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臧窯

鎖定
臧窯——清代康熙中期景德鎮燒製的官窯瓷器,因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680-1688);臧應選駐廠督造而得名 器物款識多寫劉伴阮(名源)監製。釉色以紅為最著。 今江西省景德鎮市。
中文名
臧窯
屬    性
瓷器
出產地
江西景德鎮
年    代
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

臧窯窯品簡介

清代沿明制,在景德鎮設御廠,經辦官窯器,但實行“官搭民燒 ”制。
藏窯瓷器
藏窯瓷器(17張)
且習慣上以督窯官命官窯名,著名者均在清前期。臧窯即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年(1680—1688),臧應選在景德鎮督造的官窯。單色釉成就最大,駐景德鎮御窯廠的督陶官員。當時清廷派赴景德鎮的督陶官員尚有廣儲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廷禧、筆帖式車爾德。實際上這段時間以工部虞衡郎中臧應選在景駐造時間最久。按習慣稱呼,將此時期御窯瓷稱"臧窯"瓷器。據藍浦《景德鎮陶錄》記,此時期的御窯瓷釉色品種甚多,可謂諸色俱備,以鮮紅(豇豆紅)為最著。 其餘諸色俱備,有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四種尤佳。其澆黃、澆紫、澆綠、吹紅、吹青者亦美。青花和五彩瓷,雖出於宣德、成化窯作法,而更超越宣、成。
臧窯: 清初臧應選所監督的江西景德鎮窯及其督造的瓷器之代稱。

臧窯窯品特點

所燒瓷器諸色兼備,有蛇皮青、繕魚黃、積翠、黃斑點、淺紅、淺綠、淺紫、吹紅、吹青等,以前四種色釉為最佳;其五色、青花及插金、洋彩,皆精妙入神。從傳世瓷器看,記載中的除鱔血黃和黃斑點外,其它都得到了證實。
以清代督造官臧應選名字命名的景德鎮官窯。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年(公元1680—1686),朝廷命工部虞衡司郎中臧應選到景德鎮駐廠督造瓷器,對當時的瓷業發展越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據《景德鎮陶錄》所載,臧窯瓷器、“土坯膩,質瑩薄,諸色兼備;有蛇皮綠、鱔血黃、吉翠、黃斑四種尤佳,其燒黃、澆紫、澆綠、吹紅,吹青者亦美。迨後有唐窯,猶仿其釉色”。臧窯以單色釉為成就最大,尤以鮮紅(豇豆紅)為最著。從傳世瓷器看,記載中的除鱔血黃和黃斑點外,其它都得到了證實。臧窯的青花和五彩瓷,雖出於宣德,成化窯作法,但更超越了上述兩個時期。

臧窯清代康熙青花

康熙青花瓷在清代是最名貴,最精美的,素有"青花五彩"之美譽。康熙皇帝當政61年,是歷代皇帝中當政最長的一個,康熙十九年(1680)和四十四年(1705),先後派內務府廣儲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應選、筆貼式車爾德,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景德鎮官窯生產。"臧窯"為康熙早期代表,"郎窯"則代表康熙晚期水平。康熙青花瓷與明代最大的區別是以民窯青花為主流,這是因"官搭民燒"成為定製,刺激了民窯的發展。
康熙早期青花主要指康熙二十年(1681)以前的產品,造型及畫風尚有明末遺風,器口施醬黃釉的也常見,青花呈色深沉、灰暗。康熙二十年(1681)以後青花色澤開始出現濃淡深淺的變化,且呈色穩定,逐步向高峯期那種標準的翠藍色過渡。早期青花書帝號年款的較少,尤其是前十年,常見者多為干支款或書前朝"大明年制"款,也有署齋堂款的。釉面多為青白色。
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一1706)之間的產品,其特點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潔,且呈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最多層次變化可達數十層。繪畫技法則借鑑中國紙絹水墨畫"分水"皴染和西洋畫的透視技法,使畫面富有立體感,粗獷的紋飾,已達歷代青花之冠,併成為後代的楷模。底款書本朝款識在中期成為定製,凡署"大清康熙年制"者,多數均為中期以後產品。但青花呈色青翠明亮的,很少書本朝款,多書成化、嘉靖款識或各種圖記及齋堂款。釉面多為粉白色和漿白色。
康熙晚期青花則指康熙四十年(1701)以後的產品。其青花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向淺淡灰暗過渡,有的似呈色不穩,出現暈散現象,類似雍正初年產品。表面釉色與雍正時完全一樣,均為青白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