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臍疝

鎖定
臍疝是指腹腔內容物由臍部薄弱區突出的腹外疝。臍位於腹壁正中部,在胚胎髮育過程中,是腹壁最晚閉合的部位。臍部缺少脂肪組織,使腹壁最外層的皮膚、筋膜與腹膜直接連在一起,成為全部腹壁最薄弱的部位,腹腔內容物容易從此部位突出形成臍疝。
外文名
umbilicalhernia
別    名
臍突
就診科室
兒科
常見發病部位
臍部
傳染性
中文名
臍疝

臍疝病因

俗稱“氣肚臍”,為先天性,是新生兒和嬰兒時期常見的疾病之一。臍帶脱落後,臍部瘢痕區由於胎兒階段臍帶從腹壁穿過,是腹壁一先天性薄弱處;在嬰兒期,兩側腹肌未完全在中線合攏,留有缺損,在醫學上稱為臍環。當哭鬧過多、咳嗽、腹瀉等促使腹內壓力增高時,便會導致腹腔內容物,特別是小腸,連同腹膜、腹壁皮膚一起由臍部逐漸向外頂出,形成臍疝。
較少見。可能與臍環處瘢痕組織變弱有關。誘因包括妊娠、慢性咳嗽腹腔積液等。疝內容物初期為大網膜,隨後還有小腸,結腸等。常因與疝囊壁發生廣泛粘連,形成多房性間隙。

臍疝臨牀表現

多屬易復性疝,較常見,嵌頓少見。當啼哭、站立和用勁時,臍部膨脹出包塊,直徑1~2釐米,無其他症狀,常在洗澡、換衣時無意中發現。多呈半球形或圓柱狀,腫物頂端有一小瘢痕,是為臍痕;腫物特點為可復性,即哭鬧、咳嗽、直立時腫物飽滿增大,而且腫物觸之較堅實;小兒安靜或者家長用手按壓時,腫物縮小或回納人腹腔,伴有腸鳴音。腫物縮小或還納後,局部留有鬆弛皮膚皺褶,以上為典型臍疝。腫物較大時,特別是孩子哭鬧腹壓增高時,外表的皮膚髮亮顯得較薄,有一些家長擔心臍疝會不會被撐破,實際上由於皮膚的彈性與韌性,並不存在撐破的可能性,除非為創傷所致。
2.成人臍疝
多見於中年肥胖經產婦女。主要症狀是臍部有半球形疝塊,可回納,伴有消化不良、腹部不適和隱痛。疝環通常較小,周圍瘢痕組織較堅韌,較易發生嵌頓和絞窄。巨大的臍疝呈垂懸狀。

臍疝診斷

根據病史及臨牀症狀即可診斷。

臍疝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腹股溝斜疝直疝以及股疝相鑑別。

臍疝治療

大多數臍疝通過臍部筋膜環的逐步收縮而在一歲內自愈。因此2歲前,除非嵌頓,可觀察等待。採用非手術療法促使自愈。如滿2週歲,臍疝直徑超過1.5釐米者,宜手術治療。沿臍口1釐米處,沿臍作半圓形切口,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顯露腹直肌前鞘,疝環疝囊,正中切開腹白線,遊離疝囊,還納疝內容物,在疝環處切除部分疝囊後,給予縫扎,然後將兩側腹直肌鞘緣(即腹自線)間斷縫合,最後縫合皮膚。
2.成人臍疝
宜早手術治療,嵌頓時緊急手術。圍繞臍部作一橫行橢圓形切口,分離疝囊直至頸部,分離粘連,在疝囊頸部切斷,將疝囊連同緊密粘連的難以分離的大網膜和多餘的皮膚切除。儘可能的遊離疝環周圍的腹橫筋膜腹膜。以橫形對合縫合,在上下兩側遊離腹直肌及其腱膜,必要時作重疊縫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