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膠狀質

鎖定
膠狀質:脊髓背角Ⅱ層也稱膠狀質主要由種類繁多的中間神經元組成,它們在調節初級傳人中的痛、温覺信息向中樞傳入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發生學研究證實不同的SG神經元分別來自於不同種類的神經母細胞。
中文名
膠狀質
外文名
Rolando'sgelatinoussubstance
類    型
物質
技    術
盲插全細胞膜片鉗技術

膠狀質解剖結構

1、膠狀質:
膠狀質位於后角後部,見於脊髓全長。在第1頸脊髓節及所有腰脊髓節最發達,上與三叉神經脊束核相續。主要由緻密的小卵圓形與多角神經元組成,其軸突經背外側束上升或下降1~2節段後,再終於膠狀質。背外側束內與痛、温覺有關的纖維止於膠狀質。
2、脊髓:
脊髓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低級部位。位於椎管內,呈扁平柱形,上端平枕骨大孔和腦相續,下端呈圓錐形。成人的圓椎末端在第一腰椎下緣,全長約45釐米,平均重30克,在頸部與腰部有兩個膨大,與四肢功能有關。從橫切面上看,中央為蝴蝶形灰質,周圍由白質組成。灰質中央有中央管切面。灰質向後外突出的部分為后角,與脊神經的後根相連,內含中間神經元;向前方突出的部分為前角,內含運動神經元,其纖維構成脊神經前根;側角內含植物性神經元。白質由神經纖維組成,按位置可分前索、側索和後索。分別把腦和脊髓及脊髓內各段聯繫起來。脊髓的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是傳導功能,來自大部分器官的神經衝動,先經後根入脊髓,後經上行傳導束到腦,腦發出的大部分衝動,通過下行傳導束傳到脊髓,再經前根傳至全身大部分器官。二是反射功能,脊髓灰質中有許多低級的神經中樞,可完成某些基本的反射活動,如排便、排尿等內臟反射和膝跳反射、蹠反射等軀體反射。正常情況下,脊髓的反射活動都是在高級中樞控制下進行的。當脊髓突然橫斷,與高級中樞失去聯繫後,會產生暫時性的脊休克。脊髓損傷可中斷某一水平的生理功能。現如今由於醫學進步,許多脊髓損傷病人已有可能恢復其生理功能。
3、后角:
后角由接受各種不同感覺的聯絡神經元的細胞體羣構成。后角緊貼中間帶的最腹側部,稱為底;后角由底開始向背側方向縮小,構成頸(後柱頸)。此頸由背側移行於后角頭,此頭以後角尖告終。角尖由兩部組成,一部是所謂的膠狀質;另一部是由背側與膠狀質相貼的海綿帶。
在後角底內側,有一背核(Clarke氏核)。此背核延伸於脊髓的第8頸節段~第2腰節段,但在由第11胸節~第1腰節部最為明顯。
在後角的中央,有輪廓不甚明顯的后角固有核。
后角尖部(亦即在膠狀質與海綿帶內)有小型神經細胞(更確切些説,正是這些細胞構成膠狀質和海綿帶),它們的突使脊髓各段(不同高度)的節連結起來。海綿帶的細胞連結最靠近的一、二個節,而膠狀質細胞則連結較遠的節。背核與后角固有核則由大型神經細胞構成。脊髓丘腦束的感覺纖維由后角固有核發出;而背核則接受脊神經的後根纖維,它發出的感覺纖維組成脊髓小腦後束。

膠狀質與膠狀質相關的疾病

幻肢痛: 
概述:
截肢患者在術後一定時間內有患肢依然存在的幻覺,特別覺得患肢遠端部分還清清楚楚地存在。有的甚至覺得幻肢仍能隨意運動,對“刺激”也有“感覺”。這種情況稱為幻肢現象,通常隨時間流逝而消失。但約有2%的患者不僅感到被截除的肢體依然存在,而且還發生劇烈難忍的陣發性疼痛,這種現象則稱為幻肢痛。疼痛的性質不一,多數呈閃電樣痛,或呈指或趾被扭折樣疼痛,也有少數呈灼痛。疼痛多限於幻肢某處,如跟部,且可在幻肢“活動”時更加劇烈。可能因為截肢前已飽受病痛的折磨、或曾多次受傷,或曾經受長期不當的治療或多次手術,患者消沉悲觀,憂鬱多疑,在精神受到刺激時,疼痛尤易發作。幻肢痛的原因還不明瞭。有人認為這種疼痛不能用感覺生理異常來解釋,是屬於精神病學範疇的問題。有的則認為是截肢後,正常時通過粗纖維進入脊髓的痛覺非特異傳導通路的抑制性衝動減少,於是使膠狀質或多突傳導通路的興奮性異常增高,結果便引起幻肢痛。還有人認為,外傷時,如果脊神經後根在受到牽扯時損害了膠狀質,疼痛即可由這樣的膠狀質發出。因此,高頸脊髓前外側索切斷術、立體定向中腦神經束切斷術,或丘腦切開術等,曾使一些病例解除疼痛。而在切除頂葉皮質上的上肢或下肢分佈區後,則既不能制止疼痛,也不能消除幻覺。根據同一理由,採用截肢手術也是不能止痛的。治療時,患者縱使疼痛非凡,無論如何也不可應用嗎啡類鎮痛劑,否則成癮後極難戒除。現如今尚缺乏特效藥物治療方法。前述高頸脊髓前外側索切斷術等,對適當病例可考慮採用。