城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26629萬元,比上年增長8.4%。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户)中,第一產業投資完成28113萬元,比上年增長-19.4%;第二產業投資完成245186萬元,增長26.1%;第三產業投資完成153330萬元,增長-6.6%。工業固定資產投資245186萬元,增長26.1%;技改固定資產投資234954萬元,增長29.8%。基礎設施投資完成35567萬元,增長-41.46%,佔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户)的比重為8.3%。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73873萬元,增長15.6%,佔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户)的比重為87.6%。 [20] 
2022年,臨城縣財政收入完成49222萬元,比上年增長-18.2%。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7256萬元,增長-8.1%。公共預算支出181759萬元,下降1.6%。 [20] 
2022年,臨城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1848元,增長2.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76元,同比增長5.6%。 [20] 

臨城縣第一產業

2022年,臨城縣糧食種植面積為26954公頃,比上年增加5公頃;油料種植面積2268公頃,比上年增加11.66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471.4公頃,比上年增加19.2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49118噸,比上年增加1812噸,增產1.2%。其中,夏糧產量55512噸,增產0.02%;秋糧產量93606噸,增產1.9%。全年油料產量5940噸,比上年下降1.1%;蔬菜產量71906噸,比上年增產1.88%。全年肉類總產量14840噸,比上年增長2.2%。其中,豬肉產量6543噸,下降3.4%;牛肉產量3251噸,增長1.4%;羊肉產量613噸,增長6.6%。生豬年末存欄54928頭,增長8.6%;生豬出欄8337頭,下降90%。禽蛋產量30612噸,下降0.7%。 [20] 

臨城縣第二產業

2022年,臨城縣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127576萬元,比上年增長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82433.6萬元,增長4.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0.5%。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27366萬元,增長13.3%。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7.78萬平方米,增長-21.9%;房屋竣工面積5.34萬平方米,增長231.7%。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利潤0.04億元,比上年增長300%。 [20] 
2022年,臨城縣規模以上工業能耗完成331996.49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0.5%;規模以上工業煤炭消費量36.63萬噸;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9%。全社會用電量77871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其中工業用電量45591萬千瓦時,下降7.71%。 [20] 
2022年,臨城縣固定電話用户達11079户;移動電話用户達214800户;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户70762户。 [20] 

臨城縣第三產業

截至2022年,臨城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71.40億元,比年初增加16.43億元,其中儲蓄存款餘額152.2億元,比年初增加19.6萬元。年末各項貸款餘額99.79億元,比年初增加9.62億元。 [20] 

臨城縣交通運輸

交通地圖
交通地圖(2張)
臨城縣,屬於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冀中南經濟圈交匯地區,與隆堯、內丘、柏鄉、贊皇、高邑5縣接壤,西隔太行與山西相望,正可謂“橫跨兩省、連接兩市、五縣通衢”。京港澳高速、太行山高速、107國道、京廣高鐵、石邢公路穿縣而過,鎮內火車站直達北京、石家莊等都市,15分鐘可直達高邑高鐵站,電動公交實現220個行政村全覆蓋。 [11] 
2022年,臨城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40558萬元,比上年下降7.5%。全縣公路通車裏程達999.858公里(不含專道),比上年新增6.209公里。 [20] 

臨城縣社會事業

臨城縣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末,臨城縣有各類學校94所,高中2所,其中民辦1所;進修學校1所;職業中學1所;初中10所;小學80所,其中民辦1所;特教1所。在校學生:普通高中7868人,初中11443人,小學20499人。專任教師:普通高中740人,初中824人,小學1380人。 [20] 

臨城縣文化事業

截至2022年末,臨城縣公共圖書館圖書藏量47.9萬冊;影劇院1個;體育館1個。 [20] 

臨城縣醫療衞生

截至2022年末,臨城縣醫療衞生機構牀位數1101牀;醫療衞生機構技術人員132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691人。 [20] 

臨城縣社會保障

2022年,臨城縣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22044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12435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202663 人,其中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85438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7225人。參加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14072人。企業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100%。城鎮居民最低保障人數達837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7850人。 [20] 

臨城縣歷史文化

臨城縣綜述

商周時期,這裏曾為名城古郡,春秋時屬晉地,西漢時為房子縣地,唐朝天寶元年更名為臨城,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邢台市有兩處“國寶”級文物保護單位在臨城:一是宋代普利寺塔,是宋徽宗指派當時國內著名的能工巧匠所築,是國內幾處遺存且保留完好的磚結構古塔之一;二是唐代邢窯遺址,“類銀類雪”的“邢白瓷”,是中國陶瓷史上的“珍品”。
漢代房子已是有名的“絲綢之鄉”,所產白綢作為貢品,時與蜀錦媲美;隋唐時期白瓷,以“類銀類雪”聞名中外。臨城縣文化遺蹟頗多。有仰韻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商周文化遺址、春秋時期晉臨邑城遺址和漢代柏暢城遺址(位於西豎鎮西柏暢村和東柏暢村);隋唐時代的瓷窯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宋代的普利寺塔,建於明代的護城古堤和息波亭,還有竹壁村民陳氏三代人跨明清接力60年修築的三叉兩孔蛤蟆橋

臨城縣文化遺產

邢窯白瓷
隋唐時期的邢窯遺址。當時所產的邢瓷是中國最早的日用細瓷,與越州青瓷以“南青北白”蜚聲中外。
邢窯遺址 邢窯遺址
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臨城、內丘發現多處遺址,因此又稱“邢瓷故里”、“白瓷源頭”。為發掘邢窯文化,縣委、縣政府斥巨資修建了中國首家邢窯博物館,現已對外開放。
趙雲傳説
三國時期的名將趙雲。傳説為臨城澄底村人,現存有趙雲故里石碑和古墓,《趙雲故里傳説》入選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常勝將軍趙子龍的“忠、義、仁、智、勇”精神激勵着臨城人民在新的歷史時期自信自強、拼搏奮進。
臨城煤礦遺址
臨城煤礦遺址 臨城煤礦遺址
臨城煤礦遺址,位於縣城西北6千米的祁村村北。總面積0.5平方千米。在遺址的中央,有一對井筒,直徑6米,深200米,井壁用青石和水泥漿砌而成,工程堅固。1882年,洋務派籌集資金139860元開辦了石固煤礦、膠泥溝煤礦。1898年8月,中國與比利時首次合辦直隸臨城煤礦。1903年,中比第二次合辦直隸臨城煤礦,1905年簽訂合同。主副井筒於1907年先後建成,投入使用。直隸臨城煤礦的建成僅晚於直隸開平、山東華德、遼寧撫順三大煤礦,是清政府和外商建成的第四座大型煤礦。1927年礦井被水淹沒,生產停頓。1943年,聞名中外的臨城煤礦全部變成廢墟。

臨城縣風景名勝

綜述
崆山白雲洞天台山岐山湖、蠍子溝原始次生林等於2005年已被國土部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天台山景區總面積20多平方千米,探險觀奇,一步一景;岐山湖景區以休閒度假、水上游樂、餐飲住宿、會議服務等項目為主;“避暑勝地”小天池原始次生林;還有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代普利寺塔”和“唐代邢窯遺址”、“息波亭”等人文景觀,以及地質博物館、邢瓷作坊、岐山湖環湖公路開發、旅遊專線公路建設等建成後,方圓不出5千米的大旅遊的文化格局基本上形成。臨城縣以文化旅遊為龍頭,有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中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中國核桃之鄉、中國板岩之鄉等七大“國字號”品牌,被譽為七“國”臨城。
岐山湖
岐山湖,又名臨城水庫,位於邢台市臨城縣,在崆山白雲洞西南2.5千米,始建於1958年,是縣內農業灌溉用人工水庫,庫容量為1.76億立方米。湖水清澈無污染,水質達國標二級。該湖具有水面開闊,湖岸線長的特點。開發度假、游泳、垂釣、戲水、遊樂項目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該景區規劃開發面積30平方千米,其中水面面積8平方千米。
天台山
天台山,以丹霞地貌為特色的天台山。地形為5億年以前造山運動形成的沉積岩,山頂峭壁遠望像一座卧佛。主要景點有“天台卧佛”、“五穀倉”、“登天梯”、“龍首峽”以及慈雲庵等八大寺庵遺址,是沉積岩學的天然博物館、北方佛道名山。2019年12月13日,天台山被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授予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資質。 [2] 
普利塔
普利寺塔 普利寺塔
普利塔,位於臨城縣城中部,因塔南舊有普利寺而得名。塔身為磚質結構,高33米,9層,塔身呈正方形,底邊長7.12米,逐層遞減。塔底級較高,外壁四周磚刻974個佛像,內壁磚刻40個佛像,皆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故又名“萬佛塔”。塔身內有石拱門,門內有井。塔下築有石台,台高10米,南北長28米,東西寬23米。塔東曾有亭台,舊志載,宋徽宗下晉駐於此,命宰相蔡京書“爽亭”二字於碣上,今已廢。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息波亭
息波亭,位於臨城縣城西護城石堤上,俗稱八卦亭,佔地32平方米。舊志載,明萬曆十六年知縣程鵬摶建,清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宋廣業重修。亭呈八角形,高5.5米,內施鬥八藻井,外為八角攢尖布瓦頂,造形精美。外八柱以上以隸、楷兩體刻着14條古文名句,字體豐潤勁媚。亭內有石桌石凳,古時是文人雅士邀朋聚會之處。
護城石堤位於臨城縣城西側,為防水患而建。始建於明隆慶三年、萬曆七年與二十五年曆年修築。古堤長800米,高3米,寬2.4米,為巨形青石築砌。
紫金橋
紫金橋,位於臨城縣城西北14千米竹壁村東,名三叉紫金橋,因橋下有巨石形似蛤蟆而俗稱蛤蟆橋。據舊志載,橋始建於明崇禎三年,完工於清康熙三十年,為竹壁村民陳志美、陳三光、陳文顯祖孫三代接力修造而成。此橋青石築成,長108米,寬5米,高8米,三叉兩孔,呈人字形,故又名雙脊橋或者雙濟橋,古時為臨城縣南北交通要道,現保存基本完好。
崆山白雲洞
崆山白雲洞,中國北方最大的溶洞——崆山白雲洞。以北方罕見的喀斯特地貌而著名,有五個洞廳,總面積4200平方米,洞內道路里程2000米,洞體深幽,景觀密集,被譽為“地下溶岩博物館”和“世界喀斯特風景洞穴世博園”,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地質公園,排名“中國十大奇洞”第七位。
蠍子溝
蠍子溝,總面積250平方千米,是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89%以上,盛夏平均氣温23℃,是天然氧吧、避暑勝地,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

臨城縣著名人物

李乂
李乂,字尚真,唐朝房子(今臨城縣)人,少時喪父,自幼聰明好學,十二歲就能撰寫文章,三里五鄉小有名氣。唐中宗時中進士,茂才一科成績突出,有獨特的風格,中書令薛季昶舉薦李乂擔任了監察御史。韋氏之變後,皇帝嚴緊、急促的詔令,羣臣紛雜、繁多的奏章,大部分由李乂起草、批答。後他又升任吏部侍郎,仍然掌管制定皇帝的詔令文告。李乂轉任邢部尚書後不久逝世,終年六十八歲,追贈為“黃門監”,諡號曰“貞”。 [6] 
喬璧星
喬璧星,字文見,號聚坦,原名北星,後改名璧星。明朝臨城縣喬家莊人,喬輔世之次子。明萬曆八年(1580年),殿試三甲,被選任河南開封府中牟縣知縣,時年31歲。由於他的政績卓著,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提升為山東道監察御史。明萬曆二十四年(1598年),再任御史執掌京畿道。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任順天府丞,掌管府印。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提調科場,由於編號過嚴被忌,疏請辭官回家。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恢復原官,並以覃恩授中憲大夫,錫誥命贈封父母及妻。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升任大理寺左少卿,十二月又升都察院右都御史。終因積勞憂鬱成疾,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四月二日正寢。 [6] 
王鬷
王鬷,字總之,宋代趙州臨城人,生活在宋真宗時代。進士及第後,授任為婺州觀察推官,任滿回朝後,被提拔為秘書省著作佐郎。之後又任過祁縣知縣、湖州通判、太常博士、提點梓州路邢獄公事,還曾暫代三司户部判官等職務。宋景德初年(1004年),遼軍侵犯邊疆,宋真宗遣王鬷等一行五人為使者,與遼在澶淵訂立和約,史稱“澶淵之盟”。回國後,又兼管都磨堪司,以尚書度支員外郎的身份兼任侍御史,主管雜事。王鬷出任河南府時,得了暴病,突然死去。死後,追贈為户部尚書,諡號“忠穆”。 [6] 
呂士英
呂士英(1917~1989年),河北省邢台市臨城縣人。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參謀長、副師長,中國人民志願軍師長,軍事科學院戰理部戰役研究室主任,戰理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五十六基地司令員,第二炮兵技術學院(現工程學院)院長,第二炮兵司令部顧問。1990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宋佩璋
宋佩璋(1919~1989年),男,漢族,1919年生,河北省邢台市臨城縣人。歷任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省革委會主任,中央委員。是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為大校軍銜。曾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89年12月24日在南京逝世,終年70歲。

臨城縣榮譽稱號

2019年9月20日,臨城縣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榮譽稱號。 [4] 
2021年1月14日,臨城縣入選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佈的第三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名單。 [5] 
2021年5月14日,臨城縣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 [7] 
2022年6月30日,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印發通報,臨城縣通過2022年第一批“潔淨城市(區)”評估。 [10] 
2022年7月,被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認定為第三批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 [15-16] 
2022年12月,擬入選2022年“四好農村路”省示範縣名單。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