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膾炙人口

鎖定
膾炙人口(拼音:kuài zhì rén kǒu)是一則來源於文人作品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下》。 [3] 
“膾炙人口”的原義是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讚和傳頌;在句中可充當謂語、定語;含褒義。 [1] 
中文名
膾炙人口
拼    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近義詞
喜聞樂見交口稱譽
反義詞
平淡無味嗤之以鼻
注音字母
ㄎㄨㄞˋ ㄓˋ ㄖㄣˊ ㄎㄡˇ
成語出處
《孟子·盡心下》
語法結構
複雜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膾炙人口成語出處

  • 最早出處
曾皙嗜羊棗, 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 [4]  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下》) [3] 
  • 衍生典故
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牀琴有聲”……皆膾炙人口。(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卷十) [1] 
後人根據以上文獻總結出成語“膾炙人口”。 [3] 

膾炙人口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在大教育家孔子的門徒中,有魯國南武城曾氏父子兩人。其父名點,字皙;其子名參,字子輿。父子二人都是孔子門徒中的佼佼者,而父親曾皙更是當時讀書人中淡泊名利嚮往優遊生活的代表人物,他的這種志向曾經深得孔子的稱讚。曾皙在飲食上有一種非常執着的嗜好,他尤其喜歡吃果實小而圓、色澤紫黑的羊棗。 [2] 
曾皙的這一嗜好給兒子曾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曾皙過世之後,曾參因懷念父親而悲痛萬分,父子親情終身索懷,甚至曾皙生前愛吃的羊棗,曾參也不忍心吃一口。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弟子爭相傳頌,稱讚曾參為孝子典範。 [2] 
斗轉星移,到了戰國時期,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非常不理解,於是就去向自己的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來到孟子的府第,十分恭敬地向自已的老師行禮,然後説道:“老師,我來拜訪您是因為有一件事情我始終不能想明白其中的緣由,特來向您請教。” [2] 
孟子和顏悦色地對公孫丑説:“你有疑惑就講出來吧”。 [2] 
公孫丑説道:“老師,您覺得烤肉和羊棗,哪一樣更好吃呢?” [2] 
“當然是烤肉好吃,沒有哪個人不愛吃烤肉的。” [2] 
公孫丑又問:“既然烤肉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的父親也都是愛吃烤肉的人了,那為什麼曾參不戒吃烤肉,只戒吃羊棗呢?這能説明他是有孝心的人嗎?” [2] 
孟子沉思了一下,耐心地解釋道:“精緻的美味烤肉是大家都愛吃的一種食物,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烤肉那樣好吃,但卻是曾皙尤其愛吃的食物。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這是生怕引起痛思故父的難捺之情啊。就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人的姓氏會有相同的,但名字卻是自已所獨有的。” [2] 
公孫丑聽完孟子的這一席話,茅塞頓開,終於明白了曾參追思故父的一片孝心。 [2] 

膾炙人口成語寓意

曾皙愛吃羊棗成癖,他歸西后,其子曾參戒吃羊棗,以免睹物思人,招來感傷,足見其父子情深。故事借曾子之事揭明學問繼承的關係以及知識普及的問題。繼承古之制,就要選擇大家都能接受的東西,而不能選擇只有個別人喜歡的東西,這就叫盡心知命。也只有這樣盡心知命,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才能普及更多的知識。烤肉古語中叫“膾炙”,後人就從這個故事中提煉出“膾炙人口”這個成語,用來比喻美味人人都愛吃,進而引申為好東西人人都稱讚。 [2] 

膾炙人口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膾炙人口”在句中可充當謂語、定語;含褒義;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讚和傳頌。 [2] 
  • 運用示例
明·宋濂《宋學士文集·卷一六·劉彥最詩集序》:“相傳必有卓絕於人者,不然彥最之詩,何為膾炙人口而弗厭哉?” [1]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一回》:“幸而為比翼之鶼,詔於朝,榮於室,盤根錯節,膾炙人口。” [1] 
現代詩人·聞一多《歌與詩》:“一部子輿的《國風》《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詩歌合作中最美滿的成績。 ” [1] 
參考資料
  • 1.    膾炙人口  .漢典[引用日期2013-04-27]
  • 2.    水中魚,袁鈺編著. 中華成語故事大全集 超值金版[M]. 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 2010.09:351-352
  • 3.    騰浩編. 中學生不可不知的成語故事[M]. 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 2016.02:126
  • 4.    膾炙是什麼意思  .詞典網[引用日期202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